布艺黎候虎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发展
2017-01-28杨恩举
文 / 杨恩举
布艺黎候虎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发展
文 / 杨恩举
布艺黎侯虎源于商周时期以虎为图腾的传统民俗,成为中国布艺史上的一颗明珠。阐述布艺黎侯虎的流传历史、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以及传承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有助于探讨黎候虎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黎侯虎;传承;艺术特征
黎侯虎是太行山腹地黎城县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布老虎,有中国第一虎之称。它集历史传说、图腾崇拜、图案纹饰和审美观念于一体,具有赐福增寿、镇宅祛邪、安家生财等民俗内涵。1998年,黎候虎被国家邮电部选为生肖邮票图案。2006年,黎侯虎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黎侯虎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民间工艺参展品,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布艺黎侯虎的流传历史
(一)布艺黎侯虎的早期图腾
早在距今约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就在陶器、石器、壁画和象牙等艺术形式上绘制“虎”的形象,对“虎”充满赞美和崇拜。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指出:“伏羲本为虎图腾,秦汉以后有史学家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可见,“虎”图腾源自伏羲,并早于传统“龙”的图腾。
公元前5000年,黄帝族和炎帝族与南方的蚩尤九黎族开战,黄帝和炎帝战胜,蚩尤被杀。九黎族一部分返回南方,建立黎族;另一部分随炎帝到了北方,建国为伊,后复国为耆,“耆”和“伊”在古汉语中是“黎”音。九黎族,也叫夷族、蛮族,以老虎为图腾。
2006年,黎城县西关村的西周古墓出土了一件玉石虎。据考证,该玉石虎是古黎国国君的陪葬品。这证明“虎”形器是古黎国的精神信仰和图腾崇拜,在当时的日常生活、祭祀和军事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西伯戡黎”的传说
《辞海》释耆曰:耆,老,强横。黎国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给周文王伐纣形成极大威慑。周文王攻打黎侯国,久攻不下,伤亡惨重,一谋士献计,不能得胜是因为黎侯国有一块天赐的玉石虎,此虎灵气甚高,能保一方平安。于是文王挑选高手,扮成黎民百姓,混入城中将玉石虎盗走。果然,军队很快就将黎侯国攻克。后来,周武王不仅将逃亡的国君请回,还将玉石虎归还给黎侯国。黎侯国国君死后,又将镇国之宝玉石虎随葬。因此,为了纪念玉石虎和黎侯国君,百姓纷纷制作布艺老虎,取名为黎侯虎或黎国虎。
相传,古黎城赵家山住着一家三口,后来出现一山妖对妇人起了歹心,调集山上毒蛇猛兽企图谋害,被游历的神仙发现,赐予金虎,一家得以平安,邻里纷纷模仿金虎制作布艺老虎,寻求庇佑。自此,黎侯虎便有了镇宅安神、平安祈福和辟邪去灾的文化寓意。几千年来,黎城人对虎的喜爱有增无减,黎侯虎作为民俗文化,深深地植根于黎城人民的生活中,寄寓着百姓祈福避邪的美好愿望。
(三)布艺黎侯虎的寓意与用途
黎侯虎作为端午期间流行的节令玩具,形式多样,包括单头虎、枕头虎和子母虎等。按旧俗,端午期间,民间盛行给孩子们制作黎侯虎,寓意他们像虎一样勇敢、强壮、健康成长。黎侯虎包括虎枕、虎牌和虎头帽等,作为儿童玩具,是中华民族对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黎城,人们有给新生儿“望满月”的习俗,在满月那天,孩子的姥姥将布老虎放到小孩怀中,寓意灵虎护佑,茁壮成长。同时,黎侯虎还是黎城地区新婚陪嫁品,象征早生贵子,寄托对生命和生殖的崇高愿望。明清以来,黎城地区无论豪门富户还是贫寒之家,婚礼嫁娶、开业乔迁,黎侯虎都是必备礼品,有镇宅祛邪、赐福增寿和安家生财等民俗功效[1]。
二、布艺黎侯虎的艺术特征
(一)乡情浓郁的文化内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会有不同的文化。布艺黎侯虎是山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艺术结晶。在历史文化上,黎侯虎主要体现在出土文物“玉石虎”的图腾崇拜、传说故事和古黎国文化等方面。在民俗文化上,黎侯虎作为儿童的守护神,劫难呈祥,避邪镇惊;作为婚嫁习俗,雌雄配对,喜庆吉祥;端午中秋,乡情浓郁,虎虎生威。在传统民间工艺方面,布艺黎侯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和民俗民风。它集艺术学、文学、美学、历史学和民俗学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二)愉悦童趣的艺术造型
布艺黎侯虎造型独特,民间艺人通过对虎的形象进行设计和夸张变形,对耳朵和五官进行夸张处理,将头部和眼睛放大,表情憨态稚拙,眼睛、眉毛和嘴则表现出温顺祥和的神态,充满童趣,给人愉悦和轻松的感受[2]。这种表现手法和造型方式不仅提升了“黎侯虎”的艺术魅力,而且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呈现出简约质朴的形态美。“黎侯虎”的整体造型变化统一,如尖角形状的眼睛、圆形的眼珠、弧形的眉毛、椭圆形的嘴巴、三角形的鼻子,以及发散式的胡须,产生了具象与抽象、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使造型元素既互相呼应又适度对比,体现出对比和谐的形式美感。
(三)喜庆活泼的色彩美学
布艺黎侯虎色彩搭配生动鲜明,对比强烈,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吉祥喜庆之感。色彩以民间传统五色“黑、赤、青、白、黄”为主。黄色布料,通常用来制作黎侯虎的虎身及头、脚等部位,表达吉祥之意;红色布料用来制作腹部,洋溢着喜庆之感。眼睛呈桃形并由红、白、黑三种颜色剪裁后逐次叠加,以长平针法和盘针法装饰睫毛;眉毛用群青和淡绿绸缎进行装饰,鼻子选用墨绿色布料进行立体的缝制和填充,再通过长平针法刺绣而成;双耳由黄色的布料包裹呈喇叭形,并在中间绣上红色丝线。黎侯虎整体色彩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和民族特色,充满清新活泼、绚丽多姿和美观明快之感[3]。
(四)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
布艺黎侯虎的装饰风格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构图简练,纹饰饱满,体现出朴实、匀称和夸张的装饰特征。在装饰纹样上,“黎侯虎”讲究雌雄配对,虎脊的纹样通过布料剪成阴阳不同的波纹形状,既能区分雄雌,又表达出阴阳结合和生生不息的传统生殖繁育观念。虎身纹饰是传统旋风图案,有“三、六、九”之分,取平安顺利之意。虎纹主要通过绿色和粉色细毛线来体现,青色和紫色的细毛线用来制作黎侯虎的胡须,突出层次感和立体感。五官表情通过青绿绸缎进行装饰,运用点、线、面的构成法则,具有典型的构成美和形式美。布艺黎侯虎整体装饰对比统一、朴质夸张和简洁明快,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是太行山腹地黎城民俗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三、传承和发展布艺黎侯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效益弱化,品牌战略和创新意识缺乏
传统的布艺黎侯虎制作工艺复杂,劳动成本偏高,导致经济效益弱化。部分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黎侯虎做工粗糙,品质不精;产品营销模式单一,品牌效益弱化。另外,布艺黎侯虎创新意识薄弱,产品过于陈旧,很难被现代的年轻时尚群体所接受,需要在手工与机械、材料与工艺等方面传承与创新。
(二)传承匮乏,市场受阻
由于市场化的原因,手工制作布艺黎侯虎的经济效益弱化,使得传承主力望而却步。黎城许多布老虎的村落,年轻人也不再学习这一技艺,只剩下一群老人在苦苦坚持。传承主体力不从心,难以继续,以及产品人工成本偏高,导致布艺黎侯虎市场受阻。
(三)政府关注和扶持的力度不够
政府在布艺黎侯虎传承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宣传推广、经费投入、人才培养、资源整合和科研创作等方面。自布艺黎侯虎申遗成功以来,地方政府也在关注这一民间艺术,但力度和方法还不完善,导致市场空间狭窄,制作群体单薄,销售额度难以突破,需要建立完整的支助体系和扶持计划。
四、布艺黎侯虎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注重产品创新,强化品牌意识
我们要通过解析布艺黎侯虎的造型特色与符号特征,整合设计元素,进行黎侯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与研发。一方面,选择陶瓷、木材、树脂和琉璃等材料,设计具有黎侯虎文化特征的家居用品、餐具用品和文化饰品等;也可以在保留黎侯虎造型和装饰的情况下,选择玩偶、公仔和卡通等形式,设计儿童玩具、车载饰品、首饰和电子产品等,另一方面,传承主体、地方政府和文化单位要强化品牌效益,注重文化推广、营销模式和工艺创新等,突出民族文化的传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体现黎侯虎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艺术魅力和民族特征。
(二)“走出去”“请进来”,积极申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走出去”是要求产品与技艺不断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交流展、文博会和民间工艺展示等。“请进来”是邀请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和优秀企业来实地考察、创新指导和市场推介等,从而达到协同创新和传承保护的目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如今对地域性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助与扶持力度非常大,在国内外宣传力度较强。相关部门可以联合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和国内外传播交流项目等,让黎侯虎走出国门。
(三)政府加强扶持与支助力度
地方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要以国家政策为平台,构建完整的布艺黎侯虎支助与扶持体系;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产品推介等工作,组建科研机构和学术平台等,对布艺黎侯虎进行研究、创新和推广;积极帮扶传承主体,为布艺黎侯虎注入新鲜血液;打造文化品牌,通过周边产业相互带动,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将布艺黎侯虎走出太行山脉。
布艺黎侯虎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劳动人民图腾崇拜和智慧结晶。从传统民间工艺来看,黎侯虎承载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具有造型独特、寓意吉祥和简约朴质等艺术特色。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角度看,黎侯虎要注意传统手工和现代创新的相互关系,既要保持民族精神和传统风格,又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突出地域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等特征。
[1]王珍慧.中国传统虎图腾文化与民间布艺[J].美与时代,2008(8).
[2]李超.新时期以来长治黎侯虎的制作工艺及其传承[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
[3]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
本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民族文化下的校园礼品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艺术学院礼品设计为例”(项目编号:KY2016YB298)、2017年广西艺术学院教改项目“旅游产品专题设计课程产学研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东盟博览会纪念品设计开发为例”(项目编号:2017JGY64)和2016年区级重点教改项目“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模式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JGZ14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J522;J528
A
1005-9652(2017)05-0153-03
杨恩举(1983-),男,贵州遵义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