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系列(三)
2017-01-28杨军
文 / 杨军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系列(三)
文 / 杨军
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出于保护与传承的考量,也有了重新建设的需要。这要求理清智慧城市与档案管理的关系。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为基础,以多馆共建、云端共享来体现智慧城市理念,并通过加强智慧型档案馆人才体系建设,实现智慧城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档案馆建设
一、智慧城市与档案管理
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智慧城市的出现能有效改善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迅猛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城市创新生态逐步形成,也为智慧城市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对信息技术与知识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的过程。档案部门要抓住这个契机,紧跟时代潮流,以互联化、智能化等信息服务机制作为重要手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统筹、协调区域内用户、档案部门与档案信息等资源,进而构建能够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1]。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部门对区域内有关档案的信息资源进行大范围搜集、全方位监控、汇总分析、传播与共享,进而对信息资源实行编类、集成与处理,使公众能够通过政府部门网站等平台查询与了解,不断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的信息需求。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基于物联网诞生的,而物联网也就是通过让物品本身具有“智慧”,依托广电网络、通信网络以及无线基站等多网络合一,将所有资源充分整合起来,提高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水平,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看,物联网就是“万物皆数据”。在档案管理方面,智慧城市与物联网能够让相关工作者及时了解实物档案的变化,及时对自身管理工作做出调整,为档案的查阅与利用者提供更准确、时效性更出色的内容。
智慧城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应用价值将得到提高。如通过二维码技术、AR技术,使手工艺品类实物档案的文化背景、意蕴迅速展现在人们眼前。2017年春节阿里巴巴公司在支付宝上推出的“扫福”活动已经证明,物联网相关技术确实能够有效应用于文化传播上。若是可以在特色手工艺品的标签上印上二维码域名,就可以将手工艺品链接到档案馆中的相关资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手工艺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二、智慧城市背景下非遗档案馆建设的目标
首先,智慧城市背景下非遗档案馆建设将满足当代档案保存与保管需要。例如,地方政府中主管文化事业的单位“花山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心”,就资助或自组了相当部分的调研小组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而这些人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健全的数据库,以保存调研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图片、视频以及访谈记录等,通过数据库来帮助政府部门认定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重要程度、保存完好程度等,从而保证政府能够准确依据调研结果,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做出正确决策。通过妥善保存完整、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公共部门管理者还可以更有效地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可见,智慧城市背景下构建非遗档案,顺应了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与保管的需要。
其次,智慧城市背景下非遗档案馆建设将满足学术活动需要与认定申报需要。无论是文化研究者还是人类学研究者,在很多时候都需要通过查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调研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及调研结果开展研究工作。为了满足学术活动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联想树链接功能,譬如当学者查询某个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到页面上有各类相关研究的链接;当学者想要了解某个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就可以根据科学的索引进行研究成果追溯。因为该类档案涉及材料较多,当涉及到实物材料时,档案馆只需要提供索引即可。对于许多以口传心授为主要延续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承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当有传承人申报认定时,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档案库中既有的资料来比对申报人的具体情况,以便真正了解其项目属性、特点、申报人是否具备传承人认定资格等等。
再次,智慧城市背景下非遗档案馆建设将满足宣传需要。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馆建设,需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非遗档案馆也不例外。当地的旅游主管部门与项目开发企业为了招徕旅游者,必然需要大量传统非遗素材来开发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商业价值的内容展示、宣传。因此,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需要有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现民族舞蹈、民间手工制品过程等非遗财富,甚至可以通过VR或AR技术来实现虚拟实境,帮助开发商建立起虚拟游览项目,充分感受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与美感。
最后,智慧城市背景下非遗档案馆建设将满足旅游和传播需要。智慧城市背景下,普通公众对档案馆的需求并不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更是只有旅游者及部分学生会接触,绝大部分普通人即便要调阅档案,都仅仅在网络上查询数字化的电子档案,通过电子档案中的信息来了解少数民族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公众在网络上找到电子档案的数据越全面、查找越方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就越好[2]。在对公众开放的档案资源库当中,我们应该方便公众推荐信息、互动沟通,甚至可以利用目前高度发达的智能手机与数据网络,开发一款能够允许用户随时随地访问档案资源、印证自身游学见闻的App,在帮助旅游者获得更好文化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水平。
为了满足上述需求,我们应该在全面收集、调查、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为数据化的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档案数据化标准以及文件格式等,包括在空间上是否应该通过CAD软件来展现具有立体感、空间感的非遗档案,是否应该应用高清4K摄像格式来完成实地视频采集等,确保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能够实现功能全面、资源多用、后续扩展等,确保各方面都能够通过访问档案馆资料库,满足自身大部分的信息需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是基础
要实现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必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为基础。这要求我们在日常档案管理过程中,构建起良好的数字化理念,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档案工作者来说,要不断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方式方法,如应该怎样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字的电子编译码、叙事诗应该记录哪几个不同的版本、舞蹈应该通过专门录制视频还是通过野外摄录节庆舞蹈记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研究课题。智慧城市背景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相关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是前提与基础,各地应根据本土世居民族的具体情况,安排专门力量推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构建、完善其标准。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因为电子档案格式不一致而无法通用、需要重新转换格式甚至需要重新编码的情况,这类问题不仅影响了档案数字化的效率,更容易让数字档案在收录过程中出现混乱。譬如,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文字档案电子编码为GBK,GB2312和Big5三种[3],而对少数民族传统语言文字则采用了通用性更高的utf8编码;然而也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编码上采用了比较特殊的格式,如古壮文、瑶语(勉瑶语)等。所以,相关工作者应该开发出可以切换无碍的通用语言数据库,或是在收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同时,开发出编码转译工具,使数字化后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能够真正投放到智慧城市体系里,展现自身价值。
再次,要研究是否适合数字化以及准确判断数字化的方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虽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但由于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数字化难度也较大。这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详细研判,优先对那些智慧城市背景下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展数字化工作,并对那些已经因年代久远、不适宜通过普通保存方式管理的档案进行抢救性数字化工作。在进行数字化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类型,选择最科学、可利用程度最高的数字化方式。以花山崖壁画为例,我们应该综合高清摄影、摄像以及3D建模技术进行数字化保存[4]。
最后,应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的工作类型。在过去,许多成功数字化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文本形式存在、数字化过程中也采用文本形式记录的。然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当中,有许多实物档案、口述档案,单纯的文本数字化并不能充分保存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应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档案资源库,以更丰富的数字化手段,满足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留存需要。
四、多馆共建,实现非遗资料云端共享
当前,国内无论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还是非遗档案数字化方面,基本上保持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在档案资料库的建设上缺乏沟通,导致收录数据的时候文件的格式不一致、信息标准差距太大,难以共享,所以这些少数民族档案实现了数字化后,其价值也难以充分体现。因此,根据世居民族的异同,各地可以选择不同档案馆共同开展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遗档案馆建设,例如,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就可以共同建设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彼此之间制定一致的文件标准以及信息收录标准,甚至可以构建一个共用的服务器,从而建立起立体、有效分享、资源整合度更高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库,在云端就可以实现非遗资料的共享。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涉及到不同地方的多个部门,更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具体实践来完成建设目标,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判定、数字化方式的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云资源分享的实现等等。因此,在开展相关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对各个建设主体的任务、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进度设计一个大致的方案,从而帮助各方更有序、更合理地开展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工作,使得不同档案馆之间的合作建设条理化。具体来说,各地目前主要负责管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管理的民俗博物馆、档案馆、民委等单位,首先应该明确自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角色,然后由政府主导、鼓励不同管理机构积极分享相关资料,共同协作。
当然,要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分享、合作、协同,进而实现云端数据互联,意味着各个单位在收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其采集与编译过程中的数据、编码不仅需要满足数字化保存的需求,更需要满足网络化传播与分享的需求。换言之,就是要实现数据档案建设的标准化[5]。从目前情况来看,最适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格式,主要应该考虑的是能够尽量保留一切实物的细节。所以,图片格式应该采用目前已经比较普及的、质量最高、由单反摄影机生成的RAW格式;但视频格式就不应该过多考虑普及性,而是应该考虑能够通过摄影采集信息的效率与质量,应该采用mpeg2-ibp 50Mbps格式或RED公司新推出的4K级RAW格式;而在音频上,则应该选择生成更容易、编辑更方便、更能够反映出细节的wav格式。
明确多馆共建的目标后,我们要构建共建机制。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并不仅仅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单位之间的协作,更是指社会各界的团结协作,尤其需要来自资料使用者的配合与供给。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需要引入更多的互联网思维,在由主管单位主导、明确资源类型与上传格式的前提下,在设定一定门槛的基础上,向社会各界开放上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通道,并注重这种共享/协作氛围的培育,形成一种人人共建、人人分享的档案馆建设局面。我们要注重形成上传资料筛选与加工机制,在人力充足的情况下,抽调一批具有系统维护知识、了解电子档案管理、具备相关技术背景的人才,专门负责这一项工作,判定各方用户上传的资料是否合乎档案收录标准,并及时将筛选结果反馈给上传者。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是一项旷日持久、涉及面极广的工作,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需要有稳定的财政基础。而考虑到多馆共建的资金源头较多、来向复杂,各地可以考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专门成立一个基金会,负责管理不同单位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同时也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面向社会各界募集建设资金,以基金会的形式确保财源稳定、专款专用。
五、加强智慧型档案馆建设人才体系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需要多学科人才作为技术、知识保障。智慧城市背景下,即使是普通档案馆,也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互联网应用知识,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档案馆,更需要相关工作者在采集、筛选、处理、保存非遗档案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运用好档案管理、历史文化以及IT信息三方面的技术与知识[6]。需要正视的是,目前我国一些档案管理工作者甚至缺少必要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他们并不具备相关学科背景,即便建立了良好的档案管理系统,他们的使用效率也不会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显然,人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尤为重要。在智慧型城市背景下,即便是普通行业也要重视信息与现实的链接、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毋论对信息质量、服务能力要求更高的档案管理工作。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者,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敏锐感知及顺应时代、自我发展的能力。换言之,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重视学习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甚至应该对当代物联网潮流中的社会生态变化有所了解,以把握好智慧城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的方向与所需要的资源、收集材料的标准以及档案资料的处理方式等等。
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智慧型档案馆的人才体系构建工作。一方面,档案管理单位要加强与高校合作,高校在档案专业学科当中加入互联网环境下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应用、电子档案云端共享与管理等新课程,使得新一代的档案专业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与智慧型档案馆建设相关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参考校企合作模式,让档案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来对现代档案工作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了解自身存在不足,从而在返校学习后有意识地补强自己知识能力的不足,成长为更出色、更适应智慧城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档案管理单位应针对那些已经入职、正奋斗在档案管理一线的员工,提供更完善的在职培训工作。以往,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在职培训工作主要是以档案管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如档案鉴定、归类、整理为主,但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管理单位也应该向员工提供档案管理软件操作、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保存与管理、云端资料库架设与维护等现代化档案管理技能的培训,尤其要通过培训让员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下的价值,了解数字化的非物质遗产档案能够在现代社会起到什么作用,从而帮助他们认可、接受智慧档案馆理念,发自内心地去学习智慧城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所需的知识、技能。
当然,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是一项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工作,在很多领域上仍存在未被发掘的知识、技巧以及注意事项。在智慧型档案馆建设的人才体系当中,研究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连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档案馆的正确发展方向,都需要该类人才进行预判。实用性人才固然重要,但只有充分结合多学科理论与档案管理实践的研究型人才,才能补足人才体系的金字塔塔尖。在某种程度上,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可遇不可求,正因为如此,高校及档案管理单位更应该重视那些对档案管理乃至物联网、互联网理论有充分了解、具备研究能力又喜爱钻研的学生或实践工作者,为他们的研究与创新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
[1]陈勇.物联网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5).
[2]王犹建.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19).
[3]莫礼平,曾水玲,周恺卿.音形结合的方块苗文输入编码方案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4,(8).
[4]钟蕾,周鹏.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J].包装工程,2015,(10).
[5]吕榜珍,胡莹.云南省少数民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0,(2).
[6]叶萍.网络时代青年档案工作者的责任与素质提升途径[J].兰台世界,2016,(14).
G270;TU984.114
A
1005-9652(2017)03-0090-04
本文系2 0 1 6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GXGZJG2016A10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杨军(1980-),男,河南遂平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