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综合材料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与表现

2017-01-28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肌理山水画媒介

□陈 成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一、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对综合材料的应用

1.综合材料的质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

综合材料在中国山水画的应用主要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营造出特殊的画面效果,借此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让山水画作品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材料的美感能够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氛围,从而更好地传递民族文化情感。通过对综合材料语言的有效选择能够更好地表现中国山水画作品和传达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创作者在进行综合材料质感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材料选择的时间和文化承载,继而更好地将创作情感与材料属性相融合,利用画面绘画技巧和材料打动观赏者,在视觉和心理上达到共鸣。

2.综合材料的肌理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

综合材料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主要是材料肌理属性的应用,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表面属性,这种属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材料的肌理。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出的画面肌理感觉有所不同,肌理就是材料应用的语言,但是不同材料的语言是不同的,材料的肌理不同于山水画的造型和色彩表现,更多的是用来衬托山水画化技法和色彩的媒介,这就是综合材料应用的原则,以山水画表现为主材料属性为辅,过分地强调材料则容易迷失创作的初心,明确材料肌理的选择和创作意图,应以综合材料为媒介进行创新传递山水画的民族文化,用作品触动人们的内心情感,传递给人们独特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3.综合材料的形式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

综合材料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更多以媒介的形式进行,创作者通过对不同综合材料媒介的选择进行创作,并结合山水画的技法和构思进行创新性创作,综合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综合材料形式分为固体、流体和气体以及现代新媒体的形式,综合材料的应用可谓是包罗万象。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着各种综合材料形式在山水画的应用,从前几年用火药进行绘画到现代多媒体交互式的山水画创作,中国山水画表现形式已经不再单纯局限于纸质,开始朝着多维的空间发展。但是综合材料形式只是一种媒介,需要结合创作者本身的思想精神进行传达,唤醒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综合材料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表现

1.综合材料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表现提供条件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讲求对意境的营造,比如说下雨和下雪以及大雾的效果,利用传统的色彩和毛笔就不容易表现出来,而采取具有一定效果的盐巴和丙烯以及装修材料等,就很容易制作出具有优美风景的南方山水景色,这就是综合材料的性能和属性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现代综合材料的形式较为多样,三合板、艺术玻璃以及棉布电影胶片和塑料等很多材料都被应用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这种特殊综合材料的表现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提供了有效的条件,营造出具有良好意境的中国山水画作品,让综合材料成为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有效载体。

2.综合材料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创新表现

在色彩上中国山水画色彩主要以植物和矿物为主。人造化学颜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在色彩上金属颜料就是综合材料的一种,这种色彩更具丰富质感,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性,能够达到艺术家想要的表现效果。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对于综合材料的应用表现上还有工具的变化,由传统的毛笔和宣纸绘画逐渐出现了玻璃和塑料以及画布等多样材料,工具除了毛笔之外各种刮刀和喷枪以及刷墙的滚刷都逐渐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之中应用,这种综合材料的应用使得中国山水画创作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

除此之外,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还有制作肌理和质感的综合材料,石头、江砂、泥土、树叶、塑料袋以及废旧报纸等材料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这些辅助材料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创作。

3.新型综合材料和工具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表现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综合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更为多样化和创新,除了笔墨和色彩上的革新之外,在表现材料上出现了艺术玻璃和亚克力板以及丝绸等媒介材料,这种二维空间表现形式变得更为多样化,视觉冲击了也变得更强,让中国水墨文化的表现更具民族文化张力。随着新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山水画的表现逐渐以多元化和声光电多角度立体的方向发展,从不同角度彰显着中国水墨文化的魅力。

综合材料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能够使得画面更具有张力和生命力,这已经成为现代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中国山水画在综合材料的应用与表现上体现了水墨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综合材料的应用与表现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让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保持旺盛的创新力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肌理山水画媒介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