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国曲目辑补二十种*

2017-01-28姚大怀

文化遗产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国传奇

姚大怀



晚清民国曲目辑补二十种*

姚大怀

根据晚清以来的各种文献,整理出《赛卑田》、《梅花泪》、《绫带缘》、《尸香阁》、《鬼中仙》、《维多利亚花》、《斗山高》、《六德吟》、《红蟫梦》、《西河叹》、《奏雅亭》、《埃兰梦》、《新天河配》、《一梦缘》、《同命鸟》、《红绡梦》、《三挑记》、《下西洋》、《度桂宫》、《芙蓉屏》等二十种未见著录的传奇杂剧剧目,并对部分曲家的生平信息进行考订,以期为该领域的继续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晚清 民国 传奇 杂剧 曲目 辑补

曲目整理与曲家考证工作一直是戏曲研究领域最为耗时且难以尽全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最后阶段,晚清民国戏曲近年来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由于材料有限,研究工作尚有待深入,尤其在文献方面还需更多学人不断地爬梳、钩检。近年来,笔者通过翻检各类文献,梳理出此前未见各类曲学专著与曲学工具书著录的晚清民国曲目二十种,故不揣谫陋,将相关文献胪举如下,并对部分剧作的本事以及部分曲家的生平事项略作考订,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赛卑田院本》

南社社友姚光《金山艺文志》载:

《赛卑田院本》,清姚□□撰。稿本附叔安近诗,稿后皆不署作者姓名,惟考叔安近诗中诗题知其为姚氏也。上有自序,末称光绪己卯午月钓滩老渔书于红棉山馆。又有落照湾客一序,则作齐东野语,盖是本原演《孟子》中齐人乞墦之事,凡四出。①姚光著,姚昆群、姚昆田、姚昆遗编:《姚光全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第574页。

据此可知:作者姚氏,自序署“钓滩老渔”,红棉山馆显然系其书斋名,生平事项已难考订;全剧共四出,成于光绪己卯年(1879)五月之前,以《孟子》中齐人乞墦事为本事。落照湾客为之作序。姚光曾见该稿本,但笔者遍寻之下,未见,应已佚。

二、《梅花泪传奇》

姜继襄《劲草堂笔记》之《梅花泪传奇》条云:

余不工倚声之学,幼时喜读传奇,先君以《啸余谱》授之,始知南北曲之异。终日吚唔,渐领其趣。曾填《梅花泪》短剧,就宋璟《梅花赋》肩架为之。先师徐熙阳先生谓音律胥合,是有慧根者所为。后嫌其情韵稍硬,故未付梓。此虽小道,然非诗人不能为词,非词人不能为曲。《钦定曲谱》较《啸余谱》为详。②姜继襄:《劲草堂笔记》,武汉:湘鄂印书馆1923年版,第32-33页。

由此可见,《梅花泪传奇》系短剧,是姜继襄早期作品,受乃师徐熙阳激赏,却由于自嫌“情韵稍硬”而未予付梓。虽已不得见,但从“就宋璟《梅花赋》肩架为之”一语可知,此剧受宋璟《梅花赋》启发,抒发了姜继襄自我勉励并渴求重用的情感。

姜继襄,字曙东,号劲草词人,别署曙叟。安徽怀宁人。光绪甲午科乡试举人。曾著有《劲草堂曲稿》(含《汉江泪》、《金陵泪》、《松坡楼》传奇三种)以及《梧桐泪传奇》。关于姜继襄的生年,学界多采用1859说,但均未交代材料所源*较有代表性的是梁淑安与左鹏军等学者。详细参见梁淑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31页;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部分论著为谨慎起见,标为1859左右*余耘主编:《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第621页。。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著录为1863年,但同样未交待具体所本*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以下简称《档案全编》)中读到了姜继襄的一则履历材料,云:“姜继襄,现年四十八岁,系安徽怀宁县人。……二十年甲午科,本省乡试中式第一百十八名举人。……遵新海防例,报捐直隶州知州,递捐知府,分指江苏试用。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八日验看,九月十二日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着照例发往。”*秦国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8》,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524页。既然宣统二年(1910)时姜继襄四十八岁,那就不难推出姜继襄生于同治二年(1863)。朱德慈之1863说或本于此。但姜继襄又在《劲草堂笔记·自叙》中明言:“壬戌余年六十有三。”结合姜继襄的生平,可知壬戌年即民国十一年(1922),而当时姜继襄六十三岁,由此推出姜继襄生于咸丰十年(1860)。

两则材料虽有矛盾,但显然应以姜氏自述为准。此外,姜秉襄曾在《安徽教育月刊》第二十五期上因姜继襄的六十寿诞发表《劲叟六十叙言》一文,其中有云:“予兄曙东先生,以己未之年,届小阳之月,作宦于千里之余,揽揆于六旬之日。”*姜秉襄:《劲叟六十叙言》,《安徽教育月刊》1920年第25期。结合该期杂志刊于民国九年一月(1920年1月),可知文中的“己未年”对应的是民国八年(1919)。依照中国依阴历计算年龄的传统,亦可将姜继襄的生年确定为咸丰十年。

三、《绫带缘传奇》

蔡寄鸥《四十年来闻见录》载其在两湖师范求学期间,曾著该剧,云:

余喜看小说,犹(按:应系“尤”字之误)喜读传奇小说,开笔试作《绫带缘》一册。成功后,觉读之欲呕,已付之一炬矣。同学有知之者,则呼余为小说家,盖寓有揶揄之意焉。一日,田梓琴来校,……曰:“君所著《绫带缘》书中,有‘朝阳初出射睡眼,鴂声咶咶天开晨。斯民大觉不可驯,夸狄大盗怦然惊’之句,固已脍炙人口矣。”*蔡寄鸥:《四十年来闻见录》,武汉:震旦民报社1932年版,第22-23页。

小说界革命以后,传奇戏曲被视为小说的门类之一,通常被称为“传奇体小说”或“传奇小说”*如《新民丛报》在对小说进行分类时,对于“传奇体小说”的描述如下:“本社员有深通此道、酷嗜此业者一二人,欲继索士比亚、福禄特尔之风,为中国剧坛起革命军,其结构、词藻决不在《新罗马传奇》下也。”参见《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1902年第14号。对于清末民初的传奇而言,这一分类与表述方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且时常刊于“小说”栏下。作为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传奇作家,蔡寄鸥在描述其所撰《秣陵血传奇》*蔡寄鸥称在《崇德公报》上所发表的《秣陵血传奇》为“传奇体小说”。参见蔡寄鸥:《武汉新闻史》,武汉: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1943年版,第39页。等剧作时,均将其归入“小说”一类,并用“传奇小说”或“传奇体小说”等名称。由此可见,《绫带缘》也是一部被蔡寄鸥视作小说的传奇作品。据蔡寄鸥所言,本剧已撰成,并受到革命党人田梓琴的赞许,但由于作者对该剧不满,终被付之一炬。鉴于蔡寄鸥宣统三年(1911)十月毕业于两湖师范*蔡寄鸥:《四十年来闻见录》,武汉:震旦民报社1932年版,第41页。,故可知本剧作于此前,属于蔡氏少年试作。

蔡寄鸥在《武汉新闻史》中交代,他青年时期曾受梁启超及其所办《新民丛报》影响,模仿其“诗界革命”时之诗风,作诗有云:“朝阳灼灼射睡眼,鴂声嘤嘤天开晨。深恐斯民大觉不可驯,夸狄大盗怦然惊。”*蔡寄鸥:《武汉新闻史》,第20页。所谓夸狄大盗,蔡氏解释为英美帝国主义者。由此可知本诗有着较为明显的爱国与反帝倾向。《绫带缘传奇》几乎照录此诗,其情感应与梁氏思想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再加上受到同盟会员田梓琴的赞许,可见本剧有着较为鲜明的革命意识和时代气息。

四、《尸香阁传奇》

许指严《尸香阁传奇本事》载:“吾读蓉湖逸士所著《尸香阁传奇》,不禁神王起舞。……蓉湖逸士演为传奇,曾播之红氍毹上。吾尝求其刊本,闻板已散失云。”*许指严《〈尸香阁传奇〉本事》,《小说新报》1919年第8期。许指严指出传奇本事源于薛福成所撰《马贞女传》。《马贞女传》叙同治壬申(1872)夏五月十六日,马贞女被其母舅之子范金杀害。县令张佑璧断清案件,后逐层上报,因此马贞女之节受到表彰。马贞女之父马廷灿病死,从母施媪自缢身亡。可以肯定的是,《尸香阁传奇》在此基础上有所改编并作进一步发挥。此后,许指严“参以见闻,缀之辞藻”,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方面都与《马贞女传》、《尸香阁传奇》存在较大差异。至于贞女逝后,尸体飘香,所居之阁被题为“尸香阁”,应与《尸香阁传奇》保持一致。

据许指严的表述可知,《尸香阁传奇》曾有刊本,并曾被搬上演出舞台,但其刊本至民国初年已十分稀见,刻板也已散失。许指严所见或为稿本,或为抄本。结合传奇本事与许指严小说的发表时间可以断定,本剧作于同治壬申年之后、民国八年(1919)之前,属于晚清民国传奇作品无疑。

从署名方式来看,作者蓉湖逸士或居于无锡蓉湖附近,或系江苏无锡人。其他生平信息不详,待考。

五、《鬼中仙传奇》

卢前作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鬼中仙传奇〉序》云:

仪封张君艮庵,勤果公五世孙,以名孝廉游京师。十九岁,谱《鬼中仙》传奇,未及行世,君遽殁,才二十有一。稿藏其家,既数十年,人莫得而见。今年夏,君外曾孙某生过余讲舍。……余既诵君之书,颇喜其有法度,而出数限于十,乃叹风会之中人,虽杰出之士如君者不能免。然究未可以少君也。……生又曰:《鬼中仙》者,纪实也。若尔,则又曲而史者。*卢前:《〈鬼中仙传奇〉序》,《国学周刊》1933年第3期。

从卢前的记述来看,《鬼中仙传奇》共十出,创作于作者张艮庵十九岁时,系纪实类作品,未刊;张艮庵,仪封(今兰考)人。卢前在《中国戏剧概论》中再次提及该剧,并指出作者系道(光)咸(丰)间人*卢前:《中国戏剧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208页。。

然而,卢前所记时间明显有误。张曜(1832-1891),字朗斋,谥号勤果。原籍浙江钱塘,因肄业国子监,遂入直隶大兴籍,曾寄迹河南。若张艮庵为张勤果“五世孙”,那么,张勤果与民国二十三年已长成的张艮庵外曾孙已隔七代。就人类的繁衍规律而言,在一百年不到的时间内便诞生七代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此外,卢前又交待张艮庵为道咸间人,且在世二十一年。按下限来推,张艮庵最迟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而张艮庵仅比其五世祖小九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六、《维多利亚花传奇》、《斗山高传奇》、《六德吟传奇》、《红蟫梦传奇》、《西河叹传奇》

以上五种传奇均系吴承烜作。吴承烜(1855-1940之后),字子融,号东园,祖籍安徽歙县,寓居江苏盐城,是民国戏曲史、文学史、文化史上颇有影响力的文人,著有大量诗词、散曲、传奇,曾主编《邗江杂志》。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稿》载,吴承烜作有传奇十八种*《续修盐城县志》载,吴承烜撰有《东园传奇十八种》。参见林懿均等修纂:《续修盐城县志·卷十三·艺文》,铅印本,1936年,第2页。。

(一)《维多利亚花传奇》

《申报》载吴承烜所作《答吉文伯题余所谱〈维多利亚花传奇〉四诗》云:

物植全凭造化功,问天一笑醉黄封。几时斩得邪蒿尽,三尺输君紫电锋。

汉使西游阅历多(谓清曾惠敏公),梭伦雅典近何如?兴亡治乱寻常事,安乐难寻海上窝。

偌大蓬壶小芥舟,纷纷燕侣挟莺俦。碧瀛要问花消息,一叶星槎万里秋。

辑睦邦交内外和,珠槃玉敦不殊科。唱酬只在芙蓉幕,囊锦携归好句多。(《维多利亚花》见《曾劼刚诗集》)”*吴承烜:《答吉文伯题余所谱〈维多利亚花传奇〉四诗》,《申报》1914年7月17日第14版。

曾纪泽(字劼刚)《维多利亚花并引》云:“欧罗巴人喜为汗漫游,得无人迹荒洲孤屿,或异种草木鸟兽,则以始见之人名谥地与物。英吉利有游阿美利加洲者,睹奇花产泽中,花大如车轮,叶周十丈许,为其博大清妍,特异凡卉,乃以英国女主之名名焉。僚友初结诗社,赋兹花,余亦同作。”*曾纪泽著,喻岳衡点校:《曾纪泽遗集》,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86页。再根据吴承烜诗作的刊发日期以及内容不难推断,《维多利亚花传奇》成于民国三年七月十七日(1914年7月17日)之前,系受曾纪泽《维多利亚花并引》启发,应为寓言剧,表达作家对安定团结的国内局势、和睦安宁的国家关系的强烈向往。

(二)《斗山高传奇》

张幼斋、许脱如都为吴承烜《斗山高传奇》进行了题词。张幼斋《好事近·题东园〈斗山高传奇〉二阕》云:

披读久,明月上窗纱。高擫李暮新铁笛,低弹苏轼旧铜琶,一曲落梅花。瞻仰切,烛拜斗山高。展敬荐余香一瓣,纵观灰尽烛三条,万古此神交。*张幼斋:《好事近·题东园〈斗山高传奇〉二阕》,《小说新报》1915年第2期。

许脱如《浣溪沙·题〈斗山高〉兼题〈晚薌吟草〉二阕》云:

一笛楼高白鹤翱,一杯灯下碧螺浇,酒酣听唱斗山高。洪皓后贤存《隶释》,吴融前世属词曹,骚坛新挂几诗瓢。

客馆鸦涂月一枝,晚薌遗稿盥红薇,传抄纸贵洛阳时。北海开樽争索句,东园击钵惯催诗,仙云香簇古梅溪。*许脱如:《浣溪沙·题〈斗山高〉兼题〈晚薌吟草〉二阕》,《小说新报》1915年第2期。

张、许均未对本事作明确交代,但根据剧名与题词,可推断本剧应以李暮、苏轼、孔融、洪皓、洪适、吴融等贤能为主角,集中表达了景仰与颂扬之意。从《小说新报》第二期的出版时间来看,本剧应作于民国四年四月(1915年4月)之前。

(三)《六德吟传奇》

黄庭(署“诗汝”)曾作《子融先生〈六德吟传奇〉为方鹾尹景乐而作,赋此以志》,清晰地交代了该传奇作者等方面的信息。云:

昔颂三百篇,知寓劝惩意,今观《六德吟》,毋亦救时计。

东园一枝笔,使君一片心。良吏与良史,风流自古今。

莫以小说轻,莫以稗官例。史册化民难,斯编感人易。

东园构思奇,使君壮行色。异日睹此书,使我长相忆。*黄庭:《子融先生〈六德吟传奇〉为方鹾尹景乐而作,赋此以志》,《小说海》1915年第8期。

吴承烜曾作《满江红·送方鹾尹景乐之广陵》云:“五十功名诗一卷,万千气象琴三弄。”*吴承烜:《满江红·送方鹾尹景乐之广陵》,《申报》1914年1月31日第14版。据此推断,方景乐或生于同治四年(1865)前后。方景乐(署“定远方景乐”)曾作《南通差次,题王君钝根、孙君剑秋所编〈礼拜六〉应东园之征》*方景乐:《南通差次,题王君钝根、孙君剑秋所编〈礼拜六〉应东园之征》,《申报》1915年4月26日第14版。。可知,方景乐,安徽定远人,曾掌管盐务部门,与吴承烜曾有交游。结合上述材料,可推断出该剧作于民国四年八月(1915年8月)之前,旨在赞颂方景乐的德行。

(四)《红蟫梦传奇》

程松生(署“筠甫”)作《和施琴南先生自讼诗次韵二首》第二首尾联云:“闻说东园今好事,红蟫梦又谱传奇(谓东园将先生历史谱入《红蟫梦传奇》)。”*程筠甫:《和施琴南先生自讼诗次韵二首》,《申报》1915年10月27日第14版。吴承烜(署“东园”)作《和徐慎侯先生五十寿诗次韵》第四首颔联“梦人红蟫同倚笛”下注“谓余所新倚《红蟫梦传奇》”*吴承烜:《和徐慎侯先生五十寿诗次韵》,《申报》1915年11月3日第14版。。施赞唐(1856-1918),字琴南,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辛亥革命后,易名槁蟫,别号四红词人,与吴承烜同在《小说海》等刊物上撰文,与吴有较为密切的交游。据上述信息可知,《红蟫梦传奇》以施赞唐生平入剧,成于民国四年十月二十七日(1915年10月27日)之前。

(五)《西河叹传奇》

许瘦蝶《记吴东园》云:

君*吴承烜之子吴清丽,字又园,生于民国二年(1913),卒于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十五日(1932年4月15日)。参见许瘦蝶:《记吴东园》,《永安月刊》1948年第114期。卒时,丈年已七十有八,犹谋生计,晚景桑榆,遽抱西河之痛。媳未两年而寡,孙才六月而孤,白头两老,相对茕茕。……更谱《西河叹传奇》以志感。……予时悼亡,爰题回四绝。*许瘦蝶:《记吴东园》,《永安月刊》1948年第114期。

由此可知,《西河叹传奇》成于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十五日(1932年4月15日)之后不久,系为悼念亡子吴清丽所作,寄托了作者晚年丧子的沉痛心情。

此外,郑逸梅曾提及《竹洲泪点图传奇》,并明确该剧载于《金钢钻报》,时间长达月余*郑逸梅:《林下云烟》,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206页。。笔者翻阅《金钢钻报》,所见《竹洲泪点图传奇》始载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934年11月30日),终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1935年3月29日)。但正如吴梅所言:“名虽传奇,实是散套。”*吴梅著,徐益藩辑:《霜厓叙跋》,《戏曲月辑》1942年第3期。该曲系为休宁画师吴子鼎所绘《竹洲泪点图》而作,除《提纲》外共十二出,分别为《焚香吁天》、《矢志励节》、《寒夜刺绣》、《炎日灌园》、《洁膳承欢》、《折葼督课》、《冒雨采茶》、《落叶抬薪》、《助邻济火》、《克己济贫》、《萱草流芳》、《金石永寿》,与《竹洲泪点图》十二帧题名完全相同。至于该曲是否被计入《东园传奇十八种》之中,尚待考证。

七、《奏雅亭传奇》

尤慕哉刊于《学生杂志》第二卷第二号(1915年2月20日刊)的《题程习〈奏雅亭传奇〉》云:

诗界百年等匏落,词场千载剩荒烟。

淮阳程习饶风雅,谱得闲情入管弦。

风流如见旧缁帏,荡气回肠有所思。

小按红牙歌一曲,呕心长吉鬓成丝。

沦落青衫一少年,秋风夜雨菊花天。

手披妙句从头唱,潇洒居然拟散仙。

我亦东涂西抹人,弹丝吹竹寄酸辛。

昆生老大龟年死,扇底桃花血不腥。*尤慕哉:《题程习〈奏雅亭传奇〉》,《学生》1915年第2期。

该题词前尚载有程习《颠倒衣裳四首 拟李长吉》,署“泰县甲种师范讲习学生程习”*程习:《颠倒衣裳四首 拟李长吉》,《学生》1915年第2期。。据两则材料及其刊期不难得知以下三个信息。首先,作者程习系河南淮阳人,民国四年(1915)在江苏泰县甲种师范求学,当时年龄较轻;其次,结合本期杂志的刊期,并从“秋风夜雨菊花天”的表述来看,本剧应成于民国三年(1914)秋;再次,本剧应以李贺(字长吉)为主角,写其一段风流韵事,但重点在于寄托作者沦落的“酸辛”。程习其他生平信息待考。

八、《埃兰梦传奇》

思声《题〈埃兰梦传奇〉次天赋韵》云:

半生落魄狂兼狷,两字悬心国与家。

敲骨剥肤都不惜,只留碧血染黄沙。

少年击剑更探丸,一念蹉跎误百端。

热血满腔无洒处,使君莫笑故人寒。

风雷飞动雪聪明,缚虎屠龙计较精。

收拾河山还故物,与君痛饮受降城。

酒酣耳热笑谈狂,尔汝形骸一醉忘。

说到交情生死处,苍髯如戟为君张。

一望乡关百不平,龙蛇鸡鹜各纷争。

事仇媚敌谁家子,拥戴天王颂圣明。

得志疆场莫失机,擒王执虏马如飞。

功成长揖归田去,不许人间望少微。

江湖形影残灯底,血泪文章秃笔端。

君是终南狂进士,生平嗜鬼竟抛官。

似汝肝肠欲向谁,独醒众醉奈何时。

贤豪出处须珍重,龙尾声名马革尸。

檐花庭草意何如,新梦迷离认旧居。

两度沧桑留一笑,湖山寂寂屋渠渠。

撼山填海志成城,天上将军应运生。

横梯楼头君且住,主人好士更能兵。*思声:《题〈埃兰梦传奇〉次天赋韵》,《兵事杂志》1917年第40期。

由此来看,本剧应写一位半生落魄的爱国志士终得以杀敌报国的故事。由题词的刊载时间可知,本剧成于民国六年(1917)之前。林之夏在《兵事杂志》刊发《赠天赋》,其中有“按歌乐部新词客”、“十年讲武毛锥在”等句*林之夏:《赠天赋》,《兵事杂志》1916年第29期。,结合思声的题词,可见天赋善于填词,并长期在军校任职。天赋在《兵事杂志》刊文多篇,多与军事有关。其姓名与生平事迹不详,待考。

九、《新天河配传奇》

红礁叟《〈新天河配传奇〉本事》(以下简称《本事》)云:

民国十七年夏,余避乱旧京,老妾病日厉。一室相守,朝夕惟观报纸,聊知外事。各戏园竞演《天河配》,以应时景。所采事实,不知出于何处。忆曩在山东莒州北门外,见一碑记,乃明人董某所刊,诚《天河配》之好资料也。爰制曲八套,添著枝叶,附会其名曰《新天河配》。樊山诗曰“地上银河处处桥”。余是曲衍红氍毹上,不识能与老牛分家、灵鹊问渡争一日之短长否?*彭一卣:《〈新天河配传奇〉本事》,《半月剧刊》1936年第6期。

可见,作者受各戏园争演的《天河配》启发,联想到明人董某所刊碑记,于民国十七年(1928)夏撰成《新天河配传奇》八出。

该文前有编者所写的一段按语,可与上文参照阅读,云:“红礁叟先生,名儒循吏,飞凫治绩,卓著声华,文采风流,士林钦折。尤以生花妙笔,典丽鸿文,耀眼琳琅,无殊江总。顷承以所撰《新天河配传奇》见贶,斯篇取材碑碣,润以香词,曲折传情,允称佳制,特为刊载。不独为实有之事迹,亦可谓曲调翻新之别开生面也。”*《编者附识》,《半月剧刊》1936年第6期。据此来看,本剧应随后在《半月剧刊》刊载,但不知何故,在该刊未见此剧踪影。

就内容而言,《新天河配传奇》与家喻户晓的《天河配》迥然不同。《本事》交代,该剧叙明永乐年间,莒州州判之子——原本愚钝的王文黼——在七夕当日梦得文昌宫小星下凡,获得指点后,突发聪明,并以文学致显达。断弦后所续清河张氏,即梦中天人。后任佥都御史并奉差巡视河防,遂将夫人安顿在毗陵。由于关中连年荒歉,疫病横行,身为里正的牛翁虽然挨家搜索,完成县里所催粮银,并变卖自家所有田产房产,但未及解纳,感疾而死。其子星郎于是仓促而逃,并在淮上偶遇王文黼。黼深表同情,并致书长安令,请求暂缓刑罚。陕人张寡妇之遗腹女因生于七夕,故名巧姑,与星郎同日而生,自小订有婚约。巧姑之兄因星郎畏罪潜逃而解除了与牛家的婚约。但不久,张寡妇母子均被盗杀,巧姑随舅父逃难至毗陵,寄居清凉寺。一日王夫人清凉寺拜佛,偶遇巧姑,并买为侍女。王文黼完成差事后返回毗陵,听到巧姑的诉说,顿生怜悯。后来杨荣经略甘陕,剿抚边贼,黼为副。途中遇到刑满归释的星郎。星郎对安西一带地形、贼情极为了解,愿意为恩人效力。因此文黼得以平定叛乱,加官晋爵。文黼罢官闲居期间,星郎亦孤身随从,不忍离去。后来,巧姑与星郎在王宅中相逢,并在王文黼夫妇的主张下成婚。星郎夫妇返回长安后,一日在渭桥边偶遇河上翁,并在仙翁的指点下成仙。是年七夕,王文黼夫妇在庭中谈论牛女之事,突见已得道成仙的星郎、巧姑遥颂比翼连理之歌。但王文黼固知人海匆匆,不敢奢望神仙之乐。

笔者曾在《自强月刊》读到署名“红礁老奴”的《红礁随笔》,其中清楚地交代:“民国六年丁巳,余宰长清已五年矣。”*彭一卣:《红礁随笔》,《自强月刊》1946年第3期。据此推断,红礁老奴曾于民国二年至六年(1913-1917)期间主政山东长清。《长清县志》清晰记载,彭一卣自民国二年(1913)起担任县知事,直至民国六年(1917)*长清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清县志》,济南:济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10页。,与《红礁随笔》的描述完全一致。因此,红礁老奴必彭一卣无疑。那么,红礁老奴与红礁叟是不是同一人呢?

晋斋《少陵诗意册子》曾提及,彭主鬯一卣于1958年曾为该册题《江城子》*晋斋:《少陵诗意册子》,张伯驹编著《春游琐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55页。。许宝蘅日记亦称其为彭主鬯一卣*许宝蘅:《许宝蘅日记》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76页。,附录部分交代一卣系其名*许宝蘅:《许宝蘅日记》第5册,第2108页。。据此断定,彭主鬯即彭一卣。但主鬯与一卣所对应的是名、字还是号尚难以确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以下简称《传略》)曾有彭主鬯小传,云:彭主鬯,字居馀,湖北武昌人,生于1866年12月11日,曾任山东临沂、长清、沂水等县知事。1928年到北京,历任河北大学、郁文大学、中国大学、华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教授等职。1951年12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11月18日病故。*启功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8页。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长清、沂水,还是红礁叟所言山东莒州北门外的碑记,均在山东境内,尤其是沂水与莒州相去不远,这显然不只是巧合。另外,《传略》中提及彭主鬯入北京的时间与红礁叟在《本事》中言及“避乱旧京”的时间完全一致,均为民国十七年(1928),而且《本事》所附编者序言中也明确提及红礁叟为“明儒循吏”,与彭一卣的人生经历完全一致。故,《新天河配传奇》必系彭一卣所作。

十、《一梦缘传奇》

胡瀞波(署“瀞波”)作《〈一梦缘传奇〉序》,云:

予既以海内珍本明人《一梦缘》属讱非为之倚声,乃序之曰:“乌乎!自罗癯公、林畏庐既殁,世之通音律、擅词笔者,实不敢睹。……讱非之作,取材新颖,措词绵邈,隐寓惩劝之意,洵足继迹林、罗而无愧色矣。……矧其传奇之作,其事迹震古駴今,为二百余年史册不传之秘。”*胡瀞波:《〈一梦缘传奇〉序》,《铁路月刊·津浦线》1931年第8期。

后有玲笙附识,交代本剧源自明末王国梓《一梦缘》,阐发了原作人生如梦的主旨,肯定原作“墨舞笔謌,哀感顽艳”的特征,又云:“得讱非为之倚声,是犹人之得一知己;冠以瀞波之序,不啻‘衔壁(按:应系“璧”字之误)金缸怜旖旎,翻阶红药笑娉婷’。流水高山,相望终古。”*玲笙:《附识》,《铁路月刊·津浦线》1931年第8期。

王国梓《一梦缘》所述情节大致为:王国梓在岁试中获得赏识,被选为楚王郡马,娶得楚王朱华奎之女朱凤德为妻。但不久,张献忠攻打武昌,城门危在旦夕。王国梓与郡主含泪诀别,仓皇奔走。郡主不违父命,临危不惧,自尽殉国。江汉恢复后,王国梓急忙赶回宫中,强忍悲痛,将郡主遗体妥善安葬。此后奉郡主遗言,王国梓纳宫女余月英为妾。四十余载后,已入古稀之年的王国梓大梦初醒,参破人生真谛。讱非《一梦缘传奇》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进而“隐寓惩劝之意”。据胡瀞波刊文时间推断,本剧应成于民国二十年八月(1931年8月)之前不久。

讱非的姓名与生平事项均不详,待考。

十一、《同命鸟传奇》

胡蕴(署“萱百”)《同命鸟》一文有云:

客有还自都门者,余访之,谈次述其友大兴刘冶秋才华艳发,妙审音律,曾著传奇数种,有脱稿未久而已登氍毹者。人或比之李笠翁云。今方谱《同命鸟传奇》,乃演拳乱时两女子事。事迹颇离奇,而其间政局之俶扰,宫闱之淫乱,匪势之猖獗,一一附见之。*胡蕴:《同命鸟》,《申报》1922年5月4日。

通过本文,可知本剧所叙情节大致如下。距京师三百余里的蓼花庄堪称世外桃源,与外界交往较少。义和团起义时,某部郎张汝砺将其妻女寄于该庄,自己追随两宫西狩。其女小鸾年十七,待字闺中,貌虽美但性质愚钝,愿早死重换性灵。张汝砺友赵介石亦携家前来蓼花庄避难,在将故居修缮一新后,邀请张汝砺妻女前来同住。赵介石女凤梧才华横溢,可惜相貌鄙陋,虽与才高貌美的表亲李驹订下婚约,但凤梧自知不配,忧心忡忡。因此凤梧常幻想获得换骨丹,从而彻底改变容貌。小鸾与凤梧相见后,既相慕又相惜。后来,凤梧一病而亡。赵介石在伤感之余欲认小鸾为女,并提议将小鸾嫁给李驹。小鸾之母认为女儿愚钝,只怕辱没李驹。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凤梧托梦告知乃父,自己魂灵将借小鸾之躯重生。果然,小鸾暴卒后又得还魂,与凤梧合二为一,遂改名凤鸾。国内局势平定后,李驹前来就亲。赵介石详述此前经历,众人皆为李驹感到庆幸。

显然,本剧吸纳了传统戏曲中还魂——转世——团圆的情节模式,又引入世外桃源的叙述视角,使情节的虚构性达到了极致。但本剧不纯以虚构取悦受众,而是在虚构的同时,又适当关注了“政局之俶扰,宫闱之淫乱,匪势之猖獗”,使得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作者的独具匠心使本剧在保持了传统戏曲通俗性的同时,又不失晚明以来传奇特有的文人性。因此,刘冶秋此前的数种传奇“脱稿未久而已登氍毹”就并不足为奇了。而晚清以降的其他传奇作品,多数沦为案头阅读的对象,只有极少数作品获得演出机会。更有甚者,部分作家以牺牲剧作的艺术性为代价,片面地使得传统戏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最终消解了传奇登上舞台的可能性,也消解了传奇作为戏曲的生命力。包括刘冶秋在内的少数坚守传统戏剧观念的剧作家,在不牺牲戏曲作品故事性、通俗性的前提下,适当融入对时代的评判,提升剧作的文学性,为传奇杂剧的发展赢得了最后一块宝贵的阵地。或正因为如此,“人或比之李笠翁”。鉴于此,刘冶秋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刘冶秋,北京大兴人,其他生平信息不详。鉴于故事涉及两宫回銮,本剧应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之后;结合胡蕴的刊文日期,可知本剧作于民国十一年五月(1922年5月)之前。

十二、《三挑记》、《红绡梦》

胡嘉棠《汪石青传》云:“又有《三挑记》、《红绡梦》等传奇,事则窈思畸想,出人意表;词则含宫吐徵,沁人心脾。……《三挑记》、《红绡梦》等传奇各若干折,未刊。”*胡嘉棠:《汪石青传》,汪石青《汪石青集》,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版,卷首第3-4页。汪石青之子汪稚青在《汪石青集·跋》中提及,云:“(先父)又有《律吕析微》、《制曲指南》、《三挑记》、《红绡梦》等论著及传奇,荫南丈曾读其原稿,丕(即稚青)皆未见。”*汪稚青:《〈汪石青集〉跋》,汪石青《汪石青集》,第457页。

关于《红绡梦》,汪石青本人也曾清晰交代,“将取定公《瑶台第一层》本事,谱《红绡梦》数折。藉此韵事,证成前无题曲发乎情止乎礼之义”*汪石青:《汪石青集》,第205页。。据此可知,本剧取材于龚自珍《瑶台第一层》附某侍卫《王孙传》,写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受阻,后双双殉情而死,应与此前同样以《王孙传》为题材的《赪绡恨传奇》(墨香词客撰)情节相仿。

《三挑记》材料不详,目前难知其本事。

从汪石青(1900-1927)的生卒年来看,两剧必成于民国十六年(1927)之前。汪石青的详细生平详见《汪石青集》,在此不作赘述。

十三、《下西洋》、《度桂宫》、《芙蓉屏传奇》

王季思先生曾交代:

后来,我写了两个剧本,剧名叫《下西洋》、《戏中戏》。(吴梅)先生进行了批改,并且加了一大段,连同他编选的教材,一起印发给学生。剧本署名:‘永嘉王起初稿,长洲吴梅点定’。……由于这两个剧本其实是我和吴先生合作的,显示了先生的师德师才,弥足珍贵,我曾写信给南京方面,请他们帮助寻找,至今未见回音。我想,这两个剧本当时是作为教材印发的,应该可以在南京找到。请有关方面协助,认真找一找,把它们保留下来。*王季思:《回忆吴梅先生的教诲》,《玉轮轩后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先生又云:“在东南大学时,从吴瞿安先生读南北曲,写成了《戏中戏》、《下虾夷》、《度桂宫》等几个杂剧。”*王季思:《温州的南戏》,《玉轮轩前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据此可知,王季思先生在大学求学期间(1925-1928),至少撰有杂剧4种。

《戏中戏》与《下虾夷》现存,载于《艺林》第一期,民国十八年九月(1929年9月)刊。对此,笔者曾在博士论文《民国传奇杂剧史论》的部分章节中详细述及*姚大怀:《民国传奇杂剧史论》,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下西洋》、《度桂宫》未见。就剧目来看,《下西洋》或谱郑和下西洋事,但也有可能与《下虾夷》一样纯属虚构,表达忧心国事、振兴中华的主旨。《度桂宫》本事不详,待考。

根据王季思先生的回忆,《下西洋》、《度桂宫》应作于民国十七年(1928)之前,是先生学生时代在乃师吴梅的指导下完成的,其质量可见一斑。

虽然先生曾谦虚地表示自己曾经写过的诗、词、散曲、杂剧、话剧、骈俪、散文无一像样*王季思:《〈新物语与其他〉自序》,《玉轮轩前集》,第144页。,但《下西洋》、《戏中戏》等四部杂剧作为先生青年时期的作品,是先生创作生涯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戏曲史意义。因而,先生晚年曾特意写信给南京方面,请求帮助寻找,可惜时过境迁,除《下虾夷》与《戏中戏》外,《下西洋》与《度桂宫》等剧至今难觅踪迹。笔者近期曾赴南京多方访求,亦无果。

《宣城县志》曾载:“‘五四’运动以后,受新文化运动的熏陶,本县于民国20年(1931)前后,涌现出一批通俗小说、新体诗歌及散文、杂文的作者和作品,当时的《宣城日报》先后辟有《宣光》、《敬亭云》等副刊定期予以发表。较有影响的有……王季思的传奇《芙蓉屏》以及伴公、礼珊等散文、杂文作品。”*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宣城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641页。鉴于王季思先生于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曾在宣城中学任教,以及先生对于曲学颇有研究,并在学生时代曾作4种杂剧,笔者就此断定《宣城县志》的记载可信。笔者通过宣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核实该条文献的准确性后,获知该报现存于安徽省档案局,但再次联系安徽省档案局后得知该报破损严重,故无法成功借阅。兹存目于此,以求进一步核实,并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

仅从剧目来看,本剧应系以李昌琪《剪灯余话》卷二之《芙蓉屏记》为本事,叙真州崔英携其妻王氏赴永嘉县尉任,中途被盗贼陷害,财物尽被席卷。崔英被人救起,卖字为生,王氏也借机逃脱并进入庵中出家。两人最终在御史大夫高纳麟的主持下得以团圆。《南词叙录》曾著录《芙蓉屏记》,《曲海总目提要》亦录此本。明代尚有叶宪祖《芙蓉屏杂剧》、张其孔《合屏记》、无名氏《芙蓉屏传奇》等。而先生的《芙蓉屏传奇》应系中国戏曲史上最后一部以此为题材的传奇作品。

在中西文化的强烈碰撞下,传奇杂剧逐渐走完了历史征程,不得不接受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但在彻底退场之前,传奇杂剧仍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晚清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由于历史的变迁,上述传奇杂剧多无传本,但其文献意义不容忽视。就现有条件而言,笔者仅能从有限的文献材料中捕捉到一鳞半爪,搜罗与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故而真诚期待学界同仁不吝指正,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责任编辑]黎国韬

姚大怀(1978-),男,安徽合肥人,文学博士,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安徽凤阳,233100)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传奇杂剧史论”(项目编号:15BZW12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民国遗民曲家群体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16D131)阶段性成果,并受安徽科技学院稳定人才项目“清末民国(1902-1949)传奇杂剧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资助。

I207.3

A

1674-0890(2017)01-077-09

猜你喜欢

民国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传奇 下
传奇 上
坚持,造就传奇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逍遥传奇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风烟,尺素缠绵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