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并非最佳策略
2017-01-28张洁意
文_张洁意
自学并非最佳策略
文_张洁意
老师不仅能领我入门,更重要的是,
他们能够在我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予反馈和指导。
自学往往很低效
先来说个自己最近和学习相关的故事。今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重要目标——训练播讲的能力。原因在于,我发现音频的市场价值远高于文字的市场价值,如果我既能写又能播讲,那么我的劳动价值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一开始,我选择凭感觉来自我训练,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几乎没有太大长进,原因很简单:我根本连“好”的标准是什么都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要训练些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要改进,即使我每天花大量时间去练习,重复的也不过是“错误的事情”,这都是些无效的努力。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立马决定去报传媒大学播音老师的一个课程,放弃自学这条路。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经常听到的一个误解:在美国生活的华人英文都说得很好。我曾经也如此认为,但去美国念书之后,才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很多中国留学生说英文时,发音依旧不准确,带着很重的口音,而且会犯很多语法错误。这是因为,对于那些没有太高语言天赋的成年人来说,发音和语法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而需要依赖大量有意识的纠错,即所谓的“刻意练习”,与是否处于英文环境无关。如果你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不刻意纠正,那么即便在一个英文环境,也只能原地踏步。
如此看来,自学之所以低效,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你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第二,你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技能学习四个阶段
为了让学习更高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理论叫“意识能力学习模式”,它完整地描述了初学者从零开始到熟练掌握一门技能所需经历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拿学习播音来举个例子,在开始学习之前,我对它根本一无所知,既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也不知道如何去练习。
第二阶段是学习阶段。其核心目标就是了解“正确”,或者说“好”的标准是什么,有了标准我们才明白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第三阶段是刻意训练。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到,在这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刻意训练”。毫无疑问,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犯错,要实现高效的努力,我们就必须敏锐地觉察到这些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不断降低犯错的次数来让自己进步。
第四阶段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当某个技能成为了一种“本能”,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熟练完成的时候,我们便达到了最后的阶段。这时,我们不再需要去想“技巧”的问题,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老师的两大作用
老师最关键的作用在于,首先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为我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其次在练习过程中,他们能及时指出错误,并帮助我们纠正。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只有在最初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才需要老师。其实不然,就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老师的作用还是十分关键,因为从开始学到真正熟练掌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由于缺乏经验,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时能意识到,也可能因为还不太熟练而无法有效地纠错。举例来说,有人学会了打网球,可以开始对打之后,就不再请教练了,而是找同伴来打。这会有什么问题呢?你的进步会很慢,因为很多技巧你可能还没掌握好,而同伴则很难指出你需要进步的地方。
为了追求高效的学习,避免无效的努力,每当开始一个新领域的学习时,我都会跟随一个老师。老师不仅能领我入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我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予反馈和指导。
有个好老师很关键
不过,老师也存在优劣之分,因为专业的人不一定会教,而会教的人不一定有热情和耐心。在我看来,拥有一个优秀老师也是高效努力的关键,而“优秀”的标准有三个:专业,懂得如何教,发自内心的热爱。
“专业”自然不用说,不过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会教”?教是另一门学问,而这门学问的基础是心理学,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当中会有教育心理学这个分支,它甚至是所有师范生必修的学科。
“会教”首先意味着教授者对大脑的认知和学习过程有充分的了解,能够依照大脑的学习规律设计学习模块和教学过程。其次,他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来确定所教内容的难度,以确保学习者能够始终处于“学习区”,也就是说,学习内容需要有一定挑战性,但不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最后,教授者还需要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反馈,帮助学员纠正错误,培养“刻意训练”的意识。
老师是否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所教的内容也很重要。热情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会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兴趣在学习之初尤为关键,它是支撑我们坚持学下去的最强动力。除此之外,真正的热爱会让一个人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和思索,这些思考会让他拥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而这样的老师也将给学习者带来更广的视角和更深的理解。
毫无疑问,优秀的老师十分难得,但我们起码要有这样的意识,在可选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跟随一位符合上述标准的老师,以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和低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