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谋势造势”与毛泽东“创造战场”思想比较探析

2017-01-28

孙子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战法战场孙子

孙子“谋势造势”与毛泽东“创造战场”思想比较探析

赵海军

“谋势造势”,是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善于借鉴孙子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对提高指挥员的谋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子 谋势造势 毛泽东 创造战场

“谋势造势”,是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孙子兵法》首先提出造“势”的概念,此后,这个概念在中国军事文化典籍中频繁出现,其意与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相径庭。当今,在信息化作战背景下,我军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我国几千年留下的丰富的军事文化遗产,推动军事理论的创新,是军事理论创新领域的一项艰巨任务。军事理论创新必须反映最新战争形态的经验,并走在战争的前面,最终实现对战阵的指导。

一、孙子的“谋势造势”思想

现代军事理论学家郭化若认为,“所谓势,就是利用有利的战场情况而进行机动。”《孙子·势》将“势”看成军队作战的一种运动形态,而不是专指军队作战的某一个问题如兵力编成、部署、指挥及兵力数量等。“势”,在中国古代兵法中是一个只能意会而难以明言的军事哲学概念。

如何理解《孙子·势篇》中“势”的含义,是正确理解“造势”对战争指导规律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该从孙子的军事思想体系来理解“势”的基本精神。孙子军事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谋略、重视战争指导艺术,即通过不同形式的调兵遣将、不同的兵力部署,改变“势”的形态。孙子认为,筹谋的有利计策若被采纳,就会造成一种作为外在辅助条件的态势。所谓“态势”,就是凭借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孙子》一书中,多借形象的比喻,对“势”进行讲解:“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为弩,节如发机。”“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我们可以看出,孙子用“激水”“ 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的内涵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力量;二是地位。力量与地位的结合形成“势”,“势”的形成就是靠人的主观努力,能使力量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当然要使之处于最佳的地位。所以,孙子提出,要让“势”在战争中扬长,还必须掌握“节”,即“势为弩,节如发机”。只是,处于弩状态还不能消灭敌人,所以必须发机放箭。可见,“节”就是指正确把握、发挥“势”的作用的时空条件,亦即今天我们所说的“把握战机”。

综上所述,“势”就是在战争中正确运用兵力和战略战术而形成的主动地位。换句话说,就是依靠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努力,争取在战争中的主动权和自由权,即如孙子所言:“势者,因利制权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子·势》)孙子用极其简洁的语言,从军事哲学的角度总结了历史上军事家们组织指挥、兵力部署和运用。《势》不仅需要军事实力,还须依靠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因此,“战势”就指争夺战争中的优势和主动地位。战争是敌我双方以军力作基础,互争优势和主动权的主观能力的竞赛。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了作战中优势和劣势、主动与被动的转化。

所以,“奇”“正”成为孙子在《势》篇中着力阐述的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奇”“正”是两种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孙子所说的“奇”“正”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奇”特殊的、非常规的;“正”,一般的、常规的。所谓“战势不过奇正”,意即指导战争的方法不外乎非常规和常规、特殊和一般,而特殊的战法寓于共同的一般战法中,所以总结和概括一般的、常规的战法可以用来指导特殊的、非常规的战法,这里的关键是靠战争指导者作好转化工作。“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变”即转化,特殊可以转化为一般,一般也可以转化为特殊。可以说,战势是奇正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形态。战争双方都应遵循一般的、常规的战争规律,而要取得胜利又必须运用特殊的非常规的创新战法。“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势》)孙子告诉我们,“奇”是永远出不完的,应根据不同战争的特点努力创新克敌制胜的独特方法,这是孙子军事辩证法的战争认识论的精华。它启示我们任何时候在战争指导上都要着眼于特点和发展,反对僵化、教条的观点,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孙子还提出了“任势”的概念:“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总是力求熟悉和把握战争规律,努力探求对自己军力的合理配置和灵活使用的最佳指挥艺术,充分运用“激水漂石”“ 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有利态势,而不苛求客观条件、如苛求部署或责怪敌人武器装备优良等,因而他就能选到适当的人才。在战场上应根据敌我双方的不同条件,扬长避短,需求适合自己军队的战法,力争主动,克敌制胜。古代军事家们总结的用兵之道,在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毛泽东的“创造战场”思想

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中有这样的观点,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同时还取决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会不断发生消长变化,在一定的武器装备等物质基础上,战争指导水平的高低对战争结果的胜败起决定作用。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从中国的国情和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找出强弱转化、优劣转化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以弱对强、化被动为主动、凭借劣势装备战胜装备优良之敌的作战原则,主要是:在战略上采取内线的持久防御战时,在战役战斗上采取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战争形式的有机结合与变换;主张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打则必胜等等。从井岗山时期的“十六字诀”,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都是毛泽东为使我军趋利避害而制定的灵活机动的战争指导原则。

毛泽东提出的军事原则,既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文化中的寻章摘句,也不是从资产阶级军事家处或从马列经典著作中照搬的现成条文,而完全是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过“造势”这个军事概念,但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却十分重视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与“造势”相关的许多作战指导原则。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粉碎人数多于自己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敌军的“围剿”,毛泽东提出了采取“诱敌深入”这一“战略退却”的作战方针来创造敌人的劣势。他认为,为了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实现歼灭战或在一定条件下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必须选择和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①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206~207页。,比如人民群众的积极援助、有利的作战阵地、我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使敌人疲劳沮丧、使敌人发生过失等,从而把强大的敌人变成“好打的敌人”。

关照战争全局,造成有利的战略态势。毛泽东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全局相对于局部来说是更高层次的东西,代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因而,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首先要在战争的全局上下功夫。毛泽东指挥作战,最善于从全局上造势。

以抗日战争之初八路军三个师实现战略展开为例,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在华北已增兵至30余万人,华北战局日趋危急。八路军日夜兼程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时,沿平绥路西犯之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于9月13日占领大同,一部向绥远进攻,其主力则沿同蒲铁路南下,向雁门关进攻;日军第五师团由平绥路向晋东北进攻,企图配合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对国民党军第二战区主力实施右翼迂回。9月中旬,日华北方面军6个师团以平汉线铁路为主要突击方向南犯,以其2个师团沿津浦铁路南犯。毛泽东于9月17日就八路军的战略部署问题致电八路军总部,指出:敌之战略计划是以大迂回姿势,来夺取太原,威胁平汉线中央军并击破之,进而夺取黄河以北地区。以此态势,日军将威胁河南、山东之背,这有利于其最后夺取山东,完成夺取华北五省之企图,割断恒山山脉必为日军夺取翼察晋三省之战略中枢。因此,过去制定的八路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计划,在上述敌我情境下,已在根本上不合适了。此时,如依原计划执行,将令我军全部处于日军的大迂回中而完全陷入被动局面。为造成便于战略展开的机动地位,毛泽东决定变更原定部署:第一二〇师转至晋西北地区;第一二九师于适当时机进入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地区;第一一五师进入恒山山脉南段,并逐渐南移,散布于太行、太岳两山脉中。毛泽东根据敌情变化的形势,适时变更八路军的战略部署,将原定三个师集中部署于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的计划,改变为分别依托恒山、太行山、吕梁山,对敌占交通线和中心城市取四面包围的策略,这对八路军摆脱日军的迂回包围、扩大回旋余地、挺进敌后创造战场以及各师的相互策应、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和迅速实施战略展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灵活用兵,创造有利的战场态势。战场上的有利态势是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取得的,灵活用兵是创造有力战场态势的主要手段。毛泽东认为:“灵活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1页。。”如何才能做到争取主动地位,最重要的方法是分散、集中和变换。如何才能做到灵活用兵呢?关键是掌握时机、地点和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部队的情况,都难以创造有利的战场态势。毛泽东是善于创造有利战场态势的大师。以“四渡赤水”战役为例:当时,3万余人的红军遭到国民党军168个团,共计40余万人的前堵后截,极为被动。当时,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赤水河两岸,自1935年1月29日至5月9日,其间四渡赤水,实施高度机动,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声东击西,避实就虚,连续造势的作战策略,巧妙诱敌,将强敌变成了“好打的敌人”,使国民党军疲于奔命,到处扑空,被动挨打,而中央红军则打走结合,稳操胜券,从而跳出国民党军队的重围,赢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设法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错觉和不意,是“造势”的重要战法。毛泽东认为:“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②采取多种迷惑敌人的手段和方法,比如隐真示假、声东击西等等,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困境,使其丧失优势和主动。例如,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毛泽东明确提出第四野战军“攻克吉林后应将主攻方向转至北宁平绥两线”的沈阳、锦州、山海关地区,造成“关门打狗”之势的战略,但对部队的教育却是打长春,给敌人造成由北向南打的假象,从而达成了“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多个歼灭”的战略目的。处于劣势却有准备之军,对敌实行出其不意的进攻,也可把优势者打败。所谓“好打的敌人”,就是指处于劣势之敌、被迷惑而产生错觉之敌。

三、 未来作战中“谋势造势”与“创造战场”运用探析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认清和把握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是创造“好打之敌”之“势”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抓好武器装备建设、加快网络智能化发展、提升作战能力,才能有效塑造态势,最终遏制敌方、打赢战争。军队只有时刻做好打仗的准备,才能克服被动的局面,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当前,军队武器装备已经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陆军数字化部队和“天军”的建设也开始启动。信息战争已经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战争形态,计算机及智能化武器也即将在战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战争将朝着精确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破坏性将有所减弱;战场将变得更加透明,战役战斗的可控性显著提高;在作战方法上强调远程打击、隐形打击、软打击、战区全纵深打击和联合打击等。所以,拥有一定数量的智能化兵器,是在信息化战争中“造势”的前提条件。

着眼于谋局造势,营造有利的国际战略形势。有利的国际战略形势既是“好打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创造好打之势”战场态势的基础。首先要站在国际大战略的高度上去运筹,在开战之前或开战之初,战争指导者就必须考虑并预测战争的结束时间和方式。在这个问题上千万别“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否则,必将陷入被动的境地。美国“9·11”事件和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对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也给我们的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过去已制定的并被实践证明的大政方针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仍然要坚持。同时,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还要不断地研究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积极构建全面均衡的国际战略新布局,着力营造有利的“大周边”战略格局,坚决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主动担当大国责任;自信展示大国风范,不断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当前,我们运筹国际战略的主体和对象日益多元,涉及内政外交国防、党政、军群各方面,统筹协调各种手段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要坚决贯彻党中央、习总书记的战略意图和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决策体系和协调机制,既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集中调度,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探索推进中国国际战略的新渠道、新手段、新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掌握强弱转化规律,扬长避短击敌。这要求战役指挥员在发动战役前要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扬己之长击敌之短,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21世纪是多种战争样式混合并存的时代,或者说是由陆海空联合作战向多维立体空间信息作战的过渡时代,战争的信息化增大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就突显出了利用不确定性的作战手段。例如,利用战场欺骗手段、隐蔽手段不断去制造假象,使战场充满各种“迷雾”,造成敌方高技术武器的误判;用普通设备就可以控制或干扰卫星信号、地面站及其相关的网络;用“黑客”不断去窃取、更改、毁坏敌方计算机信息和网络;使用信息化技术武器,不断深入敌后进行特种战、破袭战;开展海上游击战,用经济战“改写”军事战争进程、用“非常规”的手段实施正当的政治流血行为等等。总之,必须实施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奇”制“正”,以“土”制“洋”,来改变战场态势。要实现避短击敌,必须实行积极防御的政策。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一味奉行躲藏的消极避战策略,从未采取过一次主动的攻击行动,因而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的境地。其实,南联盟地面部队的兵力兵器较之北约一线部署的兵力兵器有较大优势,如果南联盟军在第一阶段凭借高度机动集中的优势兵力,主动出击,把战争引向北约驻区。那么,战争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种可能。克劳塞维茨曾指出:“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任何条件下,消极防御,无异于束手待毙。

创造新战法,灵活指导战争。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如果把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比作地球、战法比作杠杆,那么战法创新则是“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选准了支点,就可以“四两拨千斤”。然而,找准这个“支点”并不容易。正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法是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针对特定对手的“产物”。一旦条件、环境、对手发生改变,它可能就立刻“失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战争形态的快速变化,战法的“保质期”变得越来越短,一项战法刚出炉,甚至还处于研究论证阶段,就可能面对被淘汰的局面,如果一味的固持落伍的战法,无异于刻舟求剑,上了战场是要打败仗的。所以,我们要顺应新军事变革潮流,各级指挥员必须紧盯实战,瞄准强敌,以前瞻的视野,超前的思维和敢于解剖自己、否定自己的勇气,抢在对手前面,以变制变。唯有如此,将来遇到战事,才能料敌在先、掌握主动、战胜强敌。

信息化战争为创造新的战法、灵活指导战争,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天地。关键就是要“审时度势”,根据敌势、我势、天势、地势等,以实现我方对敌方的主动权。以渡海登陆作战为例,应根据不同登陆作战对象的具体情况来“造势”,把难打之敌变成“好打的敌人”。

对据守岛屿之敌,力求造成其“孤势”;对猬集一团之敌,力求造成其“散势”。这要通过“声东击西”等佯动欺骗和辅助攻击等措施,使敌方产生误判,将猬集之敌分散开来,把集中于主要登陆方向和地段的敌人调开,迫其分兵把口、处处设防;对工事坚固、准备充分之敌,力求造成其“瘫势”;对内部矛盾较多之敌,力求造成其“乱势”。在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展强大的外交战、心理战;促使其政局乱、社会乱、军心乱、民心乱。总之,法无定法,要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和不同的时空特点,来创造有利于歼敌的战略态势和战役态势。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un Zi’s Thinking of Seeking and Building up Circumstances and Mao Zedong’s Thinking of Creating Battlefields

Zhao Haijun

Seeking and building up circumstances is a military theory with speci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rich easter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uturistic IT-based warfare, drawing experience from Sun Zi and Mao Zedong’s military thinking will have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manders to promote their strategic level.

Seeking and Building up Circumstances; Creating Battlefields

B22

A

2095-9176(2017)06-0032-06

2017-06-25

赵海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在读研究生。

孟祥才)

猜你喜欢

战法战场孙子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雪域高原,行军千里练战法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臧纡青和他的“伏勇散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