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程的现状和影响*
——以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例

2017-01-28张光红

文化遗产 2017年1期
关键词:凯里蜡染文化遗产

张光红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程的现状和影响*
——以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例

张光红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无论城市或乡村,在现代化潮流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遭到了巨大的流变。随着市场经济的触角延伸至乡村的每个角落,同质性的扩张,异质性的收缩,许多地方性、区域性文化正在消失,文化多样性正处于破损之中。在此状况下,传统文化所寄存的文化生境正遭受强烈的冲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正面临新的挑战,它是否能适应在新时期下的生存和发展,是关系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有效地得到保护、并能继续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许多地方把它纳入高校之中,企图借助高校的优势资源,更高层面地、系统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凯里学院为例,探究凯里学院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采取的举措,以及学校主体对非物质文化的态度。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极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引起了社会主体的普遍关注。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其定义界定为:“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定义中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社会主体的各个方面,力图构建文化多元性社会。随着市场经济触角延伸至乡村社会的各个角落,新兴的市场经济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主义迅速占领了农村的生活空间。①王华:《农村“高音喇叭”的权力隐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备受关注。而民族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兴国之本的教育,同样也是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传承,而学校是这种文化传递和延续的最主要场所和方式。*特木尔巴根:《民族教育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以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7期。

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堂是当前形势下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

为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发展状况及产生的社会影响,2015年10月笔者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深入黔东南凯里学院,访问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在高校课程中的现状及其连带的社会文化动态的分析,可窥见这一措施对民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引入课堂的非物质文化内容及教授特点

凯里学院坐落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学院建筑和校园生活充斥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访谈和调查得知,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展现的地方。三个分院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之中,然具体实施各有特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于音乐学院中传承方式和特点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设置中,音乐学院主要以民族音乐为特色。所教授的班级是五年制民族文化传承班,就地域而言生源皆来自黔东南境内各县、乡(镇)、村和寨子。苗族和侗族占班级成员的90%以上,辅之少量的其它民族,如布依族、水族等。他们皆是初中毕业,许多学生因家中经济拮据或成绩太差致使中考失败才选择进入凯里学院学习。民族文化传承班主旨是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由于受其地域影响这里主要指苗族和侗族)文化,特别是歌曲和舞蹈。

从2003年起,音乐学院(当时凯里学院仍是是大专院校,所以严格上讲音乐学院在当时是音乐系)首次面向全州中学招生,当年一共招进63名。此后每年皆在州内招收五年制大专生,但招生人数呈缓慢地逐年下滑趋势,据统计可知从2003级至2006级一共招有145人。这些五年制学生大多来自苗乡侗寨的少数民族子女,且年龄小、可塑性强,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理解深、接受快。*张雪梅:《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凯里学院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班为个案》,《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每年中考之前,音乐学院将在全州内招收学生,学院老师通过面试的方式,确定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以此决定学生的择取。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极为突出,学校也会把他招入民族文化传承班。通过学院领导处得知,五年制大专班生源主要来自偏远的山村地区。2015年10月20日于凯里学院做调查,音乐学院34岁的侗族女老师杨莉在招生科办公室讲道:“学院每年招生时,其实也有很多县城里的学生来面试,虽然他们都是少数民族,但当问及是否了解本民族习俗、音乐、服饰时,许多人一无所知。由于长期离开祖先生存的母土,他们甚至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与之相反的是,常年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当问及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时,他们能侃侃而谈,并能现场唱歌跳舞。因此,在招生时我们对民族地区偏远山村的学生总是满怀期望。”*本文访谈资料皆为笔者调查所得,由于凯里学院是笔者本科所读院校,这为资料的获取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调查期间获得学院老师和同学的极力帮助。访谈人:张光红,男,贵州大学民族学研究生,云南昭通人;被访谈人:杨莉,女,侗族,硕士生,主讲西方音乐理论兼招生科科长一职;访谈时间:2015年10月20日早上9点半;访谈地点:凯里学院音乐学院招生办公室。黔东南由于受地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加强山村地区与外界沟通仍困难重重,致使乡村社会具有浓厚的地方性特色。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孝通:《乡土社会与乡土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乡村社会的内闭性,减缓了原生文化流动变迁。而从小在村庄长大的孩子,在村庄老人和家庭生活的熏陶下,很好地传承了自我民族的特色文化。

例1:安慧,女,苗族,17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加镇展留村人。截至2015年10月,安慧已在凯里学院民族文化传承班求学三年。据其讲述,初中时期由于学习成绩太差且家庭经济困难,中考基本无望。在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下,父母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已出去务工,每年只有春节在家待上一段时间。由于那时安慧年龄太小,父母让她常年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是村里的歌师,曾参加过多次由县里主办的苗族歌唱大赛,并多次获奖,而且还被评定为民间文化传承人。安慧自小在爷爷的培育下成长,因受爷爷的影响,所唱苗族飞歌是村里最好的。对苗族许多神话故事、风俗习惯、服饰等如数家珍。

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年龄已大,作为家中的长女安慧主动承担了沉重的劳务。繁重的劳务占去了她许多学习时间,因此,上初中后她的成绩一直排在班级末尾。正如她说:“我也想过要好好学习,把成绩提升上去,可是每当想到家里还有这么多劳务要我去做,我整天想着的都是怎么把当下的农活干完,哪还有心情学习啊!”*访谈人:张光红,男,贵州大学民族学研究生,云南昭通人;被访谈人:安慧,女,苗族,17岁,五年制大三学生,凯里剑河县南加镇展留村人;访谈时间:2015年10月20日14时;访谈地点:凯里学院音乐学院练琴室。在初中时安慧唱苗族歌曲极好,因此她的老师建议她去凯里学院读五年制民族文化传承班,该班不收任何学费,所以比较适合她。在父母的同意之下,父亲带着安慧到凯里学院参加了面试,并唱了多首苗族歌曲,其中还包括难度较高的飞歌。安慧的歌唱水平使她成功的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班的一员,由于对自我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表演能力,她进一步的成为学院重点培养对象,并时常出去参加节目表演。

从凯里学院文化传承班可知,非物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本民族原生文化保存地最好的地区。一方面文化受其主流社会冲击相对较少,社会相对稳定,文化保存比较完整;其次村庄主体从小于原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长,具有极强的文化可塑性,成长的生活经验形成其特有的历史记忆,这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乡村社会往往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原生的集中体现。

当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烙印的中学生进入学院后,为使其得到全面性和正规性的培养,音乐学院请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高校进行授课。招生科杨科长讲道:“我们学院请民间文化传承人到学校授课,只看其民族文化技能,而不看文凭。”*访谈人:张光红,男,贵州大学民族学研究生,云南昭通人;被访谈人:杨莉,女,侗族,硕士生,主讲西方音乐理论兼招生科科长一职;访谈时间:2015年10月20日11点20分;访谈地点:凯里学院后勤服务楼。所请文化传承人各有特点,皆是在各自领域的代表人。如杨振平老人以吹芦笙而闻名,吴培焕老人以高亢嘹亮的侗歌而被人熟记。民间文化传承人是学院通过正规的文书而聘请到学校执教,学院经过探究并与其商讨,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这些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在课堂上老人家会手把手的教学生唱歌和吹芦笙等技能,并讲述其历史经历和从祖先、长辈处传承而来的社会知识。这些老人由于早年艰苦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条件,都没有受过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因此,他们讲课时侧重自身的生活体验,并是自己多年生活经验所得。这样的讲课效果,往往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并常常触类旁通。上课期间通过现场的反复尝试,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马上请老人进行详解。每当讲完关键的艺术技能时,文化传承人会让学生不断地练习,于下次课堂上进行表演,然后进行点评,并指出问题。民间文化传承人开设的课程,主旨是教学生如何做、怎样做,由于老师的生活经历和学识背景,在这样的课堂上主要强调实践性。

民族文化传承班在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之时,学校也为其开设了音乐和舞蹈课程。近年来,学院从其它高校引进一批拥有高学历的人才,为了民族歌曲拥有更广的发展空间,许多音乐学院的老师对民族歌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使其音调和旋律更加的和谐,民族歌曲的声调更加的优美,句与句的衔接更加自然和顺畅。从高校而来的这批老师,更注重于理论的教导,他们会把普适性的音乐引入民族音乐之中。每当凯里学院到省会或其它地方参加比赛或演出时,如果有民族歌曲大合唱,进行理论教导的音乐老师会使用钢琴进行配乐,使其更加的协调和通畅。把大众的、普适性的音乐引入民族音乐之中,在不改变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使其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承载了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功能,这是凯里学院在民族音乐保护和发展方面取得成功的最集中体现。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于艺术学院中的调适和整合

艺术学院是凯里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主要场所之一。主要传承的对象是蜡染和刺绣以及绘画。蜡染古称“蜡缬”,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传统印花方法。“缬”是染彩的意思,“蜡缬”与“绞缬”“夹缬”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贵州的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历史悠久、纹样优美、色彩素雅、工艺考究、内涵丰富,有着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龙惠敏:《贵州民间蜡染艺术特征解析》,《大舞台》2014年第4期。凯里学院不但收集了一批蜡染珍藏于图书馆,同时也从民族地区聘请蜡染技术师到学院传授蜡染制作技术。蜡染师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教学生学习蜡染,在施教的过程中前者将把蜡染所蕴含的习俗、神话、生计方式等向学生一一解释,并传授蜡染的制作技术。当然,在传统的蜡染中发现美丽只是蜡染艺术化和文化特征的一部分,与此伴生的另一个部分就是传统文化的创新。*邱泽奇:《衍生于传统的文化:以蜡染为例》,《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艺术学院学生在接受蜡染技术时,早已接受主流文化下的艺术熏陶。他们将在少数民族原有的蜡染工艺技术之上,运用现代化潮流下普适性的艺术观对民族地区蜡染进行革新,使其具有现代性的时代特点。一位从事蜡染艺术创作的人士就曾经这样说道:“从民间蜡染到现代艺术的转换,不能只把蜡当作防染的掩护物质,而要拓展蜡画的不同用蜡手法如蜡裂、蜡封、蜡点,造成画面的力度、厚重、丰满,缺少这些特点就失去了蜡染的艺术意义”*周世英:《从民间蜡染到现代文艺转化中的体验》,未刊搞。转引自邱泽奇:《衍生于传统的文化:以蜡染为例》,《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当传统的蜡染品和技术引入凯里学院,学院老师及同学在原有的特点上,把当下时代的技术和审美与蜡染融为一体,使蜡染在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功能之上同时兼具有艺术价值。刺绣在凯里学院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与蜡染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艺术学院绘画不仅具有现代化的普适性特点,而且必须根据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生境特点,对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生计方式、神话故事等进行绘画。有关民族题材的绘画,不仅流行于课堂之上,同时遍及校园的每个角落。在凯里学院的宣传栏、艺术学院的墙壁之处、五四广场表演台的墙壁上等地方绘制了大量涉及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这些内容与神话、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生计模式、风俗习惯、民族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就凯里学院而言,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经历了从民族地区到学院课堂再到课堂之外,其中发生的变化是依据当前社会具体生境之下而做的调适和整合。

(三)民族体育与主流体育于体育学院中的整合

民族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凯里学院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体育学院无疑是民族体育的主要践行者。与全国许多地方高校相同的是,现代化潮流下大众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仍占据着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较高课程比重,这在不同年级均有所体现,具体情况为:2015-2016年体育学院第一学期大一新生每星期课程约为30节(每节课为50分钟),其中约十二节为体育课;大二每星期约26节,体育课约14节;大三每周约26节,至少有20节是体育课,大四每周约26节课程,体育课达20节以上。体育课主要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户外体育实践两大类,与其它地方高校不同的是,凯里学院体育学院在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中,规定学生的选课中应有四节民族体育,这一现象持续到到大学毕业为止。*文中信息是笔者于2015年10月20日18时在大一学生张成成学弟的帮助下获得。张成成是凯里学院体育学院学生,男,19岁,苗族,家住施秉县,田野期间与笔者偶然相识。在他的帮助下笔者从各个年级的学生处获得课程表,为了确保准确性,又将其与每间教室中所贴的课程表一一对照。

从体育学院每个年级的体育课程安排可知,大众体育为主、民族体育为辅是凯里学院体育学院最为鲜明的教学特色。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体育的冲击、社会转型、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因素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许多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逐渐失真,体育项目日渐被人忘却。而凯里学院依托高校教育设施,将地方民族体育引入课堂,并在各个年级将民族体育作为选修课,体育项目有独脚架、打鸡毛毽、苗拳、踢草球、踢脚架、芦笙舞、板凳舞等,可将之归为竞技、表演、歌舞、游戏四大类别,从项目内容可知引入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日渐增多,凯里学院力图将主流体育与民族体育于体育学院实现两者的耦合。另外,凯里学院把部分民族体育列入选修课的课表中,这从一定的程度推广了民族体育在学院的普及,增加学校主体对民族体育的认知和体验,利于民族体育的进一步传承、延续和发展。不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着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国伟、田维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体育学刊》2009年第9期。传统民族体育映射着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质,民族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学院在积极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于校内发展和延续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参加各高校、各地区有关民族体育的表演和竞赛等活动,一方面可促进参与者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体验、认知,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民族体育的传播和发展,体育学院学生是民族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例2:吴芮,男,22岁,苗族,贵州施秉人。现为凯里学院体育学院大三学生,因体育成绩突出,热心公众活动,遂被班主任指定主管班级相关体育事项。在校期间因频繁参加篮球、田径、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多次获得奖励。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组织下他多次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曾到剑河县参加芦笙舞、凯里市参与独脚架、施秉县参与龙舟大赛。访谈得知,2016年端午节将有一场大型龙舟比赛于施秉开展,届时他将参与。他坦言,亲身参与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有利于从大众体育的视野下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访谈人:张光红,男,贵州大学民族学研究生,云南昭通人;被访谈人:吴芮,男,苗族,贵州施秉人,体育学院大三学生;访谈时间:2015年10月20日18点30分;访谈地点:凯里学院六栋宿舍楼314室。

从案例可知,凯里学院民族体育的传承不仅于校内开展,而且还鼓励学生于民族地区参与民族活动。在校侧重于学生理论认知的培养,以西方体育为主、民族体育为辅;校外注重学生对民族体育的实践培养,力图以经验获得感知,通过此方式实现作为非遗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的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设对学生发展和就业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言,在凯里学院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的主要践行者有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体育学院,其中音乐学院执行力度最强,体育学院相对较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一方面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选择。

接受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同学,只有极少部分可以继续深造。民族文化传承班的生源来自初中,有极少部分在高中学习一段时间后,由于学习太苦或成绩太差等原因,转而到凯里学院接受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这一类学生和学校其他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跳过高中的教育阶段,依靠民族文化和时间的积累获取大专学历。部分学生因为担心学位太低或想要为下一步深造做准备,将会在本校继续读书,以便拿取本科毕业证书。凯里学院五年制文化传承班采取“2+2+1”的培养模式,即一、二年级以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民族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主修课和民族民间特色课程的学习为主。并将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改为1年的专业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张雪梅:《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凯里学院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班为个案》。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因错失高中而未接受的知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当成绩优异,并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想要考取研究生进行深造时,英语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道天堑。许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表现突出的同学,为了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从而参与研究生考试,但结果往往令人遗憾且感叹,从凯里学院得知从2012年到2015年整个音乐学院只要寥寥三人考上研究生,这三人中没有一名来自民族文化传承班,即使专业水平极其突出的同学也不例外。

例3:熊X,女,苗族。因在招生面试时表现出优异的苗族歌唱能力,初中毕业后被纳入凯里学院民族文化传承班。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并在学生会中锻炼自己,成绩在班上名利前茅,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学院奖学金。熊X主修歌唱,多次随同学参加大型比赛和表演,曾参加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专毕业后,熊X参加专升本考试,两年后获得了凯里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学院老师和领导认为她是唱歌的好苗子,鼓励她考其它高校的研究生,学校领导承诺只要她通过笔试,面试将由学校出面,并帮她找相应的导师。然而,由于英语成绩太差,致使与高校研究生失之交臂。毕业后的熊X想加入省歌舞团,但由于学历和专业限制而不得不放弃。寻找工作期间,她发现想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并让其满意的工作极其困难,因此最后只有在家人的安排之下进入县城的某事业单位工作,然这份工作与自己的专业相差甚远。

从例子可知,民族文化传承班和民族文化引入高校课程客观上培养了一批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但由于自身的缺陷限制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发展。当然,由于民族文化引入课堂,这使许多同学更具民族特质。部分同学毕业后,由于竞争力薄弱的缘故,往往与待遇较好、比较热门的事业单位无缘,从而选择岗位较多、竞争力较小的教师特岗。当这些即将成为老师的同学进入乡镇从事执教,由于在大学所受的专业训练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方式。并把自己所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授给学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从中可发现,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入民族地区高校传授民族文化,接受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选择回到乡村执教,他们在高校期间所接受的民族文化将会通过课堂的平台教授给学生。客观上讲,民族文化传承班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同时也是保障了学生的就业。就黔东南当下状况而言,由于经济状况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许多乡村和城镇仍缺乏教师,而具备民族文化特性的老师进入这一地区后,不但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能很好的融入当地社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程的反思及未来传承保护路径

在凯里学院调查期间,有幸就“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为主题对该校罗老师进行了相应访谈。在访谈期间主要涉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高校的发展前景”、“怎样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和民族文化承载区域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所起作用如何”等问题。由于访谈时间有限,罗老师集中于对主要内容和问题做分析和解释,他讲到:“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参与到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活动中去,不可否认的是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就拿我们凯里学院来讲,在这方面算是做的挺不错的,可是问题也是挺多的。高校教师常常声称自己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政府施政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弘扬,总觉得这种想法有点一厢情愿嫌疑。因为我们很难确定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对实践进行指导,具体实施程度又有多大?在进行非物质文化研究时许多人强调高校所起的作用,而往往忽视了许多其它问题。如保护什么?为谁保护?谁来保护?为什么保护等?”

罗老师进一步指出:

把非物质文化引入高校中进行传承与保护是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不是最好的方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佳方式是从文化植根的土壤着手,因为在这个地方有文化的最好传承者——文化持有主体。在高校中传承非物质文化,有着先天的劣势——文化与其持有主体产生了分裂。所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着眼点还是文化原生区。但我们必须明白,不能只谈文化传承,而不谈物质,饭都吃不饱谁有心思去承担文化传承的义务。所以文化保护要谈利益,没有利益谁来保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生态破坏,必须进行补偿。地方生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造成的生态破坏怎样进行补偿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时候,只有个人受益,集体才能受益,补偿也是如此。*访谈人:张光红,男,贵州大学民族学研究生,云南昭通人;被访谈人:罗康智,男,苗族,41岁,凯里学院副教授,博士,贵州天柱县人;访谈时间:2015年10月20日16时;访谈地点:凯里学院“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编辑部副主编办公室。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村落,传承的最佳地点也在村落,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保护传统村落。在村落保护中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一、组织层面。乡村最大的困境是没人,文化持有主体都没了谁来保护文化,因此必须促进村落的经济发展,使地方主体有经济盼头,同时地方精英应当组织群体保护固有文化。二、精神层面。非遗主要集中点在精神层面,但这有赖于物质层面的建构。三、实物层面。通过实物看文化,与非遗有关的东西必须进行保护,同时可进行展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之中,我们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坚信文化创新。只有文化创新,才能延续。但不用担心文化的普适化,因为文化因生境不同而产生差异。

[责任编辑]王霄冰

张光红(1990-),男,云南昭通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25)

* 本文系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高校实践研究”(合同编号:黔省专合字[2011]76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贵州古驿道走廊民间故事流变透视多民族融合和谐之路研究”(项目编号:13BMZ038);贵州大学文科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重大科研项目:贵州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DZT2012005);认同与传承:贵州施秉县汉族山歌文化研究(项目编号:研人文2016018)的阶段性成果。

G122

A

1674-0890(2017)01-053-06

猜你喜欢

凯里蜡染文化遗产
蜡染的纹饰探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活态文化
藏在深山中的蜡花
———榕江苗族蜡染
马丽蜡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