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两省三镇的实证调查

2017-01-28

法制博览 2017年24期
关键词:村民农村文化

赵 洋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两省三镇的实证调查

赵 洋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当今中国农村社会正经历其带来的各种影响。本文选取了三个典型建制镇农村社会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实证对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发现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民主政治建设不理想、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组织发展萎缩等基本现状。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为新时期下的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如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精神文化、培育社会组织等路径参考,以便改善农村社会治理效果,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城镇化;农村治理;社会组织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三个地区分别是山东省大汶口镇、山东省高桥镇、贵州省五德。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数据分析采用SPSS系统分析法。其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为129:101,覆盖了农民、党政机关工作者、村委会成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共访谈人员36人,其中包括了乡镇干部、农民、村委会人员、社会组织负责人,其比例分别是20%、41%、30.9%、8.1%,调查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另外,调研过程主要分为调研实践阶段和跟踪反馈阶段,以确保其研究成果系统化。

二、调研成果分析

(一)经济发展方面

自改革开放到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济发展日新月异。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全面发展,民营经济日益壮大,商业流通进一步活跃,乡村旅游全面展开,社会事业有所发展。调查研究显示,三镇在过去几年内经济发展迅速,政府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年收入也逐年增长,引进的投资项目也越来越多,农民的生活物质条件也在逐渐改变。但是也存在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实问题,其中三镇生态产业的平均比重只占了不到15%,这说明经济发展还过分依赖于传统农业和高污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现阶段中国的基层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村民会议热度不够,只有将近50%的人数参加过村民会议,召开次数也不固定;二是是村两委关系以及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不明确,村两委经常出现职能不清、意见不合的情况。村委会实行任务与绩效评优相挂钩的考核制度,乡镇政府对村委会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的指导关系,村委会自我管理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1]。三是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底子薄。数据显示,三地在2015年换届选举产生基层两委班子成员共423人,初中及以下文化有245人,占到总数的53.5%以上,治理人才和精英流失严重,村两委出现了“人才断层、后继无人、治理受阻”的处境,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改善农村文化基础条件,文化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实际情况中还有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活动及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调查发现,农村文化活动都是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且次数不多,村民自身组织的活动少,最常见的仅限于传统文化活动,如五德镇每年立春时都会组织“讲春大比拼”;二是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村级公路较差较窄,机动车错车行驶较为困难,无固定停车场。文化娱乐场所和健身场所并不完备,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各村的绿化面积也较少,影响了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社会组织发展方面

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其作用在新时代下显得愈发重要。中国村民自治的成长,从上需要体制性的行政放权,从下需要社会组织的发展[2]。调查数据显示,三地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村社会基层管理组织,82.5%的村委会配备了诸如红白理事会、人民纠纷调解委员会、妇女组织等协调组织。而相对来说,专业性较强的如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知识技能培训等服务组织相对较少。另外,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和村民在社会组织发展情况上的应答率有很大差异,村民应答率低于村委会干部应答率6%以上,村委会干部应答率低于乡镇干部的10%以上,这表明,越是身处基层越是不清楚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很多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只是表面上存在,而没有实际开展活动,处于一个玻璃状态。社会组织负责人则表示,社会组织不活跃的原因,一是缺乏资金的支持,大部分活动的开展需要组织自身筹集经费,政府部门很少给予资金支持;二是社会条件的不成熟,当前的社会条件与社会组织发展的条件不相匹配,如农村社会成员整体素质不高,思想滞后等。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参考

(一)以城镇化为契机,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

经济发展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抓住城镇化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吸引农村劳动力返乡,推进农民就地居民化的进程。乡镇政府则要规划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以精准发展为原则,构筑经济发展平台,大力发展特色实体经济,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从而增加政府和农民收入,为更好的农村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以民主自治为方向,构建农村治理长效管理体制

基层民主应是社会治理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应不断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一要理顺村两委和乡镇的关系,保证村两委工作的正常运行;二要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应按照有关的法律章程规定,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三要增强民主监督,真正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落实好公开制度,使其民主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以理顺民意为要求,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

农民既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客体。应建立一套连接农民和管理组织的群众诉求反映渠道。随时随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利益群体的所想所思,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凡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召开有效的听证会。另外,乡镇和村级干部要把扎根基层作为常态,了解分析社情民意,走群众路线。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同时,在工作中应讲究方式方法,兼顾好不同村民的利益。

(四)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良好精神文化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文化阵地的建设,不断培育农村社会精神。其一,要做好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其二,就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全民健身,科普教育等文化活动,努力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和精神,逐步培育出能激发全社区成员的向心力和创造力的社区文化;其三,要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同村民的呼声统一起来,传承共同理想,不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以共同参与为基础,构建安定有序的综合治理体系

新时期的农村社会治理应强调多元化治理。全社会应努力为社会组织的发育提供土壤和阳光,构建以基层党支部为领导、人民群众为中心、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为依靠、企业经济组织为经济支撑的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以共同参与为基础,发挥各主体的积极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有序高效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

[1]甘灿业.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06):50-53.

[2]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J].开放导报,2004(06):32-37+1.

D669.3;D

A

2095-4379-(2017)24-0051-02

赵洋(1996-),男,仡佬族,贵州石阡人,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2016年度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学术课题(16BSH083)。

猜你喜欢

村民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