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及启示
2018-01-19文/金勇贾静王伟
文/金 勇 贾 静 王 伟
拉美的传媒业起步于16世纪西班牙殖民统治时代,在19世纪独立运动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由于拉美社会的特殊性,相同的语言与共同的文化使拉美成为一个“地缘政治——文化”的整体,在国际传播中表现出政府为导向的单一性与地域性。与此同时,深受西欧及美国媒体的影响,拉美已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新闻传播体系。
拉美媒体发展及国际传播史
殖民统治报业时期(1492-1810年)。从1492年哥伦布(Cristóbal Colón)登陆中美洲开始,拉美各国相继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自1537年起,西班牙开始在古巴、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建立正规的政权。为了遏制启蒙思想的传播及法国大革命宣扬政治自由潮流的涌入,拉美早期的新闻业受到西班牙殖民当局及教会的管控,对当地新闻法律和规范严格把关。
1541年9月10日,墨西哥城诞生了拉丁美洲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印刷“传单”。在此之后的一个半世纪中,墨西哥的新闻传播基本形式即为此种不定期出版的“新闻传单”,其主要功能在于传播资讯。1722年,在墨西哥城创刊的《墨西哥学报》被公认为墨西哥历史上第一份报纸。在殖民地时期,阿根廷的印刷出版业亦受政府和教会管制。当局禁止开设图书馆和书店,严禁非天主教书籍入境。在1556年和1560年,菲利普二世曾两次禁止任何有关南美洲的书籍未经授权出版。殖民地当局勒令查封来自欧洲和北美的非法印刷品,以制止启蒙思想的传播。
争取独立运动时期(1810-1860年)。从1810年起,拉丁美洲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当局授权出版的合法书报也日益成为宣传和组织革命的工具。该时期的报纸往往具有鲜明的革命特征,宣扬不同的党派立场,如自由派、保守派、联邦派等派别之间的争斗,积极宣传民主、进步的观点。著名学者莫雷诺(M.Moreno)推动出版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并为之撰写序文,而他私底下早已是独立革命的领导者。《商业邮报》主编贝尔格兰诺,暗中召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革命者在他家中秘密集会。这次会议组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商业委员会”(Consulado de Comercio de Buenos Aires),后来成为独立革命的领导组织。
拉美各国独立后,各国政府相继颁布法律保证新闻出版自由,同时废除新闻监管制度。在新生共和国的保护下,各国报业进一步以传播政治独立思想为主流。
持续政治动荡时期(1860-2000年)。拉丁美洲自独立以来,曾经历了几十年的政治动荡,经济低迷、军人政变、独裁统治频繁上演。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在实现了短暂的出口繁荣之后,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经济陷入衰退,国内的政治气氛也开始动荡不安,各国报业的发展导向在保守派与反对派之间徘徊不定。如委内瑞拉自由派在1840年创办的周报《委内瑞拉人》(El Venezolano)对政府展开攻击。1899年,领导委内瑞拉政治、经济重建的总统西普里亚诺·卡斯特罗(Cipriano Castro)创办《宪法报》(El Constitucional)来传播自己的政见,同时压制批评政府的独立报刊。古巴民众在推翻马查多·伊·莫拉莱斯独裁统治之后才拥有了第一家商业电视台CMQ台。20世纪的巴西,先后于1903年与1964年发生两次军事政变,新闻传播与国际传播大受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巴西重新开始民主化进程,逐步开放新闻自由,激发了巴西国际传播的活力。
加速弥合鸿沟时期(2000年以来)。21世纪以来,拉美传媒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拉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均较快增长的地区之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委员会发布的《2016年宽带状况报告》显示,在2010-2015年期间,拉美地区国家的网民数量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迅猛增长,2015年使用互联网的家庭比例达到了43.4%,较2010年入网家庭数量翻了一倍。
拉美国家不仅利用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力图实现“弯道超车”,而且利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6年APEC秘鲁峰会以及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舞台,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巴西政府与国际奥委会合作,推出“Live Sites”“Olympic Live”等系列活动。巴西联邦政府、外交部、文化部、旅游部、体育部等各司其职,共同演绎“桑巴传奇”。
2010年,随着南非加入其中,包括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在内的原金砖四国改称为金砖国家(BRICS)。如今,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5年12月,金砖国家媒体峰会倡议,金砖国家媒体机构应顺应信息传播新趋势,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6月23日,在成都举办的金砖国家电影节中,巴西电影《中央车站》的播放大大提升拉美的国际传播力。
拉美国际传播的发展现状
政府主导管控是大势。长期以来,拉美国家媒体报道以引用美欧新闻报道为主。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ABC、NBC和CBC等传媒集团在拉美地区投资,开设了西班牙语电台及电视节目。美国对拉美媒体进行“嵌入式”的全面占领,使得拉美迫切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和渠道。1970年,巴西、墨西哥等拉美7国13家报纸联合创办拉丁美洲新闻社。进入21世纪,拉美政府在媒体政策、导向中的干预进一步增强。2005年5月,由委内瑞拉主办,阿根廷、乌拉圭和古巴等国协办的“南方电视台”(Telesur)正式开播,力图以独立的视角观察世界、报道拉美。在厄瓜多尔,政府于2008年创立公共频道Ecudar TV。委内瑞拉公共服务频道从2004年的1家增加到2013年的7家。
私营媒体数量占优势。拉美传媒业的经营体制受美国影响较大,除了古巴等个别国家外,大多为公私并存、私营为主的体制。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商业广播台开办,截至2017年,全国广播电台共1023家(其中调频台200家),几乎都是私营的商业台。巴西的广播电视创办较早,二战前后发展较为迅速,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已有2695家电台(其中,调频1134家),大部分是私营的商业台。阿根廷的广播电视业创办于1925年,目前全国2/3以上广播、电视归私人所有、商业经营。
家族企业背景居强势。拉美国际传播在发展过程中以商业模式为基础,实现了家族制企业向跨国联合企业集团的转变。拉美电视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家族制企业发展为当今的跨国多媒体集团。这些大型传媒集团通常为家族企业,如墨西哥的电视集团(Televisa)、巴西的环球传媒集团(Globo)、委内瑞拉的西斯内罗斯集团(Cisneros)和阿根廷的号角传媒集团(Clarín)。它们在保持对原有市场控制的同时,不断加大与跨国传媒集团的合作。为追逐商业利益依靠国外资本,这些传媒集团主要服从西方价值观,逐渐发展为家族私人产业。
新兴媒体应用成趋势。随着近年来拉美国家中产阶级和青年群体明显扩大,拉美成为世界网民数量和社交网络用户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国际社交媒体在拉美民众的信息来源渠道中占比不断上升,不少拉美政治领袖也顺势开通社交网络账户积极发声。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个人社交账户平均每天发10多条消息,遇重大事件甚至一天发60多条。2013年7月,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专机过境欧洲遇阻,拉美多国领导人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对莫拉莱斯表示支持。2013年9月21-24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通过新浪微博宣布已经抵达中国,马杜罗也成为首位在华“开博”的现任外国国家元首。
拉美国际传播的不足
传媒格局不稳。拉美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在很长时期内政局动荡不稳,军人政府及民选政府频繁更迭。如阿根廷的军人独裁政府对国际传播进行严加监管,甚至打压媒体政策。经济危机使政府对国际传播业缺乏稳定、长期缺乏投入,导致技术、设备落后。拉美新媒体、数字化发展常常受到掣肘,在多数拉美国家,网络普及仍不发达,通信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较低,导致拉美新闻传播主要依赖传统传播媒介,信息量、传播及时性、互动性都受到了一定限制。
传播力度不大。由于拉美地区势力较大的传媒集团是由实力雄厚的大家族所掌控,对外传播的目标出于维护家族财团的利益,传播立场和文化价值观念与欧美投资集团的利益相符,因此它们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相当复杂微妙。受21世纪初“拉丁美洲向左转”的影响,拉美传媒集团与西方媒体在拉美社会、政治中的观点相悖,因此在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古巴等国,政府和媒体的冲突日益加剧。媒体代表的是家族及外资财团背后的利益,并非关注国家的形象宣传。
传播地域不广。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强势文化的渗透和控制导致拉美国际传播的中心对应在发达的欧美,较少针对亚洲、非洲等非西语、英语国家。多数对外传播节目宣传西班牙语文化,着重强调拉美地区的文化同源性,拉美合作的一体化,宣扬团结统一的拉美精神。因此,拉美国家媒体的传播对象相对比较封闭,视野不够宽广。
传播内容不足。拉美政府对国际传播缺乏技术、资金投入,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外宣节目中内容较为单一,音乐、文化、体育类内容所占比例近一半。此外,由于媒体发展的“先天不足”,拉美各国在文化产品及传播技术上严重依赖美国的总体态势并未改观。拉丁美洲的影视产业市场几乎被来自美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所侵占,除了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其他国家则是“净进口国”。
拉美国际传播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是借助网络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移动互联技术较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优势,同时内容制作方面要把握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中国媒体就很好地应用移动互联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拉美国家试图通过对网络技术的运用实现快速赶超,值得中国关注与思考。中国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应更好、更深地借助全球社交平台讲述中国故事。比如,主流媒体入驻Facebook、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打造网络“大V”。同时,媒体逐步放开进行网络直播,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是借助多边会议传播中国声音。新世纪以来,中国主导的多边会议机制越来越多,相继承办了APEC、G20、金砖五国、上合组织、“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性峰会,中国媒体应该借助这些国际性会议传播中国声音,包括建立新闻信息库、签署新闻互换协议、签订媒体传播意向备忘录等,实现新闻信息的双向、多向交流,增加对与会各国的报道,尤其是普通民众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报道,推动不同国家民众加强相互了解。
三是依托传统文化树立中国自信。与拉美国家先天不足相比,中国可以找到强大的文化基因,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恰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魂魄”所在。中国在进行国际传播的时候,应当牢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将来”,展现自信、传播自信,将优秀中华文化、中国智慧、中国元素,以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中国企业的品牌传播、公民个人的口口传播等众多方式传播到世界,从而抒写中国国际传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