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咏春拳的起源及其形成再思考*

2017-01-28李朝旭

文化遗产 2017年2期
关键词:咏春咏春拳永春

李朝旭

广东咏春拳的起源及其形成再思考*

李朝旭

咏春拳渊源于洪拳桥手的练功之法,集中了各位先辈们的集体智慧,梁赞规范并奠定了咏春拳技术内容和体系的雏形;李小龙与截拳道因影视得以广泛和迅速传播;叶问使咏春拳影响更大、流传更广,并不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咏春拳 红船武技 南派武术 南拳拳系

随着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及其截拳道的威名和影响,特别是《叶问1、2、3》《一代宗师》等影视作品的广泛热播,以咏春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中国武术的热情与向往,掀起了继电影《少林寺》之后的又一轮习武高潮。有关咏春拳的名称、源流、门派甚至掌门、正宗等主题,备受关注;关于咏(咏、永)春拳的起源、形成,可谓更是众说纷纭。随着时间的推移,且说法还互有出入,有些观点甚至相互矛盾。咏春拳历来都是在群众中以传说、故事的形式进行口头流传,以及野史、小说等文学作品来加以描述的,缺乏完整的文字、影像和实物,特别是史料、典籍的记载。对于多种观点不一的说法,作为旁观者的史学界、武术界的其他拳派等难以通过研究加以辨析,就连咏春拳传人和拳家自身,也是互不认可。但不可否认,人们对咏春拳的热度不减,其魅力随着人们了解的加深更加深入人心。本文基于这种背景并为突破这样的瓶颈,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流传较广的咏春拳的起源说

对于众说纷纭的咏春拳的起源,查阅到现今可搜(收)集到的资料,以及通过调研走访、访谈等形成的说法,结合参阅、分析现已成型的咏春拳的运动技法、特点和风格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六种说法。

1.咏春拳始创于福建严咏春见到蛇鹤相争,也依此得名*韩广玖:《咏春拳》,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严咏春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之女,相传,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咏春拳术。严咏春传其夫婿梁博俦(涛),再传红船戏班中正印花旦易金(正旦金)。易金后随李文茂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到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鸦湖村设馆授徒,在班中传授咏春给曹家子弟,其中曹德胜尽得真传,曾在广州等地开设多间武馆。据说,当时省港澳名教头崔章、李源、谭珠等都曾拜其为师。广东“十虎”之一陈斗,也与其交情不浅。此说为广州人和鸦湖支系的说法。

2.咏春拳源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并且结合白鹤拳技法内容和适合女性特点并不断改良

相传,当初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师太,而不是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福建永春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寺被清政府所焚,她为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由于她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蛇鹤相争的场景,她依据蛇鹤打斗的原理,结合白鹤拳技法内容及其女性特点而创出了咏春拳。后来传于严咏春,严咏春又传给自己的丈夫梁博俦,梁传亲侄梁兰桂,由梁兰桂传同为佛山红船中人的黄华宝、梁二娣,再传至梁赞。后梁赞传于陈华顺,再传陈汝棉、吴仲素、叶问等人。鹤山古劳支系和香港与南海叶问支系均持此说法。

3.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得名于梁博俦纪念爱妻严咏春*韩广玖:《咏春拳》,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五枚师太首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严咏春,而是传给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严咏春,严咏春传给夫婿梁博俦(涛)。严先于梁逝世,梁为纪念爱妻,逐将此拳取名为“咏春拳”。梁博俦(涛)又将咏春拳传授红船弟子黄华宝、梁二娣,再传在佛山行医的梁赞。梁博俦(涛)还将咏春拳传给陆锦(大花面锦),再传至顺德人冯少青*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后再传阮奇山,再传岑能、黄祯,又再传彭秋、岑兆伟、岑迪斯、黄沪芳(米机王)等人。至此,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始有明确的记载,包括岑能支系和广州米机王支系在内等,多支持此说法。

4.咏春拳为清代乾隆末年晚年隐居在湖南衡山的老僧一尘庵主所创*梁挺:《江湖秘术》,香港:国际咏春拳术总会1985年版。

咏春拳的创拳与五枚师太和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咏春拳的前身是永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是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传。他首先传给湖南昆剧戏班的武生张五(绰号“摊手五”,因他善用摊手,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广东,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的“琼花会馆”,便将永(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永春拳”的“永”字改为“咏”。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陆锦(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永(咏)春拳发扬光大。此说为佛山彭南支系的说法。

5.咏春拳应为永春拳*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永春拳)申报书,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2013年,第1页。

认为咏春拳得名于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寺的永春殿,是当年进殿者所习的一种南派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拳,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莆田九莲山少林寺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乐荣华”红船戏班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而显露出非凡的武功,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苏三妹(又称苏三娘),是戏班中的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给陆锦(大花面锦)。陆锦又传给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黄、梁又传佛山梁赞,再传顺德陈华顺,又再传其子陈汝棉及吴仲素、叶问等人,后传招就、彭南、陈家廉、陈国基、李小龙、梁挺等人,使永春拳得以在广东的佛山、顺德、广州、南海、江门、中山、肇庆,广西的梧州、柳州、贵县以及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流传发展。此为顺德陈华顺支系和南海邓算、白昌支系的说法。

6.咏春拳源于福建省永春县方七娘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始创的永春白鹤拳*林玉品:《咏春拳和永春白鹤拳关系初探》,《闽南》2009年第3期。

在1870年前后,由于左宗棠和郭嵩焘的不睦,驱匪入广(广东),促使在林俊、陈湖残部中的永春白鹤拳弟子流落广东,个别人隐姓埋名,传授永春拳,后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口传的原因,产生了严(颜)咏春这个人物,致使咏春拳无法正本清源。这个观点,主要是福建省永春县永春白鹤拳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的说法。

二、咏春拳起源之说及其形成的再思考

咏春拳的起源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且难以统一,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咏春拳的喜爱、崇拜、敬仰,自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出于崇拜和仰望心理,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一般平凡的说法,总喜欢把所敬仰的东西找一个不平凡之处,把它完美化、传奇化甚至神话化。再加上口头传说中的不断加工、创造,于是越说越多、越说越玄,与历史真实性越来越远,以至于面目全非,各持己见。

1.关于五枚师太、至善禅师、一尘庵主等人物,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呢?

五枚、至善、一尘这些人物的出现,都是源自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中。这是一本章回体小说,又名《万年青》《绣像万年清奇才新传》《乾隆巡幸江南记》,民国初年后改称《乾隆游江南》。尽管此小说内容讲述和涉及到的是流行于广州佛山一带的广东洪拳人物,对南方武侠小说乃至岭南武术研究很有影响,但不可否认,小说、故事、传说、寓言等作品作为文学体裁,虚构、夸张、联想等都是其主要写作和表现手法,是不能作为史料支撑的。

五枚师太、至善禅师逃亡避祸之说就难以成立。有关五枚师太、至善禅师等再入江湖,现都说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这是不可能得以考证的。依据清宫档案材料的考证和当代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在清朝,南北少林都倍受朝廷恩宠礼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直至光绪、宣统,都从来没有发生过朝廷焚烧少林之事。火烧少林一说,是当时的反清组织“天地会”,为了煽动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绪而编造出来的。

即使五枚师太、至善禅师逃难成立,南少林被焚烧存在,那么咏春拳“是将福建少林永春殿的永春白鹤拳传播出去的”说法,其可信性也很值得怀疑。其原因是:第一,各门派拳法的运动特点和风格,特别是拳派核心技法特点是不可能彼此毫无传承印迹的。从现在拳套演练的运动技法来说,现福建永春白鹤拳与广东咏春拳(永春拳)的拳法特点和风格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反而与粤东汕头潮州一带的李家教、揭阳的南枝拳的技法风格更为相近(可同桌视频或现场演练对比)。第二,两地的语言、生活习惯也非常相似,两地人们的交往自古有之。第三,有史料记载:永春白鹤拳属少林五祖拳,最早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流行,而后传到德化、大田、永安、福州、福清、泉州、同安、厦门、漳州直至台湾等地。可见,在交通与交流都非常闭塞和原始的当时,其传播走向也是南辕北撤。

有关咏春拳的起源,许多共同的文字和语言表述,包括叶问作为咏春拳一代宗师,在他的遗稿中也都写到:“严咏春师祖初学艺于五枚,后归梁氏博俦,并传以该拳……”,也是20世纪50年代,叶问在香港公开教授咏春拳的前后时期才提出来的,其遗稿文字更见晚于60年代后期,他的观点也与之前他人的观点并无不同。

2.严咏春及其身世之谜,其关键的时间节点,让人费解

严咏春,清乾隆时期人士,其父严二,清乾隆(1735-1795)时期人士,广东人。根据叶问所述(共同资料):“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广东人严二因事被诬告,面临牢狱之灾。其时严妻已经亡故,遂携女严咏春远徙四川大凉山山底,以卖豆腐为生。咏春15岁,有当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来逼婚……”。

逻辑分析:

之一:严二是以跨越乾隆和康熙两个时期的人士*根据沈志泉提供的资料:我的祖师易金。。康熙年间严二被诬告(最晚1722年),此时咏春15岁,则严二至少32岁以上(1690年生)。后严二是乾隆时期人士(乾隆皇帝1736年登基,1795年去世),也就是在乾隆时期去世。如以80岁来论(1770年去世),这样,严二较为符合跨越康乾两个朝代。这样,严咏春至少应该是出生在1707年之际的人。有资料记载:五枚师太在“南少林被火烧”时,便是南少林五老之一,严咏春是五枚师太的传人。从其生活且正当年的年龄来分析,她起码应该是雍正末年乾隆初年的人,也基本相符。

之二:黄华宝(1796-1861)60岁之后返乡授艺梁赞(1855年),而此时的梁赞已是当地德艺兼备的名医。按照中国传统行医的传统习惯,要取得其江湖地位,即使30而立40成名,其年龄自然不该太年轻。按照梁赞的年龄,也就是哪怕1855年之后授艺梁赞,这时梁赞是24岁,也是时间矛盾。

之三:梁赞曾遵其师傅黄华宝、梁二娣之命,前往福建寻师严咏春继续学艺深造,严咏春传艺于梁赞(1831-1905),等等。如果严咏春生于雍正末年乾隆初年,到后又传咏春拳于已经成名后的梁赞。从这些时间节点来推理,严咏春便成为了横跨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六朝元老,年龄应该是150至200岁。

3.广东咏春拳起源的逻辑分析

主要从“三条主线”及其所涉及到的事件与人物的时代背景、内容和时间等加以分析。

第一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特别是其1853年定都金陵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东“天地会”组织,1854年夏天爆发了广东“天地会”武装起义。“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等在广东佛山倡议,接着又爆发了广西大成国武装起义(1854年6月—1864年5月),并建都于广西桂平县。广西大成国起义被认为是19世纪中期继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在南方爆发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义军横扫粤桂两省,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与清王朝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在我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绚丽而悲壮的篇章。

第二条:咏春拳早期先驱人物黄宝华、梁二娣——梁赞。从广东红船武生黄华宝、船工梁二娣开始的反清义举,到陈开、李文茂这个时期的公开大规模的率众反清,特别是李文茂1858年身亡,佛山琼花会馆解散,导致粤剧全面被禁达15年之久。粤剧被禁,更加坚定了这些红船武生们以武为友、凭武求生的行为动机。黄华宝本来就曾追随梁兰桂学习拳术,属洪拳弟子,由此,黄华宝、梁二娣便公开授武。后来,黄、梁又将所学武技传授给梁赞。因梁赞是咏春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派已达成共识、几乎不存在争议的人物,所以,无论哪一个派别咏春拳起源的传说,黄宝华、梁二娣、李文茂等都是咏春拳早期的先驱人物。现从其时间和经历加以推理。

有资料记载:黄华宝在红船期间,曾在一条船上安装有木人桩、刀桩和棍桩等习武器械,甲板上还刻画有梅花桩步法。当时,在红船上与黄华宝一起练习的还有船工梁二娣,梁是洪门中人,精通蛇形洪拳、六点半棍法等。

第三条:粤剧被禁15年(1854—1869),期间引发的历史事件和国民思潮。历经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第二次(1856年)的失败,广东人更有着切肤之痛,灵肉俱伤。家国都没有了,个人生存也存在巨大的安危。

分析一:1854—1869年的粤剧被禁期间,这是广东习武者(包括咏春拳人)只能关门在自家或友人相对狭小和狭窄的庭院内封闭练武,重温武梦的时候;更是粤剧武生将洪门拳术等南派拳技带上红船,融入粤剧舞台,并封闭于红船上苦练实战武艺、武技的时候。此时期,被认为是咏春拳的雏形。

黄宝华、梁二娣、李文茂等均是洪门弟子,其手法、拳法和肘法等是以洪拳技法中的习练桥手功力的功法为主;因需在船上封闭训练,江河中船体摇晃导致其夹板的无规则颠簸和摇晃,此时,练功者为了维持其身体的平衡,采用二字钳羊马,更有利于手法的运用和个人综合搏斗能力的提高,集中集体智慧,以“二字钳羊马”为主的咏春拳技法风格便自然形成。

同样,在狭窄和狭小的地方两人或多人进行对抗和打斗,左右开立的二字钳羊马和前后开立的二字钳羊马,都是最有利于发挥徒手搏杀力且最有利保持下盘稳定的步型和步法。反过来,保持二字钳羊马的多种桥手的冲打练习,如果其拳法是左右开合、上下点打、抛扫结合、转身横击等大幅度动作,既不稳定,更不宜发挥攻防打击效果,由此,甲板上的徒手打斗即洪拳桥手之法便应运而生,也使其练功与练拳整合一体;中线理论是本拳法最为科学和合理的技法原理。

封闭于自家或友人家狭窄的庭院内练武,同样遵循类似的形成过程。

这一时期,依托以黄宝华、梁二娣、李文茂等红船洪门弟子为代表的集体智慧,积累了咏春拳的技法内容和风格形成的素材,奠定了其逐渐自成流派体系的基础。

分析二:梁赞(1831—1905)师承于60岁之后返乡的黄宝华(1796—1861),即1855年,梁赞24岁。因授艺之时,梁赞已是当地有影响力的洪拳门徒和很有威望的名医,可见,梁赞年龄自然不会太过年轻,即使30而立40成名,至少也是1871年之后,梁赞才学、练、研咏春拳。拜师学艺之后,梁赞又需经过至少是多年之后的拳学经历和经验,才可能对咏春拳的雏形(甲板上洪拳桥手之法)更加深入体会、实战体验和思考研究。有资料显示,梁赞将这一拳法整理后传出,称为咏春拳,才有咏春拳之说。说明此前也许本拳法拳套内容和风格已经存在,但拳名未见。

可见,咏春拳渊源于洪拳桥手的练功之法,因实战打斗的需要,成为近似实战搏击的中国传统的练功形式——套路运动,梁赞进一步规范并发展了咏春拳。

分析三:当代历史学家及老一辈武林界人士的说法,也依据清宫档案材料的考证,在清朝的历代,南北少林都备受朝廷恩宠礼遇,更没有发生过被焚烧的事件。陈华顺拜梁赞为师,叶问又师承于陈华顺。主要因叶问在香港授拳,咏春拳才得以影响更大、流传更广,并不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三、广东咏春拳的形成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所采用的多种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1.综合吸收了我国南派武技,主要是广东洪拳、福建白鹤拳、广西壮拳等为主体,特别是广东洪拳丰富的手法(含拳法、掌法)技法及其桥手练习的练功之法,以及广东珠三角一带特殊的时代背景及其地理、地貌和社会现实是咏春拳生长的环境和土壤。

2.福建、广东和广西武术对红船武生的影响,特别是反清农民起义过程中红船武生的生存需要及其保护、传承与创新,以及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为提升其水军在船体甲板上的作战能力而引入咏春拳,加速并促成咏春拳前辈们共同探索了适应时事所需,符合南方人种和环境的拳技特征,初步形成了其技法雏形。

3.集前辈各位拳家特别是广东洪拳前辈的集体智慧,梁赞对咏春拳技法内容、特点和风格的进一步规范、提炼,尤其是对其拳法、拳技和拳理整理后的传教,奠基了咏春拳的基本技术内容和体系并因此得名。

四、结语

第一,咏春拳的历史及其拳学体系与“五枚师太”本人及其所传授的拳术,乃至流传较广的“六种传说”等,都难以找到可支撑的依据。作为咏春拳的先辈,严咏春这个人物是存在的。但其授徒与教拳的时间与经历,以及与其相关的传承谱系等,缺乏有力的支撑依据,还有待进一步推理和研究。

第二,梁博俦先生在云贵边界娶妻严咏春,婚后,严咏春将武艺传给了丈夫梁博俦,以后夫妻俩来到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城开馆授教,继而南下广东高要(现属肇庆市)设馆传技。先传拳与族侄梁兰桂,再后到佛山谋生并传艺于红船中的武生黄华宝、船工梁二娣、大花面陆锦、武旦易金(正旦金)等人。黄华宝、梁二娣传于梁赞,陆锦传于冯少青,易金传于曹德胜(广州鸦湖)。至此,这一形成的传承脉络相对比较清晰。

第三,咏春拳渊源于洪拳桥手的练功之法,集中了各位先辈们的集体智慧,因实战打斗的需要,成为近似实战搏击的中国传统的练功形式——套路运动,梁赞规范并奠定了咏春拳技术内容和体系的雏形;李小龙与截拳道因影视得以广泛和迅速传播,又因其师从于叶问,扩大了咏春拳的影响;主要因叶问在香港授拳,咏春拳才得以影响更大、流传更广,并不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第四,文化现象、文化符号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曾经有的传说、小说、故事、寓言等,有些已与历史背景不符,失去了其作为史料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在这里,民间流传的精彩故事,只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是一种精神寄托。咏春拳起源之说,如果要一切以史料和实物等为依据,也许将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纽结。其实,咏春拳的历史,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人们的口中、心中,让多种说法并存,让它们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保留一定的神秘感,或让人们去思考、去想象,又何尝不是一个积极的结论呢!

[责任编辑]蒋明智

李朝旭(1965-),男,湖南桃源人,广州体育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500)

* 本文系2015广东省创新强校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15WTSCX053)的阶段性成果。

G122

A

1674-0890(2017)02-145-05

猜你喜欢

咏春咏春拳永春
从太空俯瞰地球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咏春拳
咏春
黄茑咏春
探访“中国香都”永春达埔
咏春社团推动武术“非遗”进校园上海师范大学咏春社团成立
5种野菜的烹调方法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假金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