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传统中
——论节日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保护*
2017-01-28林慧
林 慧
生活在传统中
——论节日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保护*
林 慧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当代,传统节日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在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迁。原本是我们生活世界一部分的传统节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让传统节日真正返回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节日回归其本来的意义,这在当下尤为重要。保护节日遗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生活在传统中,让传统的文化精神扎根于现代民众的心里,让传统成为当下生活、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当代具有生命力的节日传统,都是与民众生活相融合,在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生活在传统中,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首先是对传统的自觉认同。其次是指在保持节日内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重塑。在传统中生活,既是对自身文明传统不断确认、自我认定的一个过程,也是节日文化遗产进行现代性重构的过程。
节日遗产 传统 日常生活 文化认同
遗产是对人类文化一种完整而丰富的表达。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而且也构建了一个情感的共同体。它以文化象征的方式,连接个体与群体,连接传统与当下,使我们的生活世界具有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原因,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它也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传统节日一样,面临着各种危机,它的文化认同功能正在丧失,文化本土性正日益弱化,文化意义正日渐消解。在这样的当代语境中,如何对节日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回归并彰显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数诞生于农业社会,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虽然不同的传统节日有不同的起源和内涵,但多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形成的,属于农事节日。农事节日源自节气,传统节日是从节气变化中产生出来,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关系密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千百年来,节日中的民俗活动一直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生活化的仪式,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在当代,传统节日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在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迁。原本是我们生活一部分的传统节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传统节日所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现在许多传统节日的仪式和习俗变得越来越简化,有的正在逐渐消失。比如腊八节,相传始于宋代,在节日那天人们喝腊八粥,做腊八粥,预示着春节序幕的开始。但是现在许多年轻人很少关注这个传统节日了,有的甚至不知道这个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仪式已经消失,腊八节只剩下一个简单的名词——腊八粥。同样,春节的祭祖和庆典仪式,是传统春节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但现在许多仪式活动已经被人们遗忘了,春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而这些文化文化内涵恰恰是传统文化的根脉,“一旦斩断了过年的传统文化根脉,就会永远失去年味。”*乌丙安:《中国春节:祭典与庆典严密组合的传统行事》,《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传统社会的“闹元宵”的节俗功能渐渐被消解,繁复的节俗已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32页。随着仪式的简化,传统节俗活动的日益萎缩、零碎或者消失,传统节日不再具有形式的完整性。节日的文化内涵正在被消解,传统节日正在成为文化记忆中一种空洞无物的符号。
传统节日不仅在淡化,而且出现了异化。传统节日本来具有娱乐休闲、陶冶情操、维系社会和谐等功能,但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正在使传统的节庆活动被更多的吃喝以及消费行为所替代。一些节日符号被物化为商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含义,导致节日的内涵被抽干。一旦“民俗符号失去了这些民俗含义,所有的鲜活生动的民俗指符将成为空洞无物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东西。”*乌丙安:《民俗学原理》,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第180页。比如,中秋节的月饼本是一种传统的节日美食,作为一种节日符号,它象征着团圆。但近年来却出现了月饼过度包装的现象,这种过度包装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削弱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月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多的被商品意义所替代,传统节日变了味,成了送礼节。导致传统节日沦为消费狂欢节,其内涵被消解,而只剩下空洞的形式。传统节日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被异化了,沦为商业赚钱的工具。传统节日的自娱自乐也变成了纯功利性的经济利益追求,节日的参与者变成了被参与者。商家为追逐最大的利润而对传统节日所作的误导性宣传使节日不断被曲解、误读。过度商业化导致了传统节日面临许多危机,它改变了公众对节日的情感认知,使传统节日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春节的守夜、元宵节的观灯、重阳的登高、中秋的赏月,这些浪漫而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活动似乎只成为人们的记忆。在我们的节日中,只剩下了放假和吃饭。节日活动的单一化削弱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使人们感到精神上的失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经常感叹过节无聊的原因所在。因此,让传统节日真正返回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节日回归其本来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
生活在传统中,使节日与生活相融合,是节日遗产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意味着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传统不是仅在过节时才想起,而是蕴含并浸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能够被更多的人阐释、理解和亲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传统节日的传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性传承,另一种是社会干预性传承。所谓自然性传承指的是节日依据其固有基因和成长属性自然传承与延续。社会干预性传承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采取行政措施等外部手段,使传统节日传承。在当代,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干预性传承为传统节日的传承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确保了传统节日的有效传播。然而,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不能仅靠政府的倡导和学校教育这种传承,还应该靠节日本身的魅力和人们自发的热情。这种自然性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它使节日融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传承。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传统节日既是文化的,又是生活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作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不应该成为一种文化遗存,而是应该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保护传统节日时,应该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将传统节日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中。正如有学者比喻的那样,“生活若水之源,保护若水之波;生活若木之根,保护若木之枝。”*郜冬萍:《端午节的流传脉络》,中国民俗学会等编《彰显与重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0页。只有浸润于生活的传统节日才能源远流长,才有生命力。如何使传统节日更好地融于现代生活,实现自然传承?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回归传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传统中生活。生活在传统中,恢复遗产的生活化样态,也是保护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途径。对节日遗产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传统节日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源于民众,是民众创造、享用并传承的。传统节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几乎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与我们的生活各方面都密切相关。。正因此,回归传统,在传统中生活,成为当代保护节日遗产的应有之意,也是我国当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在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要融入生产生活。“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年。加强对传统节日的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年。
所谓生活在传统中,就是让传统的文化精神扎根于现代民众的心里,让传统成为当下生活、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当代具有生命力的传统节日,都是与民众生活相融合,在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的。比如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在端午节气时间里举办的一种祭祀活动。它之所以至今还生机勃勃地传承着,根本原因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精神,所包含的传统祭祀仪式、风物游艺等,依然是江陵民众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传统风俗展演等节俗活动,使传统习俗与当代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因此人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并体验。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并理解传统文化和民俗。信仰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交融和碰撞。这种融入生活的文化是传承文化的最好方式,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人们将传统节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去参与、经营时,才能缩短传统与生活的距离,传统节日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比如一些节日用品,可以不仅是在节日期间才能使用或只用于欣赏,其设计理念应该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成为普通人日常的用品。这就是所说的从传统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这一点上,哥伦比亚的巴兰基亚狂欢节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巴兰基亚狂欢节是哥伦比亚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2003年,巴兰基亚狂欢节以其民俗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当代,为了使巴兰基亚狂欢节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转变,满足城市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需求,采取的一个保护措施就是将节日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比如将节日用品设计成日常用品。同世界上许多其它传统节日一样,巴兰基亚狂欢节的节日用品(包括服装、面具等)一直仅仅是在节日庆祝时才使用,它们并未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更多时候是像化石一样被静态地保存起来。但如果节日用品在美学、情感以及实用等方面被大众所接受,以某种可见的、物质的形态作为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存在,那么当人们接触到这些物品时,它们通过一种视觉的传达会唤起人们对传统的敬仰和自豪。比如,狂欢节的象征性元素扶桑花、卷边帽等就被设计成诸如椅子、花盆、围墙、地灯等等现代日常生活用品。通过这种有形信息的传达,不断向人们提醒日常生活中传统的存在。目之所及,传统元素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节日传统融入现代生活,这既满足了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同时也使节日传统深入人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让源于生活的传统节日融于生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传统节日的传承非常重要。“民俗的形成和民俗教育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当它们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浑然一体的时候,人们通常是不会怀疑它们的正确性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们提供给人们正确生活的方式。”*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作为民族文化生活的直接表现形式,传统节日的节日习俗本来就是民众的一种共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传统的、活态的生活样式。从这个角度讲,让传统节日回归生活,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既是对传统节日遗产的活态保护,也是节日保护的应有之意。正因此,有学者倡导,“借鉴日韩等东亚国家的经验,帮助民众建立一种‘活在传统中’的生活方式,借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寻根与弘扬,重塑文化自信。”*王祎:《传统节日价值的断裂和接续》,《大众日报》2015年1月7日第9版。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使人们在最朴素的日常生活中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而且可以为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提供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正如一位韩国学者所说,“我们无法强求子孙无条件地接受传统价值和生活,但应该让他们体验过去,并给予甘心继承的机会。”因此,回归传统,既是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也是对我们自然生活方式的一种保护。
实际上,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面临着回归这样的问题,回归到各自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去。然而回归传统,生活在传统中,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首先是对传统的自觉认同。伽达默尔认为,我们生活在传统之中,也无法摆脱传统。但传统不是某种另外的异己的东西,“它一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一种范例和借鉴,一种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页。这种认同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珍,只有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自知、自觉,才能适应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所包含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依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然是今天人们的向往。保护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从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入手,提升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唤起人们对传统自发的敬仰与热爱。日本学者植木行宣认为,节日与继承它们的共同体是密不可分的。一旦脱离传承的语境便失去其固有价值,甚至可能由此变为单纯的观光活动。这种失去心意的东西不再能够称之为民俗。因为由他者从事的传承仪式或节日活动是毫无意义的,只要缺乏传承人的意志,其保存和传承是不可能的。*[日]才津裕美子、西村真志叶:《民俗文化遗产化的理念及其实践》,《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传统节日本原本就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民俗活动,若想保存其生命力,最重要的是需要民众对文化传统的自珍和自觉,使传统节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传承。因此,让传统优雅地活在当下,强化传统的继承意识,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传播,对提高民众对节日遗产的认知和了解以及扩大公众的参与起到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构建情感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心理情感为基础,使传统节日成为真正自下而上的一种庆祝。
然而,回归传统,在传统中生活,并不是以过去为导向,崇尚复古,而是以未来为方向,寻找面向未来的新的普遍性价值。这就意味着在维系节日遗产与生活文化的联系同时,允许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种种微妙变化,自然传承。传统是流动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它既有消失的内容,也有增加的内容。这种活态性是节日民俗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文化传承的新陈代谢。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传统节日,都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今天传统节日中的许多传统,都是在节日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的结果。现代社会,缺少新意的节日很难有吸引力。传统节日如果不能进行适当的现代性转换,必将与我们的生活世界渐行渐远,其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传统节日需要创新,需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活动内容,与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要相适应,与现代文化及其传播手段相适应。通过发展创新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接轨,使节日形式、节日精神更贴近时代特征,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然而,创新和发展离不开节日的本真性这一原点。传统节日中有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传统节日通过时间、仪式等概念上的重复性来传承传统价值观。在节日里,人们重复的不仅仅是时间、仪式,而且还有认同感。它代表节日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是最为重要的。“节日的核心行为和核心意义是整个节日的基础和框架,在这个基础之上和框架之内可以适度变通,灵活增减其附加行为和附加意义。节日的核心行为和核心意义犹如雪球的中心,而附加行为和附加意义犹如雪球滚动时增添或者减少的雪层。所谓节日民俗的传承,主要是节日的核心行为和核心意义的传承,而所谓节日民俗的变迁,主要是节日的附加行为和附加意义的变迁。”*简涛:《节日行为的社会系统:阿村的复活节》,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编《节日研究——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8页。因此,在传统中生活,并不意味着保持原生态,而是指在保持节日内涵和传统的基础上,呈现一种动态的文化演变。这也是对传统的重塑,即传统处于不断的解释中,处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断回应中。正如有学者所说:“文化构成传统,历来都是历史与现实共同的选择,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表现、绵延不息,成为社会大众的自觉认同。”*邢莉:《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与保护》,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81页。从这一角度讲,在传统中生活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当传统深入人心,成为当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传统节日得以自然地传承。
在传统节日的自然传承中,还需要注意的是民间传统的问题。传统节日中,许多节日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来自于民间。这种民间传统就是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所说的“小传统”。所谓小传统是和大传统相对的,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它往往由民间的传统价值、规范以及习俗构成,反映的是社会的下层、非正式的民间意识。这些小传统,共同构成了传统节日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保护传统节日中,应该重视对这些小传统的保护和创新。因为“我国小传统的民间文化无论如何代表较大多数一般民众的文化,它不仅在传统时代扮演一个提供大传统文化许多生活素材的角色,而且在当代的社会中也逐渐被认定是影响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李亦园:《人类学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在民间传统中,尤其要注重民间信仰的问题。按照国内一些学者的观点,传统节日的传承动力首先是人们的信仰。传统节日是建立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信仰是一个共同体价值共享的心理基础。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了互信和认同的共同约定。正是因为有了信仰,人们才心存敬畏。民间信仰是传统节日的灵魂。虽然科技进步了,社会发展了,但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上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比较好的国家,都尊重节日中的民间信仰,很好地保留了并利用这种思想,以此来保护节日的神圣性。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中国的传统节日当前面临的是信仰的缺失,而信仰的缺失会使节日的神圣性几乎消失殆尽。因此恢复民间信仰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正因此,有学者倡导重建民间信仰,比如清明节的祭祖活动、春节的祭祀传统、中秋节对天地的自然崇拜、端午节对瘟疫疾病的预防等。通过重建民间信仰,强化节日的神圣性,让传统节日找回它的灵魂。*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7页。对民间信仰的保护,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果普通中国人的信仰空间不由中华传统信仰来填充,就意味着给外来的宗教与文化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任其发展,中国人就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品格。”*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38页。当代社会,为了使传统节日能更好地自然传承,我们更应该保护民间信仰,并以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
传统节日不仅是一种文化象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节日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节日才有了意义,生活才有了诗意。恢复生活化文化样式,使传统节日文化成为人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传承具有无可替代的生命力。它注重节日文化的活态性,在这一过程中,人人都可能成为文化传承人。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敬仰与热爱使节日文化与节日传统深深地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互中,在人们的心意中,自然传承。在这种传承中,当下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说,“民俗的本质在当下和现在,即它永远在活生生的当下实现和构造的过程中让过去和未来同时到时,让过去在现在被激活,让未来在现在被披露出新的可能。”*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页。正因此,在传统中生活,既是对自身文明传统不断确认、自我认定的一个过程,也是节日文化遗产进行现代性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并学会欣赏自己的文化遗产,珍视自己独有的东西。而这样作的意义在于,对历史有足够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
[责任编辑]宋俊华
林慧,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传统节日保护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BH077)的阶段性成果。
G122
A
1674-0890(2017)02-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