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者如何正确把握陕北歌曲的风格性
2017-01-28张云露
张云露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陕北的主要特点就是人民非常自由与爽朗,歌曲风格非常多样,这个地方的歌唱者也拥有多种多样的歌唱技巧,歌唱过程中歌唱者也将自身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想要演绎好陕北歌曲最主要的两项工作就是练习好陕北方言与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与文化,因为方言和普通话存在很多差异,语言的发音会对歌曲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文化也是陕北歌曲里面影响重大的内在因素,下文从此出发,详细阐述把握好陕北民歌演绎风格的有效措施。
一、陕西方言在国内的地域分布
很多地方方言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也拥有比较悠久的发展历史,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当地人而言,它是十分亲切的存在,将地方歌曲演绎得有感情﹑有水准,就应当充分了解这个地方的方言特点以及人文特色。陕西方言的历史文化大致包括这些:它的发展最初是源于汉藏语系,后来转变成为了汉语,再后来就演变成为了中原官话,西安方言是它的代表,其中关中方言是古代时期君王想要统一天下所必须使用的国语,这种方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没有消失,最终形成了它的独特个性,现今陕西人说话时大嗓门也是因为这种方言高亢与奔放特点的影响。
每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都离不开情感的泼墨,陕北民歌也不例外。它们游走于峦峦叠嶂的黄土高坡,带着厚重的文化气息与人文风情。每一种曲调的形成都离不开当地人们的恣意传唱。他每一种乡音都蕴含着特别的韵味在里面,对于我们说是文化的载体。所有的艺术文化瑰宝都是被寄予时代的烙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斑驳下最突出的作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经典才是真真切切的,随着历史的车辙前进的步伐,使之越来越厚重。
二、陕西方言的发音所具有的特点
陕西方言和普通话一样拥有四个声调,而且还具有十分明显的对应读法,声调的读法存在比较一致的规律:陕西话中不存在上声,普通话里面应该读上声的它读作去声,因此发音时非常顺畅与痛快,同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陕西方言在发音时会有拖音的延长,另外,如果普通话发音为一声,那么在陕西方言中对应的就是轻声,普通话的二声调对应的是陕西方言中的二声调,但是陕西方言中的阴平则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四声调,陕西话还会给没有声母的﹑以元音或者半元音开头的字加上声母,这导致普通话里面的“an”在陕西话当中的发音是“nan”,同时平舌与翘舌在陕西话里面是没有区别的,声母是平舌或者翘舌﹑韵母为“u”的字具有相同的读音,一般发音为平舌的声母加上“ou”的韵母的拼音组合[1]。
三、陕北方言中的民歌所具有的风格
因为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等原因的影响,南北两个方向的音乐拥有不同的风格,就像不同诗人的诗具有不同的风格一样,它们的风格也具有各自的特点,用一个比喻来说,南方的歌曲就像是含蓄委婉的诗词一样,而北方的歌曲则更多地表现出豪迈与开放的特点,表达感情的时候也非常直接,不喜欢转弯抹角,这在它的曲调与发音当中也有体现,声调的跨度很大,而且在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句都会比较明显地体现出它的发音特点和规律。在曲调和歌曲内容方面,陕北民歌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就节奏来说,它的特点也比较鲜明,通常唱歌的声音非常高亢,比较响亮,听起来唱歌人非常舒展,节奏不固定,十分自由,音域范围十分宽阔,旋律的变化比较大,有时候具有较大的起伏,有时候却又相当平稳,有的歌曲表现情感的时候非常豪放,而有的时候却又很温和,这些歌曲都是陕北人民在不同的心境下的情绪表达与释放,虽然很多陕北民歌都是非常高亢与豪放的,但是它也存在小调风格的歌曲,这种歌曲通常表达的是非常细腻的感情,这种歌曲的声音通常给人一种委婉的感觉。陕北民歌的歌词通常都不长,演唱起来难度不大,因为它的发声﹑曲调以及演唱方法都算不上复杂,演唱这些歌曲时需要把握好地方特色,尽量比较准确地掌握歌词中的语词发音,还要注意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且在自己的演唱过程中将它表达出来,总之首先需要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充分表现歌曲的风格,在演唱时融入相应的情感,然后再做好歌曲演唱的整体规范工作,最后,一首比较地道的陕北民歌就产生了[2]。
四、结束语
民歌声乐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种艺术,虽然文章对正确而科学地把握陕北民歌风格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但真正做好这一工作还是需要歌唱者不断落实,只有努力摸索才能够真正懂得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去演绎好陕北歌曲,对文章所给出的建议措施才能够有比较深的体会,将演唱理论与实际的歌唱过程很好地联系起来,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高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是需要较长时间练习与付出的,唯有耐心积累自身的经验,才能够收获到最丰硕的果实。
[1]韦菁.关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辩证关系探讨[J].北方音乐,2016(04):16.
[2]杨莉丽.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北方音乐,2015(17):65.
[3]刘建峰.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4]覃勤.刘勰“乐心在诗”观的音乐审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