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2017-01-28胡冬颖
胡冬颖
论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胡冬颖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但在信息极度膨胀的现代社会,人们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教育部明确了语文这一学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而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则是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一个话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
对于初中生来说,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十分需要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如果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更加热情地学习这一门学科,从而实现其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的黄金阶段,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输送,有助于他们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拓自己的视野,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总而言之,在初中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更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也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意义深远。
二、教学策略
1.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初中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间段内语文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时期。教师想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以各种古代诗词为切入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需要熟练背诵并掌握一些古诗词。但是仅仅围绕课标要求的几十首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当扮演重要的“引导”角色。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注重古诗词部分的教学,围绕但不局限于课本安排的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古代诗词有更深的理解与情感。我们以《送元二使安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以动态的画面来展现诗词中所描述的友人送别的画面,再配上合适的乐曲,营造出一种离别、不舍的气氛。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诗词想要展现的景象,同时也十分感同身受,明白了诗人所要传达的感情,而且对该首诗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古人一般都会在传统节日时吟诗作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以九九重阳节为例,王维有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用这一句诗启发学生,让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猜灯谜、诗词朗诵、课本剧表演等等,学生在准备与排练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到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介绍给更多的同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需要学习知识,也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去探索更加广阔的天地。要想发挥阅读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辟一个版块,让学生以板报的形式来介绍某一传统文化知识,大家轮流、按时更换板报的内容,做到不重复、有新意。每个学生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自身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再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大家,就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其次,教师要特别注重文言文的讲解。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达了大量有关古人文化礼节、思想意识的内容,有些甚至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再现,对于文化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熟读全文,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转述文章内容,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孔子的思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保有较高的积极性,并且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3.课外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语文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应当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特别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任务来说,一方面课堂时间较短,很难为其留有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靠理论的灌输,还可以借助于丰富多样的载体。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各样的语文活动,例如“中华好诗词”“中华成语接龙”“汉字默写大赛”“诗词朗诵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其课余生活注入一抹亮色;另一方面,汉字、成语、诗词这些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要素,也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除此之外,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各种有趣的游戏结合在一起,比如利用“你说我猜”这一游戏,一个学生通过另一学生所描述的历史名人,或者是书中的角色,来猜这个人是谁。学生在准备、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其他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内容。
三、教学要点
1.寻求感情的切入点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发掘和引申,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一方面,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的教学为例,该单元以“爱”为主题,像《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饱含了亲人、长辈对孩子无私的爱,从而引发共鸣,激起孩子对他们的关爱,传达出“孝”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去深入探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让学生去全面感受孔子对于“孝”内涵的理解。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孝”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从而可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更加理解、尊重父母,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弘扬者。
2.重视背景的发掘与铺垫
初中语文的教学材料,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引导并带领学生去发掘、探究里面所涵盖的文化内容。首先,教师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著作,或者是观看相关的电影、视频资料等,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将其渗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为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论语〉十二章》的时候,教师不应当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而应当充分的拓展。教师可以介绍有关孔子、《论语》、儒家学说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学习诗词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诗词所展现的画面,以及传达的情感。在此之前,可以让他们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年代的背景状况。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诗词的内容与情感,也可以了解到不同诗人的成长状况,了解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如果局限于纯理论式的教学,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甚至丧失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而且许多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这就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多媒体平台,将声音、画面等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刺激学生的感官注意,使其更加投入、专注地学习传统文化,并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进行《岳阳楼记》这一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岳阳楼的宏伟景色以及文化背景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岳阳楼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完文章内容之后,可以播放课前剪辑好的从古代到现代的伟人视频,大家在慷慨激昂的视频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涵义,理解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在这种激昂的课堂氛围之中,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学生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去感知古人的胸怀与气魄,了解他们的人生信念与价值追求,缩短了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土壤,也是中华民族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教师应当明确自身以及语文教学工作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入传统文化的知识,引导学生去发掘、探究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助力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