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的公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

2017-01-28王鹏举

法制博览 2017年24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公正公平

王鹏举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共享发展理念的公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

王鹏举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在内的一切成果,它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无论是它的形成路径抑是具体内涵都具有鲜明的公正价值意蕴。深刻分析、把握和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可以为我国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共享发展;公平正义;价值意蕴

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公平正义是古往今来所有仁人志士共同的理想追求,是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的不公正所提出的价值目标和优越性所在,因此,公正价值应当全方面的蕴涵于和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包括共享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共享成为推动发展的新理念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深化。因此,从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发展路径及其科学内涵深入挖掘其公正价值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正价值蕴涵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路径当中

追本溯源,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源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的思考与追求,以及几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它们共同构成了共享发展理念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形成路径,而这三方面的理论资源都把价值理想指向了公平正义。

(一)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公正价值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扬弃”,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我国自古就倡导“天下为公”的理念,《礼记·礼运》中有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描绘“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公正社会的美好向往。在《论语·季氏》中记载“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也可以被看作一种朴素的共享理念。《吕氏春秋·贵公》有这样的论述:“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这里用大自然公平地惠及万物的自然规律来论证社会公正的应然性。除了在文化典籍中凝聚着古人对对公正价值思考,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样呈现出古代仁人志士对公正价值的重视。中国古代把社会公正看作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表现出公正的特征[2],《尚书·周官》中周成王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强调为政者要从公出发,一心为民,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进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纵观中国古代王朝更迭,几乎每一个农民起义军都把建立公平的新社会,摧毁不公正的旧社会作为自己初期的政治口号和理想。这些体现公正价值的文化传统在新时期都成为了共享发展理念深厚的历史根基。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的公正正义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篇章,有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烙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正观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思考中形成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异化”角度来分析和批判资本家对工人不公正的剥削。《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开始从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公正问题。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私有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等更深刻的层面思考公正问题。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不是停留于社会表面的批判,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出发对公正的本质和其实现条件进行深入剖析[3]。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桎梏,资本与劳动在实质上对立,平等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难以存在,劳动者无法享有自己创造出的社会财富,公正也成了空谈,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铲除不公正的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斗争来追求和实现真正的公正,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起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问题思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共享发展理念重要理论基础,具有鲜明的公正价值意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的公正正义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发展目的认识的深化。虽然我们党在过去几十年实践探索过程中没有明确地单独提出过共享发展的概念,但共享发展成果实质上一直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新中国成立之前,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却无法享有自己生产的劳动成果。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更是体现着共产党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为共享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伴随经济腾飞的是一系列不公正现象的产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在十五大上,江泽民强调:“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党的十六大则强调发展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谓“全面”就蕴涵着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到每个民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集聚智慧,凝练经验,从“把均等当平等”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到“共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形成共享发展理念背后的每一步都是人民群众对于公正价值的诉求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于公正问题的关注。

二、公正价值蕴涵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当中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是指社会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一切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应当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7]。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多重价值维度,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地挖掘共享发展理念中所蕴涵着的公平正义价值。

(一)共享发展在政治层面上的公正意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人民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对实现民主权利的要求有所提高,对分享政治发展成果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在政治层面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在政治层面上体现为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各项基本权利,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参与国家治理来共享政治发展成果。首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让人民当家作主。再次,要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政治治理现代化具有科学化、民主化、公平化和法治化的多重内涵。因此,共享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成果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趋势具有趋同性,体现出对公平价值的追求[8]。建立和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合理政治需求,避免公民通过非正常和非理性的渠道来表达政治诉求,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共享发展在经济层面上的公正意蕴

共享发展理念所思考的问题在首先集中于经济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腾飞和社会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复杂且严峻的公正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阶层固化、城乡二元对立等种种不公正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我国以往发展道路的重新思考与审视,旨在通过共享发展理念来引导我国经济的走上公平、协调的发展道路,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共享发展理念在经济层面上的内涵具体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在共享发展成果中的作用,积极利用现代产权制度,明确责权与归属,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地开展经济活动和获取劳动报酬提供保障。其次,建立共享式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贯穿到分配的全过程当中,“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9]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物质财富,提升人民整体富裕水平。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平等、公正地享受经济高速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对经济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共享发展在文化层面上的公正意蕴

社会发展成果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一系列成就,党的十七大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新时期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0]。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民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需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但是,目前我国在物质条件与文化发展成果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来说,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受到滞后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制约,缺乏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基础,基本的文化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在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被物欲所蒙蔽,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精神虚无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用优秀的文化产品提升全民族的精神道德水平,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充分发展。其次要坚持面向群众、服务基层的文化成果共享工作,加强落后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支持,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需求,实现先进文化成果的全民共享。

(四)共享发展在社会层面上的公正意蕴

社会民生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贫穷就会激起祸乱。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能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乱的起因。”很多社会问题本质上是民生问题,延误民生问题往往会造成民粹主义泛滥、经济水平的滑坡、社会动乱频发等等负面问题叠加,因此,必须抓住时机改善民生工作,否则便会引起、催生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11]。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前提,因此,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人民充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目前所肩负的重大任务。实现社会领域的共享发展,必须营造以公平为核心的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公平参与、公平竞争的发展权利[12]。在当前国情下建立高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应该着力建设广覆盖、有实效的初级民生体系,推动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注意底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建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系统。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享受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果,不让任何一个社会的建设者被排斥到改革成果之外,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公平色彩。

(五)共享发展在生态层面上的公正意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布局中的一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乎全体人民环境权利和安全健康权益实现等重要问题,也关乎民族长远发展。但在中国的现实境遇下,不少地区单纯的注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结果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是子孙后代承担了生态环境破化的后果。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共享美好生活环境和绿色生态文明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矛盾,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环境权益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必须树立共享生态发展成果的理念,提高对生态问题的重视程度,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共享共建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开放中共享[13]。使人民共享生态发展成果是代际共享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的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人民提供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生产生活家园,使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美丽中国。

三、共享发展理念对推动我国公正价值实现的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推动我国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目前不公正问题的积极回应与正确选择,同样也是引领公正价值实现的理论路径和方法取向,从更宏观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也是我国公平正义价值的重要理论升华。

(一)共享发展理念是公正缺失的应对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倒逼。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经济崛起腾飞,但成绩与问题相伴而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民群众却没有共同享有改革开放的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在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以及社会成员要求共享的诉求与日俱增的现实背景下,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关照了当下社会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是对我国当前公正缺乏的积极应对[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三位一体的公平观,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公平缺失的现象。在权利公平方面,权利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尤其是权利保障制度体系设计与具体运行之间存在明显落差,虽然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平等的权利,但当公民个体权利遭遇侵犯时却难以通过有效途径进行维权并对侵犯主体进行惩处。在机会公平方面,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阶层流动趋于减少,而且在地域、性别、民族、职业、户籍等方面的差异都限制着公民的在机会层面的平等,社会中流行的“富二代”、“官二代”、“红三代”等词汇生动反映了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在规则平等方面同样有所欠缺,如果说机会公平强调的是起点公平,那么规则公平强调的便是竞争中的公平,要求所有人在同一规则下展开竞技。但是,存在着一部分掌握特权的人凭借自身的资源进行暗箱操作,滥用公共权力、突破公平底线,使公平正义成为空谈。公平缺失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贫富两极分化。根据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家庭净资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l%的家庭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资产[15]。而且贫富两极化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这将导致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最终动摇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对我国当前公正缺失的积极应对。

(二)共享发展理念是公平正义的要求

公平正义不仅是价值层面上的承诺,更是指导实践的方向,是社会永恒的价值与追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公平正义的相对缺失,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新时期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共享理念的提出对于公平价值实现具有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它引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基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不公正问题和以往民生工作中的不足,共享发展理念针对关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涵盖基本公共服务、扶贫、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人口均衡等领域的民生福利政策,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公平正义问题的关注[16]。相应的制度安排保障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过程中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使全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指明了实现公正价值的路径方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共享发展理念是公平价值的升华

从历史发展来看,公平正义理论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并不断地自我丰富和更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共享发展理念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思考和分析后所提出的全新理论成果,是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一次升华,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共享发展理念将“共建”与“共享”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人民主体性,发挥人民创造性,真正激发经济活力,为全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保证了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理念也是新时期我国适应国际发展要求的崭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新时期为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理念。目前,城乡分化、地区发展不均衡、收入两极化、性别歧视、民族差异等等问题的解决依然任重道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任艰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还需要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的五大发展理念走向实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聚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重要助力。

[1]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方铭.公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J].文史漫笔,2015(7).

[3]程广丽,卢国琪.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内涵及现实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王钰鑫,周利生.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8):21-26.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苏流芳.全面准确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

[8]刘俊祥.论国家治理的公平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邓秀林,周德新.论走向现实的文化发展成果共享[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1]吴忠民.改善民生对转型期社会安全至关重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12]贾中海,何春龙.社会公平正义的三维视阀[J].北方论丛,2013(2).

[13]代贤萍.论共享的理论意蕴与时代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16(7).

[14]韩喜平,刘永梅.中国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创新[J].理论学刊,2016(5).

[15]谢宇,张晓波,李建新.中国民生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6]安丽梅.从共享发展理念看中国公平正义问题[J].创新,2016(3).

D

A

2095-4379-(2017)24-0268-04

王鹏举(1995-),男,朝鲜族,内蒙古包头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公正公平
公平对抗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怎样才公平
迟到的公正
笨柴兄弟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公正赔偿
公平比较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