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歌唱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7-01-28卢婉榕

北方音乐 2017年23期
关键词:歌唱舞台儿童

卢婉榕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872)

一、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在引导大众做任何事情切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始于足下,一点一滴积累,逐步成长。该道理同样适合儿童唱歌教学。过于急切的培养心态都会使课程产生负面效果。所以,儿童歌唱教育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对儿童兴趣的培养以及基本功的训练。儿童时期比较特殊,由于儿童时期喉头和声带偏小,仅是成人的一半。儿童歌唱过程中往往出现红脸﹑歪脖子﹑仰头等情况,主要是因为儿童不会借助气息的交换调整声音,使用蛮力唱歌。倘若持续下去将会导致声音沙哑甚至永久性损伤。教师需要重视歌唱当中气息交换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呼吸问题,采用科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呼吸并运用呼吸。儿童唱歌同样需要技巧支撑,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引入适当的培训方案,包括节奏﹑咬字等等。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从容感,学生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提升对技巧的熟练度,从而为以后的歌唱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循序渐进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量变只有达到质变的临界点才会突破,所以,教师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强制性的培养学生掌握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歌曲,忽视学生自身的水平与能力,以防造成不良的后果,损害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和爱好,损害学生的声带。所以,儿童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由简到难﹑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达到提升儿童的歌唱能力与水平的目的。

二、重视乐、舞、歌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形式的运用

艺术源于生活,乐﹑舞﹑歌自诞生之初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儿童歌唱教学中也应重视对乐﹑舞﹑歌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形式的运用。根据儿童的天性及身体﹑心理特点的可知,大多数儿童喜欢通过“连唱带跳”“载歌载舞”综合性的表达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歌唱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上歌舞本身难分难舍的特性,在儿童歌唱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舞蹈的融入。一方面不仅是因为歌舞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儿童更能理解接受,另一方面歌唱教学中舞蹈的融入也是提升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儿童歌唱教学中不仅是单纯的进行唱歌技巧训练,还要适当融入一些舞蹈动作﹑舞蹈知识的培训,提升儿童歌唱的舞台张力。当然,舞蹈动作﹑舞蹈知识的融入需要切合儿童所唱的歌曲,并可以以此作为情感的输出窗口。此外,在教学中要将课堂融入到生活当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形态的感知来感受音乐的律动,并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促进自身对体态动作的把握,进而促进音乐形象的塑造。

三、教学内容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儿童来讲,儿童往往愿意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付出更多的关注。而儿童极力追求的也正是身心愉悦,因此所进行活动的“趣味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教师在歌唱教育过程中当,需要重视儿童心理特征,针对儿童的好奇心的特征,开设趣味性十足﹑游戏化的歌唱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目标融入到富有乐趣的教学活动当中。儿童时期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上课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不限制学生活动范围,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倾听音乐等等。此外,歌唱模式也可以有很多的选择,比如独唱﹑合唱﹑小组合唱﹑接唱﹑对唱等等。遵守寓教于乐的准则,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了解﹑学习歌唱的热情。而教师面对年龄段较大的学生就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比如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材料多样化,不断扩充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歌唱理论知识也相当重要,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应重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歌唱能力的同时提升其音乐素养。

所以,教师对儿童歌唱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兴趣为引导机制,建设具有趣味性的歌唱表演培养方案,在教学生融入乐趣﹑幸福的情感体验,增强歌唱教学的整体培养水平,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四、创建良好课堂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一方面,创建愉悦的课堂氛围。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都是扮演的“教”的角色,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学习,而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效率与课堂氛围有着直接的联系。儿童时期大多都有一些叛逆性质,喜欢听自己喜欢的老师讲课,而关系不好的老师讲课大多内心都是排斥的,对于关系不好的老师教的知识也是不够重视的。由此可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仅是创建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更是延续学生学习兴趣的润滑剂。因此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应应将学生作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让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角,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给予学生“和蔼可亲”“良师益友”的学习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一些有趣的话题来作为开端,一方面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快速的融入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能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互动。要在教学中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看待问题,与学生交朋友,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灵活互动。儿童歌唱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方式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指导性互动。该种互动模式当中,教师的行为较多,教师参与到活动当中,以教师的指导行为主线所完成的互动行为。比如讲解﹑提问等形式的指导。指导性互动是直接性的师生互动,能够推动儿童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另一种是引导性互动行为。教师在师生活动中参与的成分较少,突出儿童为主体。比如针对一首歌词,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或者进行二度创作。引导性互动偏向于激发儿童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的能力。互动形式不同所取得的效果大有区别。因此,儿童歌唱教师应当灵活采取互动策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尺度,结合教学目标和准则为儿童给予更多的施展空间。

五、尊重个体差异,科学教学

每一位儿童在嗓音﹑生理结构﹑声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导致儿童的歌唱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儿童的遗传基因﹑所处年龄阶段﹑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以及教育程度﹑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等都会影响儿童歌唱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这种个体差异,对于表现出过人音乐天分的儿童,不可过度赞赏,一方面避免优秀的学生形成骄傲心理,又另一方面也避免造成对其他学生造成自尊心的伤害。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儿童的音乐天分差不多,教师应对儿童具体情况整合﹑分析,尊重儿童的实际情况,不嘲讽﹑不蔑视。再根据儿童歌唱的音色﹑水平﹑兴趣爱好等选择合理科学的引导儿童更深入的接触音乐。因此,教师在实际儿童歌唱教学中应重视儿童间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结合儿童自身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有教无类”的公平准则。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发展,又不放松对儿童歌唱培养的标准。对于某些先天歌唱条件处于较低水平的儿童,需要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的耐心引导和鼓励是抚慰儿童的心灵,将自卑﹑退缩﹑烦躁等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与信念的重要手段。此外,教师还需要多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歌唱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勿急功近利,应引导家长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家庭氛围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性格。在一些不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唱歌往往会呈现出低沉﹑自卑﹑消极的情绪。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儿童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让儿童保持快乐﹑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在歌唱过程中将这种积极﹑乐观﹑欢乐的情绪带给身边人。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合理的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且勿一味采用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杜绝照搬照套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手段效果是消极的,往往会拉大两级分化。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孩子的能力﹑自信心﹑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教师需要发现并尊重儿童的差异性。

总的来说,儿童歌唱教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工作,它是儿童成长启蒙学科,对孩童的审美价值观﹑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学科,教师需要深入的了解儿童的差异性,根据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先天条件﹑心理需求等要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研究儿童学习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避免照搬照套﹑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六、增加歌唱表演舞台表演模拟训练内容

音乐教育的实践性较高,倘若脱离生活脱离实践,那么音乐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在音乐的教学当中既要培养学生基础音乐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歌唱表演效果与学生自身舞台实践能力存在着直接联系。歌唱教学不仅仅是对歌唱技巧﹑歌唱理论知识的传授,舞台实践也是歌唱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际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平素里学生面临的表演面对的大多是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环境,歌唱表演自然没有多少心里压力。而真正的歌唱表演台下是陌生面孔﹑陌生的环境,不仅考验儿童自身舞台表现能力,更考验儿童在台上的心态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变能力,是完全不同于学习过程中所谓的歌唱表演。想要学生在舞台中有良好的表现,就要使学生快速适应陌生环境,能沉着自然地面对处理舞台上舞台下发生的突发状况,这就需要锻炼培养学生舞台表现能力,增加舞台实践机会。因此教师在实际歌唱教学过程中增加舞台表演模拟训练内容,增加学生舞台实践机会,提升舞台表现能力,舞台适应能力。

[1]聂晓琳.儿童歌唱训练应注重的几个方面[J].成功:教育,2011(08).

[2]张立芳.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的歌唱兴趣[J].科研,2015(08).

[3]刘玲.浅谈变声期儿童歌唱教学[J].福建教育研究,2016(04).

猜你喜欢

歌唱舞台儿童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们的舞台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