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墓葬“格里芬”神兽形象看古代东西方民族的文化交流

2017-01-28秦述伦

黄河之声 2017年2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格里芬神兽

秦述伦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从墓葬“格里芬”神兽形象看古代东西方民族的文化交流

秦述伦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本文以蒙古诺颜乌拉墓地毡毯上的格里芬神兽形象为切入点,依托文献资料及考古文物,力图勾勒出数千年间格里芬神兽形象在东西方各民族之间传承、嬗变的历史画卷,借以论证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各族之间曾经存在的广泛文化交流与联系。

匈奴;斯基泰;格里芬;诺颜乌拉;文化交流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在蒙古国中央省的诺颜乌拉陆续发掘、整理出了规模宏伟的匈奴王公贵族墓葬群。墓群主人虽至今尚无定论,但其中出土的服饰、丝织品、毡毯及各种陪葬饰物却引起了包括考古界、服装界、民族学界在内的各界学者普遍重视。其中M6号巨冢(推测为乌珠留若鞮单于的陵墓)回廊处出土了矩形毡毯上绣有带翼猛兽撕咬驯鹿的图案,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它印证了《蒙古秘史》所提到的蒙古族系苍狼白鹿交合而生的传说,并认为这是蒙古——匈奴两族同源说的确证。然而此说法却似是而非,因为《蒙古秘史》并未提到作为祖先的苍狼具有双翼,且苍狼撕咬驯鹿的形象也和苍狼与鹿类交合的形象相去甚远。实际上,这带翼猛兽并非匈奴本土文化的产物,而是来源于西方操印欧语的斯基泰部族。

“斯基泰人”是欧洲古典历史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斯基泰人”是指游牧于黑海北岸直到阿尔泰山西麓之间东欧及中西亚草原上的民族集合体。在不同国家,“斯基泰人”也被赋予不同称谓,如波斯帝国称其为“萨迦”,而我国汉代文献称其为“塞人”。在早期匈奴历史上,“塞人”即斯基泰人作为阿尔泰山以西的游牧民族,同阿尔泰山东面同属草原游牧民族的北狄、匈奴等各部族曾发生过多次军事、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冲突和碰撞。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斯基泰三要素”(兵器、马具和野兽风格纹样)有机组成部分的格里芬神兽形象也随“猎头”、“剺面”等斯基泰风俗传入了匈奴腹地。

应该说明的是,格里芬神兽也并非斯基泰人的发明。它最早起源于远古两河流域,名为狮鹫,是一种具备鹰头、鹰翅和狮子躯体的怪兽。在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中就出现了作为其主神马尔杜克之敌的狮鹫形象。但在更早的埃兰王国遗址中就已出现了狮鹫雕像。因此,狮鹫是古代两河各国各族所通用的神兽形象。而且随着该地区被波斯征服,狮鹫形象也经由波斯输入到了希腊各城邦,演化成了为阿波罗等神祗驾车的有翼畜类——格里芬,并且它还是东方阿尔泰山脉黄金宝藏的守护者。而斯基泰人长期处于波斯帝国及希腊化的塞琉古等国统治下,况且被认为很可能是其祖先的库提人也曾入侵埃兰及两河流域并建立国家,所以该部族将狮鹫(格里芬)视为图腾甚至融入“斯基泰三要素”中,也是很自然的。

当匈奴在斯基泰部族的东方兴起时,它也在与后者的文化交流中很快接地受了狮鹫格里芬的形象。究其原因,正如仲高《欧亚草原动物纹样的角色转换》一文所论述的那样,“斯基泰三要素”中的动物纹样是草原游牧民族巫师(原始萨满巫师)与天神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而作为虚幻猛兽的格里芬形象显然比其它动物纹样更多地具备这种沟通人神的特性。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一书中论述斯基泰人时也曾指出,之所以东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具有和斯基泰人几乎完全一致的风俗习惯,这是由两者所处的共同草原生态自然环境及其高度相似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相似的草原环境及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斯基泰与匈奴相似的思维模式,因此匈奴从斯基泰人处接受凶猛的格里芬形象可以说是必然之举。只不过匈奴对格里芬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即用类似狼首的形象代替了斯基泰格里芬类似鹰头的形象,造就了匈奴式的格里芬变体。然而从深层的心理来讲,格里芬这种像“猛虎生双翼”般的神兽在古代世界里可以说是“全能”的,能在最大程度上弥补人类面对气候恶劣的草原环境时的那种心理无助感。而像诺颜乌拉M6号巨冢毡毯上这样由格里芬撕咬温顺食草动物的雕塑,在匈奴、斯基泰等游牧民族的器物上可以说比比皆是。这实际上是象征了游牧民族炽烈的征服欲望。因此,像格里芬这样的带翼神兽既表征了游牧民族的征服欲,又补充了其内心深处的全能渴望,所以它就在古代东西方草原游牧民族之间广泛地流传开来了。

就东方的匈奴来说,学界普遍认为诺颜乌拉墓地是公元初年左右的墓葬。然而,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乡相当于战国晚期的匈奴墓地中也出土了格里芬神兽黄金饰品,这就将匈奴接受格里芬形象的时间前推了200-300年。当时正是匈奴初步崛起的时代,可见匈奴在成为一个独立部族的初期,就已经接受了格里芬形象。

与此相呼应的是,河北平山县战国晚期的中山王璺墓中也出土了中原化的“格里芬”式带翼神兽雕塑。中山国是由北狄支属鲜虞人建立的。而北狄各部则是匈奴之前北方蒙古草原的实际统治者。中山王璺墓中的“格里芬”式带翼神兽提示我们,北狄诸部可能在其入侵中原之前就已经从其邻居——斯基泰人处接受了格里芬的形象。而匈奴又是在广泛吸收北狄部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而匈奴人的格里芬可能就是直接从北狄、间接从斯基泰人处继承而来的。鉴于像呼麦、潮尔这样的草原民族歌唱绝技以及萨满翁衮偶像崇拜及其制作工艺分别从匈奴时代历经多个民族时期一直流传到现代蒙古族的历史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匈奴人是从草原前任统治者北狄手中直接继承了格里芬形象。

而令人惊讶又在意料之中的是,格里芬形象也流传到了古代中原,并流变为中国文化中的带翼神兽——辟邪。比如汉光武帝原陵以及南朝诸帝陵前的石辟邪,就是中国化的格里芬。

综上,我们以诺颜乌拉墓地为切入点,展现了数千年时间里格里芬形象在巴比伦、埃兰、波斯、希腊、斯基泰、北狄、匈奴、中原等古代各族、各国之间传承与流变的宏伟历史画卷。这提示我们:古代中国从来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它曾与古代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而格里芬——辟邪的带翼神兽演化历史,则是古中国(包括匈奴)与世界文化交流历程的一个小小注解。■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格里芬神兽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话说“神兽”不简单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Cлово месяца
野保糗事之守护『神兽』
曾被捧上天也被踩到底!是时候为格里芬正名了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布雷克·格里芬 2017年11月26日 萨克拉门托国王 95-97洛杉机快船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