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审视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教材观

2017-01-28王瑞霞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教材信息化教育

王瑞霞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基于学生视角审视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教材观

王瑞霞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信息化影响着教材的性质、内容、形式,从而出现了不同表现形式的教材。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仍秉持传统圣经式和材料式的教材观,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这折射出学生视角的式微状态。学生视角下的教材观是通过“感知-认识-解释”的过程,并赋予教材意义,从而达到对教材的真正解读。教师需要基于学生视角,立足学生经验,分析、阐释、运用教材,促使人与教材和谐共存,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教师教材观;学生视角;信息化

一、信息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信息化开始受到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关注。简单来说,教育信息化就是指把信息与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并推广到教育、教学部门。[1]它强调的是将信息和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之中,优化教育教学,成为教育教学的推动器。各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它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有力杠杆。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出现了电子书包、开放课程、教育云、VR技术等不同的教材表现形式。

“电子书包是作为一种信息化环境下的集成体存在的,它整合了电子课本的内容(资源)、电子课本阅读器(设施)、虚拟学具(工具)这三个方面,同时并连通了无缝学习服务(平台)。”[2]它首次出现于新加坡,1999年新加坡的德明中学首次发放了电子书包。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电子书包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到对电子书包的研究行列之中。

开放课程主要是指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开放课程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传递分享,无论学习者分布在世界何地,都可以共享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交流沟通。[3]在我国,开放课程多是以大学视频公开课为主。比较著名的开放课程网站有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等。中国的开放性课程以短期课程为主,多是以提升某种专业技能为内容。

教育云和VR(虚拟现实)是近年来较为新颖的教育信息化手段。教育云主要是指把网络作为信息处理的中介,将教育数据化,通过数据的分析集成处理来分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教育云有助于对教育现状的把握,有很强的时效性,可以辅助完成教育决策。虚拟现实在支持多维空间信息技术中起关键作用,简单来说,它就是计算机生成的一个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和在现实一样的感觉。[4]VR技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图像性,可以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图像或视频,将学生直接带入教育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化时代,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产生了多种新式的教材,数字化、智能化教材转变了传统教材的固定形式,冲击了教材各方面,实现了教材内容、形式与信息技术的联合,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二、教师教材观

顾明远认为教材就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之一。[5]钟启泉也强调: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中介,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本依托。教师应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现阶段教学改革、教材革命中的重要课题”。[6]从教材的定义来看,研究教材需要面对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但我国的教材观研究一般以教师的观点和看法为主,涉及学生层面的较少。学生实质上变成了教材和教师的规训对象,即:教师直接影响学生,教材间接影响学生。学生在教师影响之下,通过习得教材内容,建构知识框架,形成能力和技术。教师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和看法,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教材的态度和方式。教材观主要涉及“教什么”、“用什么教”和“如何用教材”的问题,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信息化时代,教材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教材不单单是静态的纸质文本形式,更多的是动态的电子文本格式。“教材”变成了“学材”,不再单纯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教材传递的信息,主动感知、建构并内化知识。多媒体使学生与教材之间有了互动性,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惰性,让学生可以自主搜集筛选信息,学会学习。学校场域下使用信息化教材的前提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观念,并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学校利用信息化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空间,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信息的海洋中选择最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7]信息化时代的教材观就是要在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教材形成全新的看法和观点。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秉持以下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1.“圣经式”教材观

“圣经式”教材观是指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就像是宗教徒虔诚地对待《圣经》一样,具有神秘化的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绝对服从教材的权威性,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毫无质疑。持这种圣经式教材观的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教材只是知识经验的载体(尤其是教科书),教材的功能只是用来传输运送知识的,它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再现,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也是教育教学依靠的唯一对象”。[8]这种教材观点认为,教材只是学科专家精心编制的一种课程“产品”,教材的价值也只是为了控制和规范教学过程。它隐性地规训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教师过度追求教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教师在用教材来教学时,过分强调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单一地以灌输的方式将教材中的知识有效地传递输送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识记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知识点。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的自由和权利。在这种圣经式教材观的影响下,教材设计的重点就被放在了教学内容纲要和课后练习方面,而非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活动方式。它否定了教师恰当适宜地运用教材、自主创新教学的可能性,认为教师必须服从教材的安排,从而导致教师沦为教材的附庸。[9]

2.材料式教材观

材料式教材观是对传统圣经式教材观的一种否定和转变。认为圣经式教材观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是一种无视学生作为“人”存在的一种观点。材料式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只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种工具,是为教与学提供基础性的文本辅助材料,是一种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看到了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可以不必绝对服从教材的权威,或屈服于教材的霸权。教材不是控制和规范教学的产品,而仅仅是一种辅助材料,是教师和学生对话和交往互动的媒介。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改造教材,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解和解释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更加民主开放。这种教材观使教育者看到了教材的不确定性,体会到教材不是整齐划一的机械产品。正是这种开放性,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性教学的广阔空间,教材的意义因而也就变成了动态生成的。教师就可以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把规定的教材作为辅助工具,运用多媒体技术自主开发其他教学资源,或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促进教学的互动生成。

教材面对的主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两者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材料。但从以上两种教材观来看,教材观研究呈现教师视角的“一边倒”趋势。无论持何种教材观,教材的解释权还在教师手中,他们有足够的权威去阐释教材,而基于学生视角、学生经验分析教材总体上仍处于式微状态。特别是历年来校园中频繁出现毕业班学生“撕书、扔书、烧书”等极端行为,这不能说不是学生对教材潜在规训行为反抗的一种形式,揭示了学生视角式微带来的隐忧,需要我们深思。[10]

三、学生视角下的教材观

首先,教材是被学生感知与认知的对象,且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个体,不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认知不同。在学校场域下,他们对教材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赋予教材不同含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教材价值、功能、意义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才逐渐形成对教材意义的解释和整体的把握。通过“感知-认识-解释”阶段,才能完成对教材的真正解读。学生认识教材是理性思考与感性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所以,必须弄清楚学生究竟赋予了教材什么意义、教材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即学生视角下教材是什么的问题。

其次,学校教育是学生受教育和学习的最主要形式,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场所。那么,学校的学风校风、课堂氛围、教学活动等都对学生的教材观产生一定影响。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另一个场所,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理念,学生在家庭氛围里接触的人和事也会影响学生的教材观。学生的教材观是在社会建构中形成的,社会舆论、教育改革、关键事件等也会影响他们对教材的评价。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待教材有不同的观点,特别是面对信息化时代,教材中的知识信息量远低于他们在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上所掌握的,这会让他们对教材持怀疑态度。这是学生视角下不同教材观的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

另外,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中介,学与教过程中教材观就会至少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学生视角下就无法回避教材对不同主体的深刻影响。应试教育前提下教材内容和考试大纲一致,考试成绩影响着学生的前途,学生一方面会选择对教材采取顺从的态度,另一方面又会觉得教材内容没有实用价值,产生矛盾心理,从而抵触教材。学生视角下这种矛盾的教材观延伸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就会追问学习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感知觉体验具有抽象性,无法直接知晓学生究竟赋予了教材什么意义。所以,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基本任务,还要兼顾学生心理,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求知欲方面做努力。这是在学生视角下的教材观对不同主体产生的影响问题。

四、转变教材观的路径

1.转变对教材的态度

传统圣经式教材观让教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教师必须首先从态度上转变对教材的看法,改变以往对教材的崇拜心理,摒弃狭隘的知识中心观。教师使用的教科书只是一种特殊的授课资源材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托,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和依靠。信息化已经开始打破教材的唯一性和绝对权威性。教师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使用教材时要时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进度、掌握知识水平的能力等,尊重学生差异性,为学生的成长做好引导工作。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把教材当成辅助材料和教育教学资源之一。要把握用教材的度,创新地看待教材,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基于学生视角,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知识,结合教师自身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利用学生经验与教材的关系

学生在理解教材的意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学生通过感知觉和理性思考的结合,赋予教材不同的意义,与教师想要学生达到的效果不可能同步。对于教师而言,感知觉具有抽象性,无法直接知晓学生究竟赋予了教材什么意义,但他们可以借助学生外在表现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因为学生认识教材是理性思考与感性情感体验相结合,这两者是可以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及语言,再加上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性思考和态度,就可以对学生理解的教材意义进行总结,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课堂一般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知识为中心,是主智主义的,学生变成了被灌输的机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这样的教育过程过于死板单一,毫无个性可言。师生无法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悟生命、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必须弄明白学生经验与教材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学生的经验可能与教材内容形式相差很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兴趣生长点,运用信息化技术把教材的内容转换成不同形式。也可以运用情境式教学、混合学习等,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现有经验结合起来,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重新排列组合教材,使学生学习内容转变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教会学生移情,设立情境,找到学生兴趣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学生经验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就会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开放、生动活泼。教师要增加教材的适应性,可以把所要展示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可感知的事物,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不仅仅只是抽象的、灌输式的、机械的把知识一股脑地扔给学生。

3.减小教材的束缚

与教材有关的一切规范性和控制性的内容和要求不仅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制约着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视角,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经验解释教材,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由选择、自主改编和二次开发教材。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可以把观察学生和研究教材相结合,在掌握学生对教材外显行为和态度的基础上,理解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看法和对教材赋予的意义,并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知识体系,分析阐释教材。根据教材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教材的内容是以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水平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感知学习的无限乐趣。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内化升华教材知识,反思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学方式。

4.灵活地使用教材

信息化影响了教材形式、性质、内容、编排等方方面面,但无论教材如何改革,都会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在里面。教材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但教师如果没有自主性,预想的期待效果就不会太乐观。教材是被人所支配的对象,是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所以,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教材越来越多样和个性化的严峻形势,教师必须灵活有创造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全面仔细解读教材,在了解教材编制、设计、结构、内容等基础上,对所用教科书进行系统分析。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知识的逻辑性,把握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能力对教材意义的理解有所不同,教师要对学情进行准确分析,有效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重新整合。教学过程中删除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致力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他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公开课视频、电子书包等。灵活使用教材,其实就是以教材文本为基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结合现实中学生的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灵活教学,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经验的不断生长。

学生和教师都是教材的受众,教师的教材观,不仅反映了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同时反映了教师处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问题,也更深层次地映射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视角下的教材观,忽视学生感知、理解、解读教材的过程,就会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产生各种不和谐的问题。教师要基于学生视角,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发现教材主体中的“学生中心”,用心分析阐释教材,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2]吴永和,雷云鹤,马晓玲.电子书包中的电子课本应用需求研究——基于电子课本标准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5):73.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

[4]黄剑飞.虚拟教学实验的研究[J].福建电脑,2002(1).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645.

[6]钟启泉.“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J].上海教育科研,2008(1).

[7]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

[8]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69-75.

[9]陈柏华,高凌飚.教材观研究:类型、特点及前瞻[J].全球教育展望,2010(6).

[10]段会冬,袁桂林.符号学视角下学生教材观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z2):15-16.

G634

A

1673-8454(2017)21-0006-04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教材信息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