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届沪台民间论坛两岸社区治理(上海)”研讨会综述

2017-01-28常方舟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院营造上海

常方舟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第十届沪台民间论坛两岸社区治理(上海)”研讨会综述

常方舟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由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及台湾地区社区重建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届沪台民间论坛两岸社区治理(上海)”研讨会于2017年6月5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50多位专家学者就社区营造和治理论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讨论。

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甘平指出,社区是人们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也是民众公共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建设和治理状况关系到百姓的切身福祉,更关系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大陆地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社区治理作为改革全局中的基础性工作,必将牵动和影响改革的整体成效。甘平介绍了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政策以来在社区建设和治理方面取得的部分进展。为此,海峡两岸的社区治理或营造模式在长期发展中虽然形成了不同特色,却因为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而具备相互借鉴的可能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结合自己对台湾社区营造参观的切身体验,畅谈两岸社区生活文化的异同。他认为尤其要警惕近年来“去中国化”的文化取向,而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族群和社区纽带构造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文化基因的强化能够起到正向的作用。从“街道”到“社区”的提法转换,实际上暗含从行政管理向居民自治理念的转型。治国理政的现代化需要改进社会管理,社区营造层面的积极探索正是补齐这一短板的有效举措,两岸同文同种的文化血脉是社区治理经验得以互补的重要前提。

台湾地区社区重建协会理事长卢思岳指出,台湾地区过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社区建设或发展逐渐为90年代开始的社区营造政策所替代。大陆地区自“十二五”规划明确以创新社会治理作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发展路径以来,上海的“创新社区治理”政策取得了超乎想象的进展。两岸推行的社区营造或治理实践都旨在通过沟通、协商、互助、合作的方式落实自下而上、居民参与、多方协力的现代治理理念。彼此学习、共同成长将成为把握未来两岸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清泉认为,涉及群众文化权益保障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正在进入城市精细化治理新时代。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广泛化意味着权责细分成为必然,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仍在不断增长,移动互联技术将带动精神文化内容服务投送方式的升级换代,而精细化治理的价值诉求在于尽力修正或消除过去粗放化和低效化的做法。为此需要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生态和服务对象等多方面着手,破解阻碍和制约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力争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治理新格局。

上海市嘉定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社建科科长徐晓菁分享了嘉定社区动力营造项目的具体情况。从2007年开始,嘉定区启动了“嘉定睦邻”品牌活动,在以该品牌为抓手推进都会型社区建设的进程中,围绕地缘、趣缘、志缘、业缘,重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育了良好的社会资本。她着重分析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推动社区治理、居民参与、政府支持合力作用的具体路径。通过构建立体多维度的体系、持续推动的循环链、空间的四级架构和协同发展的参与机制,实现社区良善社会秩序的再生。

台湾地区城乡特色发展协会理事长许主冠认为,都市化和都会化趋势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现象,也是全球未来居住的主要形态。台湾地区在推动社区营造20年的过程中,都会型社区的形成时间过于短促,急速的城市扩张造成参与深度的不足。都会生活区域呈现出的冷漠表象,实际上源于其内部缺乏连接的内核。政府主导的人工连接和资源投入反而导致了都会社区营造的延迟和无法展开。在典型的都会区中,外来移民数量往往超越本土居民,前者造成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以公寓大厦为物理基础的都会型社区除满足居住需求外,还需要满足住户在心灵、生活和情怀上的各类需求。他期望通过向营利组织和社会资源开放社区营造空间,从环境保护和都市规划的视角入手,综合运用社区培育和工作坊带动的形式,创造出凝聚新价值的城市生活。

台湾花莲县社区营造中心南区辅导团计划主持人李美玲分享了台湾花莲县凤林镇社区营造的一系列成果和经验。凤林镇立足于传统小镇的文化特色,不去追逐现代化、工业化、资本化的单一发展价值观,而是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成功打造了“烟楼迷路·百鬼夜行祭”节庆活动。借助对媒体技术行销的娴熟运作,同时吸纳内聚型和桥接型社会资本,以节庆活动为载体,积极推动可持续性的社区共治活动。这一社区文化活动和品牌建设行动以趣味为表、以公民议题倡议为里,通过创造价值感来凝聚行动者,透过社会网络集结力量,成为有效保存、活化地方文化特色的出色案例。

清华大学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秘书长梁肖月围绕北京大栅栏旧街区社区营造项目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大栅栏社区营造干预方法的五大流程为社区调研、社区营造培训班、微公益创投、社区自组织培育和社区自组织评估,其中以京剧票社、公益博物馆、美食团等小型项目案例为主。社区营造的自组织培育过程是多元参与、共同营造的关键所在。她希望未来更多具有社区营造理念和功能的社会组织加入到社区中来,真正解决社区营造存在的真问题,从而为实现理想家园的梦想继续添砖加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钱泽红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界定切入,介绍了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的背景、原因、功能和运营管理模式。政府主办、以街道乡镇为依托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初衷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解决上海周边郊区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欠缺的问题。通过对三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模式的比较,她指出行政体系的效率和基于民间同意权力的自我管理活力是支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顺利运营的源泉力量,由此引向文化认同,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社区营造学会理事长黄世辉认为,各类社区公共设施的角色和功能不尽相同,如生活支持、文化推广、体验学习、高龄照顾、产业促进等。社区文化设施的运作和维持不仅需要人力和经费上的支持,而且需要相关的公约作为使用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区域网络的联结是社区公共设施保持活力的重要条件。此外,还需要从生态的角度看待社区的人文地产等资源,以此寻求内部共识的建立和未来愿景的形塑。而网络连接治理则是解决未来社区文化设施运营难题的可行路径之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为整场论坛作了总结发言。

责任编辑:孙页 沈洁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院营造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上海之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简介
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