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三点措施
2017-01-28徐宇琴,徐彦
徐 宇 琴,徐 彦
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就是指服务社会与企业,以用人单位需求来调整办学方向;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离校择业的工作素养;继而完善并强化自身各项制度的建设。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学生工作技能、劳动素养、综合运用与创新意识为侧重点,因此,技能教学无疑是职业教育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版块。
当前,经济发展迅猛,企业转型升级节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日新月异,生产技术标准已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各省举办的高等级技能竞赛,项目内容覆盖了当前行业的前沿技术,需要竞赛选手具备若干种技术的综合能力,参赛要求标准很高。而县级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技能水准普遍不高,实训装备相对落伍,这就给高质量地开展技能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制约。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突破其中的瓶颈,从而加强技能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教学与竞赛、实训与就业之间的有效对接。
一、加强竞赛核心技术研究,充实实训技能课程
(一)渗透与摒弃并用,整合技能教学课程
开展职业学校师生技能竞赛,是展示学校办学成果和职校生技能风采,检验技能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深化课程改革、优化专业建设、彰显技能特色的有效措施。高等级的技能竞赛知识覆盖面宽泛,模拟企业生产一个完整流程,将若干项技术要素有机整合,要求选手在工艺分析、操作加工和检验完善等多个环节上,具备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习得,无疑要通过平时的实训课程来保证。
然而,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数十年来未有大的改观,使不少课程处于“安全无效”的境地,实效性不强,内容寡淡,兴趣乏味,知识陈旧,技能落伍,其知识结构、技术要素等内容,与当前行业要求与社会新质态严重脱节,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或许无毒,却也无益。在日常生活中,蔬菜放久了会有黄叶,牛奶过了保质期只能丢弃,霉变的食品药品对人体有毒,同理,职业教育课程也需要时时保鲜,其课程内容要契合社会进步需求与企业生产标准。如省赛项目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侧重五个模块的安装与功能调试,包括了传感、变频和PLC控制等,但我们平时的实训教学还是以传统接触器控制电路为主。又如,当前已经广泛使用曲面触摸屏,而电子技能实训内容,还是去教导学生掌握三极管组成的简单放大电路。这种教学的技能知识与竞赛项目技术要求缺乏关联,造成了竞赛只是辅导教师带领几个学生的小范围研究活动,而与其他师生无关。
课程无疑是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根本性元素,是教学的载体,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媒介。[1]课程的优劣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直接联系,课程所蕴藏的能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职教课程更多的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使其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择业就业。所以,要紧紧联系技能竞赛项目的技术要素,从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核心地位角度重新定位,将竞赛项目所蕴含的综合性知识合理解剖,有机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内容中,以替代落伍的技能教学。在教学中,采用四点四性一注意方法:即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讲究逻辑性、注重启发性、富有节奏性、力呈形象性;注意指导语言表达艺术。从而使高端的竞赛能够扎根于广泛的日常教学中,更加接地气,使更多的教师来参与研究,使更多的学生接触与掌握竞赛所要求的技能。
(二)坚持与创新并重,整合技能教学体系
当前设置的各类竞赛项目,代表了主流行业最前沿的技术要领、组合模式、运行方法和监控手段,可以说,竞赛项目的技术方案,就是从行业先进的技术理念整理而来的。而学生技能的习得与掌握,是通过若干个课程有效搭配渐进生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体系(计划)的修订完善上下功夫。
学校要针对专业学科上的弊端,组织骨干教师,根据竞赛项目若干模块的技术关联性,结合行业与岗位群的要求,“改编”成以课程或项目为核心的教学任务;针对学生学习能力,采撷整理其知识要素,形成教学案一体化的指导材料(校本教材),并在通识性与专业性上加以分类。这样的举措,并非全盘否定原先的课程结构与知识要素,而是在坚持基础性、传统性教学内容的同时,逐步修改部分与当前行业知识不吻合的技术与内容,剔除那些“黄叶”“过期”的教学知识,明确每学期的核心课程定位。从而激活职教课程的活力,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就读与就业之间的差距。
职教课程的活力,来源于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新观念的不断注入。[2]要从课程的有效性入手,搭建以技能素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保留部分传统技艺模块,增加行业革新的知识技能,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求的能力素养。(1)注重技能与理论的结合,大刀阔斧地削减部分纯理论的教学知识,并且在技能与理论的关联性(做与学的关系)上,不拘泥于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方式,而是从知识技能的特点出发。(2)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层次评价。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基本传统模块(技能),对基本的工艺流程能自行分析诊断,可以独立完成较为单一的实践任务;对于有一定的探究能力,综合反应比较突出的学生,要求其学习教学体系中较难的模块,鼓励他们参加相关项目的技能竞赛集训,使其系统完整地接触专业领域比较高精尖的技能技术,未来能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有所发展。
二、加强就业岗位素养研究,丰富实训教学模式
(一)紧跟行业变化节奏,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加工制造业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很多产业对技术素养高的劳动者的需求。企业从纯手工操作,到流水线加工,再逐渐过渡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内涵早已发生了本质性变化,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细化上推行品牌意识。在全面分析学校自身的软件、硬件和区域经济形势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品牌定位,规划设置品牌专业,将核心技术要素作为特色技能,以保证教学课时、优化教学模式。如机电专业,有条件的市区学校可先行向控制技术、数控操作和加工中心等方向转型;条件略嫌稚嫩的城镇学校,可在保持原有技能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寻求与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接轨,强化学生对实习(生产)产品的质量意识、检验技术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既能保证校与校之间有不同层次的培养规格,又能整体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中、低档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品牌理念,并以此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品牌战略,确定多元化的培养方向。要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高能耗低效益的教育模式。
除了在确立专业培养目标上要建立品牌(名牌)经营意识以外,在专业的延伸或创新上也必须要有如此高度。如适应港口仓储物流基地的建设,将侧重于自动化控制的机电专业向融合气动、编程、传感等知识的物流技术转型;又如,随着居民口味的变化,市场上面包、蛋糕等食品销量增大,面包房、糕饼店数量增加,将传统的烹饪专业向西点(糕点)焙制方向培育;再如,电子专业可向通讯或微电子技术学科深入。这些既是一种专业内涵延伸上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有效措施,又是将品牌专业向纵深发展并逐步提炼上升为名牌专业,永褒职校特色,科学规划和经营品牌的策略。依托行业办专业,从岗位要求提炼技能素养,再归纳提炼对应的核心技术要素,并将之充实作为日常教学项目,这是提高技能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措施。
(二)研究学生成长特点,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科学的教学模式,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特点,二要尊重学科认知规律。当前,职校学生入学成绩差异很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对待同一课程时,要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制定同一专业培养方案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成效最大化。专业教师要深入思考自身在教学理念、技能水准和指导方法等方面的成败得失。
在技能教学领域,有两个层面上的创新模式值得借鉴与采纳。(1)针对教学双方主体而提出的“一体化教学”与“分层次教学”。前者要求专业教师具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综合能力,后者要求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主体,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帮助全体学生达成预设目的。(2)针对教学内容整合而提出的“项目教学法”和“行为引导法”。目前的教材结构和教学体系,尤其是侧重于实践的技术类课程,大多由浅入深自成章节,很难看出不同版块之间能组合出何种实际模型,而这两种方法是根据结论倒推其构成的要件、蕴藏的知识、具备的能力,从而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过程。类似于企业生产某个产品,在分析产品结构、工艺特点、加工流程和性能指标等要素的基础上,方可进行有效的生产。当下较为流行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厂”等理念,只是对上述方法要领提出了更为系统、更加深入的要求。因此,教师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更新,必须以知识的实用与学生的学习为两个基本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三、加强质量考核意识,创新评价认定方式
(一)考核方向多样化
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准的标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部门委托劳动部门,对职校生毕业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合格者发放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并且可以顺利毕业。[3]这就是“双证制”的来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这种方式无疑对学校规范发展、拉近技能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促进专业教师了解生产技术标准,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功能。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准入制度做了多次完善,职业资格证并非是就业的必要条件。而且,各地技能鉴定部门在执行技术工种鉴定过程中,认证内容与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并未及时接轨,考核方式显得松散不严谨,造成证书含金量已经大大下降,对职业教育的辅助作用日渐式微。而对于某些技术工种,反而因为鉴定考核内容陈旧落伍,而阻碍了专业发展尤其是技能教学的创新步伐。
因此,学校在保留进行技能鉴定的同时,要合理规划学生的考核类别(方向),以避免在钳工、车工、数控、电工等技术工种上一拥而上。可以选择部分单一技术作为测试项目,如气动、测绘、机械拆装等。要研究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考核办法,如对物流、电子商务、商务英语(日语)、营销等文科管理类专业,结合课程计划和区域内行业特点,整理一个或几个考核模块,作为单门课程的结业考核,也可作为最终的专业鉴定,在学生通过测试后,颁发学校的鉴定证书。学校将教学安排与考核方案报教育局行政科室审批,由教研室提出修改反馈意见,从而形成相对完善成熟的方案,并上升为市级考核办法,向其他学校推广。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目前,很多职校将学生离校前参加技术等级鉴定,作为唯一的专业技能评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技术水准。但由于技能鉴定方式与内容有所滞后,因此,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技能素养与水平。
1.应彻底打破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训课程的界限,以项目教学模块为主要内容,在具体实施中可打乱班级、年级编制进行安排。要打破理论课程教师与实训课教师的界限,以项目主带教师(项目经理)为核心,2~5人为一组安排课务。学校必须开足90%以上的实训项目(模块),以供学生学习。
2.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课程设定某个学分,包括文化课、体育和思想品德课、开设的各个技能教学项目。将平时技能实习的每个项目成绩,学校组织的校内阶段性技能测试,各级业务部门组织的技能抽测,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成绩,以及鉴定部门的技能考核,形成某个比例进行汇总,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在校学习中技能水平的最终依据。其合格标准为:学生参加学习培训学校所开设项目的80%,其中,70%以上项目成绩考核合格,20%以上为良好;良好标准为:学生参加学习培训学校所开设项目的90%,其中80%以上项目成绩考核合格,50%以上为良好;优秀标准为:学生参加学习培训学校所开设项目的100%,其中,90%以上项目成绩考核合格,70%以上为良好。实践证明,只有实施项目化教学、阶段性考核,才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技能水平,给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校应从自身专业设置与实训条件出发,深入分析技能竞赛项目技术方案,解剖技术要素,同时,定期调研周边骨干企业生产特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将两者吸收并整理成技能教学项目(课程);再从理论知识、传统技能等角度加以过渡与融合,修订并完善形成实施性教学计划;规划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阶段性过关式考核评价,既保证技能教学的时效性,又保障技能质量的有效性。
[1]谢利民.论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5):13-18.
[2]王建东.技能大赛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J].中文信息,2013(10):64.
[3]徐健.清理资格证书,抽了“主心骨”还是除了干扰[N].中国教育报,2016-1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