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视域下山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2017-01-28杨国龙

黄河之声 2017年2期
关键词:连贯性连贯理念

杨国龙 杜 涓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视域下山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杨国龙 杜 涓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理念强调对小学、初中或是高中教师的培养,不能再坚守着“分离”的传统。然而,落实“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全局、整体的观念意识。本文将从对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理念的解读及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学校音乐、舞蹈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如何从人才培养的理念、教学训练的内容、组织、考核评价、教学方法训练及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调整,以落实“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具有的全局、整体的观念。

整合连贯型;基础教育;音乐教师;教学组织;能力

一、“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是相对“分段分离式”提出来的崭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小学教师、初中教师以及高中教师的培养训练进行整体融合、全面贯通、统一培养,面向整个基础教育各阶段与突出基础教育的某一阶段相结合”,以便“培养能承担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新型师资人才”。该培养模式主要有四大基本特征,分别是“整体性”、“阶段性”、“选择性”、“宽口径”。[1]

二、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学校音乐、舞蹈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

笔者以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中心完小为基础,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听课、师生走访等方式的调查得出结论如下:

在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学校师资中,艺术教师是尤其缺乏的,这类学校音乐、舞蹈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开展往往情况便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其一,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尤其是音乐、舞蹈等艺术学科的教学时,尽管教师们较为努力、认真地开展教学,但是主动设置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却显得较少,甚至是教师被动地地播放多媒体课件及相应音视频资源,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收效不大。其二,大部分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虽然能够主动涉猎相关知识及技能,并渗透到教学中去。但是却不能够主动、有意识地将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很好地在音乐、舞蹈教学、活动中进行渗透、运用,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理解能力,以切实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其三,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以审美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利用教学设备,或是利用当地民族音乐、舞蹈资源组织学生在课间操的时候开展民族课间舞、本民族传统舞蹈排演,或是自制具有地方特色的乐器进行伴奏,和同学们一同开展歌唱活动,已达到传承民族乐舞文化的目的。虽然,教师想尽办法积极开展活动,且活动在民族乐舞的传承方面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们在对小学、初中或是高中教师的培养,仍然进行着“分离式”的传统。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没有能够真正把从学科知识教育转变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文化教育。故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够知其所以然,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唱、跳。在这样被动接受美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是难以得到充分实现的。

三、“整合连贯”视域下音乐教师培养的实施策略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理念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师必须通晓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线索,了解基础教育的连贯性,掌握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地掌握基础教育某一阶段的原理与方法。[2]而基础教育阶段山区学校师资的匮乏,尤其是音乐教师的匮乏,则要求山区音乐教师更需要突出知识能力的“全面”,这正好与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选择性”、“宽口径”的要求相契合。故此,课题组认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把握内涵,明确培养目标

传统的分段式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显然不再能够适应“一体化”的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模式要求,由教育学学科领域学者罗明东先生提出的“整合连贯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其基本内涵面向整个基础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的某一阶段。在培养过程中关注基础教育的整体性、连贯性以及全程性。其目的是培养出通晓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基础教育整体观和全程观,又深入重点了解基础教育某一阶段,能够承担基础教育(要么中学、要么小学)的新型师资人才。[3]并且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为地方师范院校指明了方向。正如罗明东先生论述的那样,我们在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住“整合连贯性教师教育模式”提出的“整体融合、全面贯通、统一培养”的内涵及培养的目标,以指导人才培养中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具体在音乐教师职前人才培养体系中就要有整体性的设计理念,将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学生艺术(音乐)素养培养总体要求及所需要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培养综合进行整合分析,突出“整体性”的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师职前专业素养培养的理念。并在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实践实习等每一个方面的具体设计及实施。

(二)课程设置强调整体性、连贯性特征

笔者认为做为课程教学计划核心部分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尤其是艺术教育,更应该从课程的结构、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实习实践等方面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及连贯性,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亦不例外,应强调连贯性、递进性与连续性的设置要求。例如:在音乐课程的结构上,应该突破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相互割裂的状态,在音乐学科知识与技能方面应强调整体性、连贯性。应摆脱小学教师无需强调音乐理论、技能及教学方法的学习、训练,只要具有能够识读乐谱,教唱儿童歌曲的基本教学能力便可;而中学音乐教师则更侧重于具有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教学能力要求的状态。因为这样的状态,造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基本上呈现了断裂现象,其后果便是:教师安于现状,不能够主动系统培养、提升自身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对于某个知识点或是技能的教授,缺乏与该知识点、技能所涉猎的知识、技能或是其他学科相关常识的相互融会贯通及整体体现,导致课堂教学只是片段式的完成任务。要达到素质教育中要求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情操的课程目标要求,是难以得到充分实现的;进而在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艺术创造能力的教学要求方面,收效几乎为零。正因为如此,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提出,便是要从根本上调整传统“分离式”教学带来的人才培养弊端,以培养具有基础教育整体观和整体意识,能够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型音乐师资。

(三)教学、训练内容强调整合性特征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4]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不仅应该强调音乐学科知识及技能的融会贯通与整合,也要强调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合理整合渗透。以达到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与创造美的音乐艺术综合素养。对于师范生而言,音乐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这样的要求,方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设计、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以能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且具有全面知识能力结构的应用型师资。例如,在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应该从中小学音乐学科发展趋势入手进行分析,注重师范生音乐学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音乐教师专业类课程三个模块课程之间的内容的融会贯通与整合,以及与相关学科知识、技能内容的融会贯通与整合,并体现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的对接与整合,力图落实应用型的办学要求,强调学生实际运用及教学能力的综合训练及培养。再如,在强调必修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强调教学内容的必须性和连贯性和整体特征;而选修课程则应该注重其选择性及适应性特征。努力做到:关注时代要求,将音乐学科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研究成果、优秀教学、实践、作品案例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四)构建全程性的教育实习体制

师范生毕业前夕的教育实习,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段实习体制,而导致学生只能对某一学段的学科知识及技能有一定的掌握,这样片段式的掌握对于学生职后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科研水平的发展将是相当不利的。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倡导的全程性特征的实习体制,主张努力为学生搭建平台,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活动可以实现既能有在小学实习演练,又能有在初、高中进行实习演练,方能够通晓整个基础教育的脉络,认识和把握基础教育的规律。诚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师范院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达成“淡化分段实习、注重全程体验”这一共识,搭建平台,方可实现。具体到音乐学科教育实习演练方面,笔者认为要体现全程性特征的实习体制,具体操作则应该如下:

首先,在音乐教师职前人才培养体系中就又要有整体性的设计理念,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学生艺术(音乐)素养培养总体要求及所需要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培养综合进行整合分析,突出“整体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专业素养培养的理念,而在具体教育实习方面因该首先就应该增加教育实习时间,以保证“整体性、连贯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实践操作环节的落实。

其次,负责组织实习工作安排的老师因该做到避免只是将学生安排到小学、或是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应该注意兼顾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教学实习活动,并且能够做到组织每一个实习生都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的专业实习实践。

再次,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特性,也因该调整教育实习安排时间,笔者认为,可以不用死板地只安排学生在毕业前的秋季学期进行实习。也可以与中、小学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将学生的专业实践与这些学校的教学、专项活动等适时地结合适起来,这样则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教学实践以及校园文艺活动的组织、开展等能力。

综上所述:“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理念强调对小学、初中或是高中教师的培养,不能再坚守着“分离”的传统。然而,落实“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全局、整体的观念意识,从人才培养的理念、教学训练的内容、组织、考核评价、教学方法训练及实习实践等方面都应摆脱“分离式”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注重将该培养模式主要有四大基本特征,分别是“整体性”、“阶段性”、“选择性”、“宽口径”的理念在“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各个环节中有效落实,方能够真正培养出能承担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新型师资人才。■

[1] 张黎.民族地区高校《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时代教育, 2015,07.

[2] 陈骁雄.“整合连贯型”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构建及实施[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3] 罗明东.“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探索[J].学术探索, 2011,10.

[4]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

楚雄师范学院校地校企合作校级科研专项项目《“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在一贯制基础教育学校校本培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XDXQ1507)

杨国龙(1964-),男,云南楚雄人,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杜涓(1977-),女,云南大理人,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连贯性连贯理念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