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北大秧歌起源于古代车战考证

2017-01-28

孙子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战车

鲁北大秧歌起源于古代车战考证

吴名岗

山东北部惠民、阳信、商河一带,是春秋、战国时齐国之地,今称鲁北。这里民间有一种舞蹈叫大秧歌。从鲁北大秧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看,它所反映的是古代的车战:伞是战车的标志,“鼓”是盾,“棒”是戈。战阵演练是大秧歌的主要内容,“刹鼓”和“嘶马蜷蹄”表演是车战中的典型动作。大秧歌“祭庙”,就是春秋时的“受脤于社”。大秧歌不仅保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内容,而且反映了当时重视军阵训练的思想。

大秧歌 车战 伞 战阵

山东北部的惠民、阳信、商河一带,是春秋、战国时齐国之地,今称鲁北。这里民间有一种舞蹈叫大秧歌,有的因突出了“鼓”的表演,而称鼓子秧歌,纯正的大秧歌则保留了更多的历史内容。春秋时期,只有战争和祭祀称为“国之大事”,大秧歌之“大”字含有“军事或战争”的意思,因此我们用其本名为大秧歌。《渤海晨刊》2001年6月14日报道: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信县鼓子秧歌入选。“阳信县鼓子秧歌”就是鲁北大秧歌。

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文化艺术都是一定社会阶段现实生活的反映。

从鲁北大秧歌以“伞、鼓、棒”为主的表演形式和以军阵演练为基本的表演内容来看,它所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

一、鲁北大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基本内容

一支大秧歌队一般由64人组成,另有乐队若干人。演员分为“伞”“鼓”“棒”三种主要角色,还有“花”和“丑”两种“外角色”。64人分为8支基本相同的队伍,每队8人:1伞、2鼓、2棒、2花、1丑,这8人一般情况下都是组成1行纵队进行表演。

伞是我们今天的雨伞的样子,过去多由纺车的纺轮改造而成。8队有4队为犨伞,跑伞者手持牛板骨敲击为号令,4队为花伞,手持铜铃为令。伞是每支队伍的领头人,表演者不仅要演技好,而且要“吃场”——知道每一场的跑法。

鼓,过去多用罗面的罗子改造而成,现在多用圆形皮鼓,代盾。持鼓者的舞蹈动作,多是以盾护身。

棒,舞者每人手持两支约60厘米的硬木圆棒,不时相击发出响声。棒代表兵器戈。持棒者在演出中多做射箭以及棍、锏、钢鞭等传统兵器战斗动作。持棒者和持鼓者都是武士打扮。持棒者多勾脸,像戏剧中的花脸,以显其英武。

伞、鼓、棒的表演者的步法是武术中的马步、弓箭步、扑步等。“武鼓子”和“滚棒”等都是很好地吸收了武术的动作功法。“它在表演时,时而像两军对垒、攻守激烈,时而如巷战时的追逐,短兵相接,特别有战斗气氛。如‘双十字街’‘旋海眼’”①门玉彪著:《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14页。大秧歌给人以“雄壮有力、豪放矫健”之美感。

“花”和“丑”的表演则是给紧张的战斗以舒缓,用一些滑稽表演给观众带来一些轻松。

大秧歌的表演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祭庙,进街表演,跑场子。

“跑场子”是大秧歌表演的主体,分为文场、武场、文武场。它“以丰富多变的走场,变化莫测的队形见长”,“它所跑的场子,大多也是以古代战场上所用的阵势图为素材,并创作了像‘打四门’‘迷魂阵’等四十多种形式”。

大秧歌的表演“声势浩大、气势磅礡、宏伟壮观”,是其他文艺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既然大秧歌表演的是“两军对垒、攻守激烈”的战争场面,那么,它所表现的是哪个时代的战争内容呢?

二、伞是战车的典型标志

“伞”是大秧歌的主角。古人称伞为盖,指车盖。《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劳不坐乘,暑不张盖。”②司马迁著:《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68页。王者之车皆有盖以避雨。秦始皇陵出土的1号铜车马上就是一把大铜伞。“一号车为双轮、单辕,驾驷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舆内置有一‘十’字形伞座,一部圆形伞树立其中。……车舆前栏板外侧装有一对银质承弓器,承弓器上置有一完整的铜质弓弩。车舆内还发现一个长方形盒状的箭箙,箙内装有12支青铜箭。另一个镞匣中还装有铜镞54支。车舆右栏板内还发现一个盾箙,箙内装有一具制作精美的盾牌。”③张占民著:《秦陵之谜新探》,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78~80页。

秦陵一号铜车是按二比一的秦代战车做的,它即是春秋时期的广车。广车是五种兵车之一,是直接用于作战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晋人去挑战楚军,让晋国的盟军郑人驾车。出阵时,“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④左丘明著:《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6页。。这说明,广车是直接参战的战车。秦陵一号车正是直接用于战斗的广车。

广车远看上去,最显眼的就是那张大伞。大秧歌以伞代战车就像京剧中用马鞭代替战马一样。

从大秧歌的表演看,它是以战争为表现内容的,那么这个领头的伞只能代表战车。“伞”绝不是人们生活中用以遮风挡雨的雨伞或太阳伞,因为它的表演内容完全是战斗动作和战争场面,与日常生活毫无关系。大秧歌是以表现车战为内容的古代舞蹈。

车战的起源很早,到春秋时期,兵车已经成为国家大小的象征,所以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车战是春秋时期主要的战争形式,平时需要进行训练。直到春秋中期,吴国人还不会车战,晋国人巫臣使于吴,“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⑤左丘明著:《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98页。。这是公元前584年之事。大秧歌作为表现车战的舞蹈,作为演练战阵的一种训练方式,既可减少车马的实际劳累,又能让兵士熟悉各种战阵的组成方式和运动过程,就像今天的飞行员拿着飞机模型训练飞行一样。

三、“持鼓者”是车右,“持棒者”是射手

春秋车战,每车三名甲士,一人驾车,一人射箭,一人持盾,射手在车的左边。秦始皇陵一号铜车内有“长方形盒状的箭箙,箙内装有12支青铜箭”,就是为这名负责射击的甲士准备的。持盾者因其乘车位置在右而称之为“车右”。“车舆右栏板内还发现一个盾箙,箙内装有一具制作精美的盾牌”,这个盾牌就是车右的。

大秧歌中的持鼓者是车右,他手中的鼓子是用以护身的盾牌。持鼓者的基本动作“:抱鼓:将鼓抱在腰前,鼓面向前。托鼓:将鼓高举,反腕,手心向上”①门玉彪著:《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99页。,分别是护腰和护脸的动作。“晃鼓子”更是以盾挡箭的典型动作,“怀中抱月”和“海底捞月”也都是车右以盾护身的艺术化。

持棒者是车战中的射手。车上的战斗主要靠射箭,箭射得好就是最好的军事技术。楚国的神箭手潘党和养由基能射穿七层铠甲,他们对楚共王说:“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②左丘明著:《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750页。大秧歌把弓箭改为棒,舞棒的动作中有射箭的表演,如“弓箭步”的运用,“射雁”“飞棒”等表演程式都是射箭动作的艺术化。

四、大秧歌编队与春秋车战的“一车一伍”相同

车战的基本战斗单位是战车,同车的三人按照军纪规定同生共死。

车右多以勇力之士担当,是车上最有力气的人,战车一旦受阻或陷入泥淖时车右帮助推车。晋楚鄢陵之战时,“步毅御厉公,栾鍼为右”。晋厉公的车陷入泥淖后,栾鍼抬着战车把车拉出,可见栾鍼很有力气。车右战时以盾遮挡敌箭,保护车上三人的安全。

一般情况下,每辆战车后面跟着一伍步兵配合作战。公元前707年的周、郑繻葛之战,郑人“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③左丘明著:《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83页。,和今天的步兵配合坦克作战是一样的。一辆战车上的3名甲士加上5名步兵是8人,也是大秧歌中一把伞所领的人数。

大秧歌中的“1伞、2鼓、2棒”这五人代表的实际是战车上的3人,而多出的1鼓、1棒又顶替步兵,这是为了演出时好看。8人中的2花与1丑既能给紧张激烈的战斗演练带来一些轻松,又能充填相对不那么重要的步兵人数,是战争的艺术化。

大秧歌这种编制上与春秋车战的相同,不是巧合,而是大秧歌源于春秋车战的证据。大秧歌演出人数虽然有多有少,但都是8人一队,演出人数是8的倍数。如192人演出,8伞领进的《八门阵》,就是24辆战车分守8门的演练。

五、战阵演练是大秧歌的主要内容

车战主要靠集体的力量,每辆战车三人相互配合。一场战斗靠所有参加者的相互配合,所以战阵非常重要。阵是把全部参战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能发挥战斗集体的最佳优势。以阵进攻或防守,春秋时期已是常事。除了上面提到的“鱼丽之阵”,在宋、吴鸿口之战中,宋人“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④左丘明著:《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5页。,“鹳”“鹅”都是阵名。

《孙子兵法》中有不少关于阵法的论述,如“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孙子校释·九地篇》)讲的就是阵法。汉简《见吴王》有孙武教吴王阖庐战阵的记载,这说明,如何布阵已是春秋车战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流传至今的鲁北大秧歌就是以演练阵法为基本内容的。大秧歌至少保留了40多种阵法。

大秧歌的场花直接以战阵命名的有《迷魂阵》《龙门阵》《八卦连环阵》《八门阵》《二虎擒军阵》《长蛇阵》等。有的从名字就能看出是属于阵法的,如《四门斗》《虎地门》《紧闭四门》《力杀四门》《十二座连城》《二虎山》等。以街命名的则直接表明了巷战的演练,如《双十字街》《八趟街》《灯笼两条街》等。即使一些以常见事物命名的也是军阵,如《鲤鱼跳龙门》《月眼桥》《单牌坊架》等。

这些以军阵为内容的场花分为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类。文场是表演布阵防守的,如《两扇门》《八趟街》《狮子滚绣球》《紧闭四门》《长蛇阵》等。武场是表演对打的,如《双十字街》《力杀四门》《火连炮》《金龙盘玉柱等》。文武场则是攻守兼备,如《四门斗》《驷马蜷蹄》《迷魂阵》《大香山》《十二座连城之二》等。

这些阵法虽然和古代的战阵未必完全相符,但大体上是一致的,和春秋时期以野战和巷战为主的战斗形式是一致的。野战时,双方排好阵势后相互冲撞厮杀。如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公元前633年的晋楚城濮之战,都是双方相互冲撞、对打。大秧歌中的对打和实战是相同的,同一战车的相互配合以及步兵和车兵的配合也是相同的。

从大秧歌的众多场花来看,是有人专门进行创作的,他们或者直接把军阵引入秧歌表演,或者有所改造,或者效仿古代战阵进行了新的创作。现在保留下来的大秧歌场花来源于春秋战阵,可以通过古代战阵和大秧歌场花的比较得到证实。

六、“刹车”和“嘶马蜷蹄”表演是车战中的典型动作

四马拉的战车如何刹车是车战所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代的御手在听到停止前进的命令时是怎样刹车的呢?我们先看一段关于齐晋鞌之战的记载:

脤于社,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病未若死,祗以解志。”乃左并辔,右援桴而鼓之,马逸不能止,三军从之。齐师大败,逐之,三周华不注之山。①《国语·晋语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

鞌之战,晋军元帅郤献子被齐军射伤,“流血即屦”,呼吸困难,对御手解张说:我不行了。解张说:“我们这是指挥车,有进无退才能取胜,受伤未死,就要继续战斗以争取胜利。”他左手揽住马缰,右手接过元帅的鼓槌拼命击打,马狂奔不止,晋三军紧跟,大败齐军。解张说:“车无退表,鼓无退声,军事集焉”,可见在退兵时车上要悬起退表,战鼓也要止息。一旦听到或看到停止战斗的命令时,奔驰的战车怎样尽快刹住是个看点。

马车刹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要靠御手对马的指挥,又需有经过训练的良马才行。刹车时不但狂奔的马自身要停下,还要止刹战车的惯性,马需要用往后捤的力量以抵消车的前冲,这一动作很是好看。在大秧歌中表演这一动作的是“刹鼓”时“伞”的表演。持伞的演员是驾驶员,刹车是他的基本功,演员“双腿成‘马步蹲’”反复“前趋后倒”,表现战车刹车时的止刹不住,这时那些丑角和持伞的演员共进退,就像是人坐在颠簸的战车上,形象地表现了刹车的艰难,反复几次“前趋后倒”之后,鼓声突然止息,表演随之停止。

《嘶马蜷蹄》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场花,是表现车战中马失前蹄的一个特殊场景。马失前蹄,趴倒于地,战车停止,在这危险已极之时,御手怎样赶起马匹,车右如何帮助战马拉动战车,射手怎样对付后面的追兵,马嘶人喊,自然是一场好戏。公元前645年,秦、晋“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②左丘明著:《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90页。,晋惠公因此被秦军俘虏。当时就是一场“嘶马蜷蹄”的实际场面,这是典型的车战情节。

七、“祭庙”是 “治兵于庙”“受脤于社”仪式的简化

大秧歌在演出前有一个“祭庙”仪式,“庙”是各村都有的土地庙。“祭庙”后在庙前正式演出。这是春秋时期“受脤于社”“治兵于庙”仪式的简化。

宗庙、社稷是国家的象征。宗庙是供奉国君祖先的地方。社是土地庙,至今北京仍有社稷坛,是祭祀土地神的。春秋时期,国君在宗庙中任命将帅,在社向将士赠送祭社的生肉。《左传·闵公二年》说:“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①左丘明著:《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卿在宗庙里接受国君的战时任命,并商讨御敌之策。元帅在社庙接受国君赐予的生肉“脤”,以慰劳士卒,准备征战。这种仪式表明:国君把事关国家存亡和人民生死的大事托付给了将帅。《孙子兵法·计篇》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国君和将帅对未来战争的总体估算和预测。

跑秧歌前的“祭庙”是祭村中的土地庙,即“社”。祭庙多在晚上或下午,全体演员集合整齐,由村中德高望重之长者带队主祭。“全体演员肃穆而行,一路上要烧‘祭香包’。‘祭香包’是把松子炒干后压碎,用白棉纱包成小包,再用香油浸泡,点燃后用来照明。拿‘祭香包’的人走在秧歌队的最前面,边走边丢,后面的人在香包上撒上一些小米,再后面的人在‘祭香包’上放上纸钱点燃。这样,一路走一路撒,从村口到土地庙前,路的两旁灯火不断。”②门玉彪著:《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12页。

从大秧歌的“祭庙”仪式和春秋时期战前的“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的仪式,可以看到大体相同的内容:都是严肃的,是把国家命运或村庄的荣誉相托付。

大秧歌的第一场正式演出是在“祭庙”后的土地庙前,这就像春秋车战时的“治兵于庙”,在社治兵是春秋时的传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秋,齐侯既伐晋而惧,将欲见楚子。楚子使薳启强如齐聘,且请期。齐社,蒐军实,使客观之。”③左丘明著:《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5页。这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在“祭社”时阅兵的明确记载。这证明,大秧歌的“祭庙”及演出是对齐国人祭社阅兵传统的直接继承。

大秧歌从道具、角色、舞姿、场花到整个演出过程,都再现了车战的激越场面,是中国艺术唯一以车战为题材的表演,是春秋车战的活化石。大秧歌既是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演,也是一种组织、训练村民活动的方式。认识大秧歌所表现的军事内容,可以使我们看到当时的战阵思想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了解古人文以载道,文化艺术服务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思想。

Textual Research on Lubei Yangge Originating from the Ancient Chariots

Wu Minggang

The regions of Huimin, Yangxin and Shanghe in north Shandong was the territory of the State of Qi during the period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which nowadays is called Lubei. There is a kind of fold dance called yangge here. Viewing from the styles and contents of the Lubei yangge, it reflects the chariots in the ancient times. The umbrella is the symbol of a chariot. The drum is the shield. The stick is the dagger-axe. Battle array is the main content of yangge. Beating drums and horse roaring are the typical movements of the chariot array. Yangge show offering sacrifices in the temple in the ancient times, which not only keeps the chariot array contents of the period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military array exercise at that time.

Yangge; Chariots; Umbrella; Battle Array

B22

A

2095-9176(2017)06-0110-05

2017-05-30

吴名岗,惠民县石庙镇人大原副主席,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

孟祥才)

猜你喜欢

战车
美军M2A3战车
冷兵器战车
最炫战车秀
德国KF-41山猫装甲步兵战车
空降战车狂想曲
未来战车大猜想
神脑洞,神战车
X战车,硬科幻
ZBD03战车打出“中国精度”首获“空降排”总冠军
我们的战车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