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民歌的当代传承及创新刍议*

2017-01-28余心屿

黄河之声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歌四川音乐

余心屿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四川民歌的当代传承及创新刍议*

余心屿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经历过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在当今音乐形势下,四川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之间又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作品,传承人,以及文化环境等。本文就此做出初步分析研究,以期对四川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四川民歌;非遗保护;文化环境;文化传承

一、四川民歌艺术简述

四川民歌因为其地域地貌的特殊性以及广大人民的劳动生活的不同方式,有其独特的民歌特色,从民歌风格上大致分为:山歌、号子、小调、风俗歌、儿歌。又因为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从民歌类型上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其中汉族民歌包括山地民歌、江河民歌、平地民歌等;少数民族民歌分为藏族民歌、羌族民歌、彝族民歌等等。

早期的四川民歌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开的,多为独唱或者齐唱领唱,形式较单一,节奏较自由,声音也很质朴,体现出了四川民歌的原生态。如四川秀山花灯民歌《对门哥哥闹花灯》,歌曲描述了正月十五老百姓们出门看花灯、闹花灯的热闹场景,其中蕴含了青年男女借用看花灯之名,相互表达爱慕之情。《对门哥哥闹花灯》集合了民风民俗、歌舞、说唱等形式,借鉴了大量的花灯音乐元素,旋律音程多为大二度、小三度,叙事性强,流畅平稳,中间穿插四度、五度的音程,使音乐增加色彩,生动活泼,运用大量上划音、下滑音、跳音等,使音乐富有动感。在歌词上,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四川方言的修饰词、衬词、感叹词、叠词等,如“哎呀个一子儿哟”等,使歌曲具有强烈的四川地域特色。在演唱时应该用四川方言演唱,全部采用平舌音,在特殊的字如“子、门”后面加入儿化音,并将四川方言的语音语调融入歌曲里面。除了流畅的演唱外,也要采纳秀山民歌的说唱形式,歌曲中反复出现“哎呀个一子儿哟”,这是一句没有具体语意的修饰句,在旋律的基础上运用说唱,半说半唱的把这句的情感表达出来,歌曲短小精炼,歌词俏皮亲切,曲调幽默风趣,极为上口,有很强的传唱性。

从上面示例中可以发现,四川民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每一首四川民歌,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从基本形制上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山歌、号子、小调几类。四川山歌是当地民众在山间劳动时创作的,曲调婉转、悠扬,节奏较为自由,代表作品有《挑山调》、《太阳出来喜洋洋》等,这类作品主要反映了人民劳动时的勤劳与愉快心情,演唱时情绪饱满高亢,意味深长;四川号子与山歌有一定的区别,其产生源自于四川的船工在长江运输过程中,需要船工们拉船,为了提高劳动效率、统一船工们的节奏,就以喊“口号”的形式作为演唱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号子,如《川江号子》、《放排号子》等,铿锵有力、简洁明亮,歌词多使用语气助词,比如“哟呵、嗨嚯”等等,节奏短促强劲。而四川小调最能反映四川人民的生活,主要在休息、节日的时候演唱,歌唱爱情的美好、生活的幸福,歌词平实质朴,语言生活化,演唱起来就像唠家常一样亲切动听,俏皮风趣,如《探花灯》、《绣香袋》等等。如果按照歌曲的地域、民族文化来分,四川地区除了汉族民歌,各少数民族的民歌也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如羌族的《花儿纳吉》、《清亮亮的咂酒》藏族的《康定情歌》、《格桑花开》、《吉祥如意》等等,不管是语言上、题材上还是内容上形式上都独树一帜。

二、四川民歌的传承困境

四川民歌在当代的发展可为迅速,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歌谣在当代的传承又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主要是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和创新工作之中出现了悖论处境。“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加大保护力度,积极投入,使得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生存的保障;另一方面这些被保护下来的遗产项目有多少是可以生产性自救的,即使被保护下来了,由于人为地强力介入……完全与原生态艺术或者保护的目的背道而驰。”

四川民歌的发展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如果说四川民歌没有人传唱,那么《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等作品又在国内外得以大量传唱;如果说四川民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创新,在现实里更多的作品要么早已散佚,要么就过度舞台化、失去了原生歌谣的艺术品性。笔者认为,四川民歌之所以在当代的传承中出现各种困境,主要是时代观念及审美思想的脱节、外来文化的冲击、无序的传承机制、急躁的发展性破坏等方面共同导致的,而这些方面又具体体现在作品、传承人、听众、文化发展环境等地方,最终对四川民歌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川民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大,传统作品的思想和审美特征已经与时代脱节,听众越来越少,而新创作品虽有佳作,但发展境遇相对较为单一,最终导致四川民歌的发展“青黄不接”。古时的四川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封闭的地缘环境保留下大量原生民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发达的交通、信息网络让四川地区打破了地缘隔阂,本地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在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听众除了《康定情歌》等几首著名作品之外,对于其他民歌知之甚少,大部分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流行歌曲,就连藏区等边远少数民族区域,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如格桑梅朵在著作中曾提到,“其中外来文化对藏地本土文化的剧烈冲击,强势文化对弱势民族文化的影响,带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此外,新的四川民歌作品大量产生、亦不乏佳作,但很多作品过度单一的作曲织体、编曲方式、歌词创作及作品演唱,让大部分民歌作品的艺术精神不仅没有得到传承,反而显得愈发混乱。在外来文化环境的冲击下,似乎四川民歌原生的那种可贵艺术品格越来越少、文化特性逐渐被消磨,最终导致这些民歌“泯然众人矣”,成为消费时代的牺牲品。此外,传承人的承应制度不完善、发展环境的破坏,对于四川民歌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上文中提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很多小的民间团体已经将其当作旅游演出、民俗演出的“附庸”,很多舞台化、程式化的表演脱离了原生文化环境,那些民歌作品渐渐在文化环境的变迁之中丧失了其生命力,且学习者较少、新作品创作较少,传承面临困境。

三、四川民歌的创新初探

如何让更多的人喜爱欣赏四川民歌,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性研究。这个取决于非遗保护的现实,也是四川民歌传承、保护工作的必经之路。

所谓创新,是指在保持了四川民歌的整体风格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多方面的二度创作,使之保留精髓并更加饱满多彩。早期的四川民歌,多为当地人民在生活中创作的,人人都会唱,人人都能唱,这就造成了演唱声音比较质朴,音色较为单一。在现如今的演唱中,可以加入更加科学的演唱方法与技巧,运用深沉的呼吸和高位置的腔体,使声音更加圆润饱满,共鸣腔体更加统一传远,通过规范科学的演唱方法,进行不同音色的处理,体现出每首歌曲不同的风格特点,表达出歌曲不同的意境。在节奏节拍上,最早的民歌都是没有曲谱的,节奏比较宽松自由,不同的人演唱同一首歌曲也会造成节奏的不一样,在现今整理收录的时候,应该用规范的节奏记录下来,可以有自由延长、缩短的节拍,但大体上的节奏是标准的,这样规范的记谱,有利于后人一代代的传唱。

在四川民歌的演唱形式上,早期的四川民歌多是无伴奏演唱或者伴奏形式单一,在现如今的演唱中,可以利用现代的音乐手段,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加入多元素的乐器和电子音乐,如西洋乐器:钢琴、双排键、小提琴、长笛等,民族乐器:古筝、笙、二胡等,甚至改编为大型西方交响乐、民族交响乐等。也可以运用先进的电子音乐设备编曲,使四川民歌更具时代性、流行性、风格性。在四川民歌的舞台表演形式上,也可以打破早期的独唱、齐唱等风格,将其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融入轮唱、合唱、多声部合唱,也可以将舞蹈、戏剧、音乐剧等加入,使得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的演唱背景,使得四川民歌更具观赏性、传唱性,让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除了传统民歌的保存和发扬,当代作曲家借鉴和运用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和题材,融入现代的音乐形式和审美,创作了大量民歌,这是在时代的发展下的一种重要且有意义的民歌传承方式之一。在歌曲的舞台表演上,不拘泥于独唱,可以采用对唱、轮唱等多种形式的演唱,加入舞蹈等肢体语言会使得演唱更为丰富。歌曲的伴奏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钢琴、民乐、MIDI音乐等,最大程度的丰富音乐肢体,使得民歌在当今音乐审美中与时俱进又独树一帜。

不管是哪种音乐风格及类型,都是四川人民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瑰宝,值得我们传承发扬下去。对于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四川民歌,我们应该不断地收集整理,并发扬传播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在民歌的收集方面,多下基层,走入田间地头,听听当地人民的演唱;许多歌曲没有乐谱,这就需要用现代的记谱方式把歌曲记录保存下来。在民歌的演唱发面,了解每一首民歌的创作背景、创作时代,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深层次意义;掌握四川方言的运用,将四川话的语气语音语调运用到歌曲中,演绎出特定的、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民歌的传播方面,多唱多演,利用各种文化艺术等活动,多宣扬四川民歌,让四川民歌立足四川,走向全社会,走进人们的心中。

四、结语

音乐是无国界的。在欣赏、学习、研究、传播音乐的时候,我们应该海乃百川,不局限、不固化,不仅掌握本民族、本地区、本国家的音乐,也应该接受其它民族、地区、他国的音乐;不仅掌握传统的音乐,也应该加入流行的、新型的音乐,这样多种元素和风格的碰撞,我们的音乐才能不断地丰富、饱满、壮大。但在当下的社会的大众审美更多的倾向于流行性音乐、西方音乐,对我国传统的音乐相反涉足很少,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逐步退出主流音乐文化的趋势。我国近年来虽然在保存民族民间音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专业音乐教育及大众普及上远远不够。如何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价值定位,如何欣赏与演唱民族民间音乐,如何确定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创新的道路,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作为一名四川籍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四川地方民歌作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向学生广泛并专业的传播与教学,将优秀的四川地方民歌一代代传承下去,使得四川籍学生,特别是非川籍学生都能了解与掌握四川地方民歌,使其立足自身、立足世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2]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康·格桑梅朵.藏族民间巴塘“谐”舞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4] 马知遥,孙锐.文化创意和非遗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5] 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6] 邓思杭,孙洪斌.漫谈现当代流行音乐视阈下的歌词审美——从艺术接受与作品解读谈起[J].北方文学,2016,29:37-38.

四川音乐学院2014年院级青年项目《四川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研究成果(CY2014133)

猜你喜欢

民歌四川音乐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