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有思想力引导力的教育媒体
——以《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开课吧”栏目为例
2017-01-28胡清萍
文/胡清萍
教育向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领域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新闻报道的焦点。其实,教育不仅是值得报道的领域,更是一个值得评述的领域。《银川晚报·教育周刊》打破地市级都市报传统的报道模式,开设新闻评论栏目“开课吧”,在众声喧哗的教育思潮中传播客观、理性的声音,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引导正确的教育观念,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好评。
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发声:引导观念、深化思想
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新闻评论是社会舆论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新闻评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其社会功能表现在引导观念、深化思想等方面。如今,我国教育体制正处于转型期,教育乱象比较突出。2017年1月,《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开设“开课吧”栏目,每周推出一篇教育评论,截至目前已经刊发40余篇,其宗旨主要针对广大读者特别是学生和家长,抓住教育热点问题发声,敢于及时亮明观点。
针砭不良现象,引导正确观念。
教育领域的各种不良现象屡见不鲜,各种错误认识大行其道。教育新闻评论必须明辨是非、亮明态度。
高考自主招生方兴未艾,全国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达90所。与此同时,自主招生被一小部分人当作进入好大学的“捷径”:有开具虚假社会实践证明的,有父母为孩子代写论文的。因此,在2017年自主招生报名阶段,《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发表评论《参加自主招生 莫把“途径”当“捷径”》,提到,这些学生如果走“捷径”成功,必将产生侥幸心理,而难以脚踏实地寒窗苦读,看似一时得意,却可能贻害一生。
每逢高考填报志愿,选什么专业是众多考生和家长的艰难抉择。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强迫孩子填报所谓“热门”专业。《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发表评论《上大学选专业,不妨给“瞎摸”一次机会》,文中引用了郝景芳上大学的经历,郝景芳曾获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本科、硕士阶段学物理专业,博士阶段改读宏观经济学,2016年以《折叠北京》小说获得了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文中的案例引导了家长换角度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
透过现象探本质,为读者释疑解惑。教育领域的新闻内容异常丰富,各种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新闻评论应该对大家最为关心、最为焦虑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为读者释疑解惑。
每年高考语文考试之后,针对作文题目便会开始一场人人评说的“狂欢”,更有无数专家进行解读,然而多数说的是空话、套话,让学生对于如何写好高考作文更加困惑。《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发表评论《高考作文的思路,藏在幼儿园的游戏里》,以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卷I)的作文题目为例,当年的作文题目提供了12个“中国关键词”,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而在幼儿园常见的游戏中,老师在一组卡片上画出各种动物、植物、人物等,让孩子们随意翻开3张,把上面的图画串联起来讲一个故事。这与高考作文的要求完全一致。许多孩子还玩过“333学具”,玩的时候要按颜色、形体或材料的不同来分类,对12个关键词语进行选择,也是类似的思路。
2017年11月1日,据新华社报道,宁夏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教师是设计和评价作业的主要责任人,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者家长代劳的作业。有的媒体更称“家长签字”是教育领域的“怪胎”。不签字还如何督促孩子学习?众多家长陷入纠结之中。《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及时发表评论《家长应是孩子成长的“音乐背景”和“精神底色”》,提出叫停“家长签字”,本质上是学校教育责任的回归,但并不意味着家长教育责任的减轻。家长理应是孩子学习过程中萦绕不绝的“音乐背景”,是孩子人生征途中须臾相伴的“精神底色”。
剖析具体实践,深化理论认知。
2017年10月,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引发媒体广泛关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学生的研究成果《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心情曲线》等,让人眼前一亮。许多家长和学生除了惊艳,更多的是“惊羡”。
《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发表的评论《研究中学习柔软地改变教育》中提到,从理论上讲,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体分为三类:书本中学习、实践中学习和研究中学习。传统教育是一种学科化的教育,每个学科的知识点都是割裂的,脱离真实情境。而研究中学习其实就是要让学习与真实世界有交集,这种交集越多,学生就越觉得这些知识有意思。从这一点上来说,研究中学习也是在构建一种吸引力,柔软地改变教育。
在媒体融合中探索:众筹运作、立体传播、联动配评
在新媒体时代,《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及时跟进,采用众筹式写作方式,纸媒、网络、客户端等三位一体传播,与媒体组织的各种线下活动联动配发评论。
借力“外脑”,探索众筹式新闻评论写作。众筹式评论的写作过程与众筹式融资运作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业内人士总结出众筹式评论的概念,即为了更好地传播观点,媒体编辑部与评论写作队伍就某一选题加强沟通与合作,以众筹的方式汇集思路或观点,并行之于文的过程。
作为一家地市级都市报,《银川晚报·教育周刊》拥有一支专门的评论写作队伍是不现实的,借力“外脑”是最佳选择之一。在众筹式评论的理念中,作者可以不是编辑部成员。由于《银川晚报·教育周刊》编辑以开放、平等、协作的精神对待作者,调动作者的参与积极性,面对不断涌现的教育新闻热点事件,双方合作默契,在事件萌芽时迅速关注、及时沟通,第一时间推出评论;在写作过程中,双方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随时交换意见,确保评论的导向正确、成品率高。
《银川晚报·教育周刊》众筹式评论的作者,包括媒体从业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教育工作从业者、大学在校学生、中小学生。“开课吧”栏目刊发的《对<琥珀>一文内容的质疑》,作者就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该学生在自己所学语文课文《琥珀》中,发现了几个知识性的错误,包括时间错误、地理环境错误、用词错误,并一一列出理由。编辑专门为该文章加了按语,指出这也许是“一家之言”,但该学生勇气值得点赞,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媒体融合,“三位一体”扩大传播效果。《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将“开课吧”当作重点栏目来打造,将该栏目稿件安排在最为突出的版面,绝大多数情况下占据周刊的头版头条,而且评论标题采用的是版面上最醒目的字体、字号。与此同时,“开课吧”栏目的新闻评论都会及时通过《银川晚报》官网进行网络“二次传播”。
目前,微信已经成为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银川晚报·教育周刊》的微信公众号“银川教育”,充分利用周刊的内容和公信力资源运营,如今已经拥有5万粉丝。“银川教育”公众号经常将“开课吧”栏目的新闻评论作为重要内容推出,既扩大了评论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又丰富了微信的内容,受到众多粉丝的关注和点赞。
由于目前新闻用户的注意力日益碎片化,单一冗长的文字评论已经很难获得广大受众的持久关注,因此,“开课吧”栏目积极尝试融合传播。比如,近期刊发的评论《纠结的语文教与学,更需“运用之妙”》,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播发时,文字中插入了鲁迅杂文《考场三丑》的资料图片、著名学者温儒敏的肖像,同时配发了时长4分10秒的评论朗读音频,形成了集文字、图片、漫画、音频于一体的融合传播模式。
拒附风雅,追求评论与实践联动。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其创作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或单纯追求轰动效应,而是生活体验的真实表达。《银川晚报·教育周刊》的“开课吧”栏目,不是为了评论而评论,而是追求说理与实践相结合、评论刊发和具体实践互动。该栏目评论经常阐释周刊所组织活动的内在价值,让参与者除了活动本身的收益外,更得到思想的提升和丰富。
《银川晚报》主办的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已举办五届,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一届参加的学生都达近万人。但在现实中,有一种肤浅的认识,参赛只是单纯追求获奖拿证书,为小升初或中招升学“铺路”。
《银川晚报·教育周刊》在2017年作文大赛报名之际,发表评论《现场作文大赛的启示:百度,亦须有“度”》,文章提到,依靠搜索写文章,是人脑与网络“联网”状态下进行的,而现场作文大赛的“现场”规则提醒人们,现实中众多考试、比赛,是在人脑与网络“断网”情况下进行的。在搜索依赖症流行的时代,现场作文大赛最为宝贵的、被很多家长和学生所忽视的价值,恰恰是“现场”二字暗含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新时代对教育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迫切。作为教育媒体评论栏目,《银川晚报·教育周刊》的“开课吧”栏目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坚持以新鲜生动、亲切可信的实例,如抵膝交流、娓娓道来的说理,彰显更强的思想力、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