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蚂拐文化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研讨

2017-01-28宁昌洪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铜鼓壮族广西

宁昌洪

(广西天峨县文物管理所,广西 河池 547000)

蚂拐文化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研讨

宁昌洪

(广西天峨县文物管理所,广西 河池 547000)

美丽富饶的广西自古以来就是壮族最大的聚居区,这里具有独特的壮族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壮丽的山水、名扬中外的古迹、美不胜收的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蜂涌而至。无论是历史文物——铜鼓,还是重要的节庆活动——蚂拐(广西桂柳方言把“青蛙”称作“蚂拐”)节和蚂拐节上所跳的蚂拐系列舞,都反映了一种原始崇拜现象、一种图腾文化。那么蚂拐文化究竟在壮族文化中的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蚂拐文化又有何特别之处?文章旨在研究分析蚂拐文化的地位与蚂拐文化是如何体现的。

蚂拐文化;铜鼓;蚂拐节;蚂拐舞

Abstract:The beautiful and rich Guangxi has been the largest area of Zhuang nationality since ancient times, with its unique Zhuang culture and its rich ethnic customs. Beautiful landscape and famous Chinese and foreign interest,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of beautiful, rich and colorful festival activities to attract more and more a swarm of tourists. Both historical relics, Tonggu and important festival-the day turn (Guangxi GuiLiu dialect called "frog" turn "day") and turn day festival the day turn series dance, all reflects a primitive worship phenomenon, a kind of totem culture. So what is the place of the culture in the Zhuang culture, and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the culture?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how the status and the culture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re reflected.

Key words:the culture; bronze drum; turn day section; turn day dance

广西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壮族的最大聚居区,壮族总人口1 700多万,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千年来,勤劳勇敢的壮民族先民在广西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璀璨、光辉的壮民族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壮族的文化以其深邃的历史底蕴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在神秘古老的壮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蚂拐文化。提起蚂拐文化,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铜鼓、蚂拐节和蚂拐舞。

1 蚂拐文化起源于自然崇拜

壮族先民崇拜蚂拐,是其生活环境、主要是经济生活决定的。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热多雨,水源充足,土地湿润,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此很早的时候,壮族就成为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民族。发展农业,首要的愿望就是祈盼上天风调雨顺,地上五谷丰登。然而,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远古时代,雨水的多少并不随人所愿,时而风调雨顺,丰收天成;时而大于连连,江河暴涨淹没田园,泛滥成灾,出产欠收;时而久旱不雨,溪河断流,水田干裂,颗粒无收。在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的远古时代,先民们对雨水时多时少这种自然现象及其原因无法正确认识,更无法抗拒并产生畏惧感,于是往往把消除水旱灾害、风调雨顺的愿望寄托在冥冥中的超自然神灵力量上。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现蚂拐的呜叫声与风雨有着很大关系,蚂拐与雨水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他们认为蚂拐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神灵物,能给人类传递风雨信息,有预报风雨的特性。于是壮族先民便对它产生了恐惧和崇拜,“恐惧创造神”。青蛙成了壮族先民的氏族图腾崇拜的偶像,这是一种“在想象里并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表现。

2 铜鼓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及蚂拐文化在铜鼓中的体现

广西红水河流域壮乡开春举行敲铜鼓迎“蚂拐”的神圣祭典中,你可以听到千年亘古不变的铜鼓声,铜鼓早已是壮族文化中最具典型的代表物,它绝对是壮丽锦绣的壮族文化中独放异彩的文化遗产[1]。

铜鼓是广西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它在广西的分布十分广泛。若以县市为单位计算,曾经出土或使用过铜鼓的县市占总数的88%以上。传世铜鼓最多的是河池和百色两市,以红水河流域最集中。对于铜鼓研究者来说,广西无异于是一块“圣地”。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铜鼓是岭南的古代文物,其型式典雅庄重,鼓体铸有太阳、云雷、翔鹭、羽人船、园涡、十二生肖图等纹饰,十分生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兀立于鼓面周边的蚂拐立体浮雕,数量从一只、四只到六只不等,造型别致,栩栩如生。有考古学家分析认为,饰有蚂拐的铜鼓是古代壮族的西瓯、骆越部族所创造,它蕴含着神秘可畏的图腾崇拜观念,壮族简史中也提到:铜鼓上的“蛙、蟾蜍的饰纹,可能是壮族先民们图腾崇拜或祭祀的反映”。

铜鼓在壮族社会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究其原因,便是由于铜鼓具有权力象征意义的缘故,而这种权力正是由蚂拐图腾演变而来的”。当蚂拐于铜鼓结合之后,铜鼓便成为避灾、求雨、祈福的“灵物”,受到人们的敬畏。铜鼓使用者有意利用图腾的魔力凝聚民族的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名正言顺地僭号称王。

3 蚂拐文化中最具代表的节庆活动

以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六畜兴旺为核心的壮族蚂拐节,是蚂拐文化中最具代表的节庆活动,主要流行于壮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广西红水河流域河池市境内。从流传至今的崖壁画和传世铜鼓可以推断,壮族蚂拐节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一直伴随着壮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传承。每年新年春节到来之时,这里的壮乡村寨都举行隆重热烈的蚂拐祭祀活动[2]。

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起至二月初二结束。基本过程为找蚂拐、抬蚂拐游村祈吉祥、蚂拐歌会、葬蚂拐、蛋卜、吃蚂拐饭等程序组成。在红水河流域壮家村寨,都十分盛行蚂拐节活动,历史上建成将近200至300座的蚂拐庙(亭)。据民国八年(1919年)黎德宣编纂的《河池县志》中有简单的记述:“是月(正月),各哨村民皆埋蚂拐,众铙鼓送之,坟上遍插色旗,至除夕发现蟆拐的骨色以卜来岁祥。”(民国八年《河池县志》卷二“舆地志风俗”316页)埋蚂拐节的活动从大年正月初一持续到二月初二(或者鼠日)活动共有16个程序:有取仙水、找蚂拐、立篙、悬幡、孝蚂拐、唱蚂拐歌、集体巡游田垌和村寨、跳蚂拐舞、咒骂皇后、大头仙驱瘟、游戏娱乐、埋蚂拐和拦客赴宴。整个埋蚂拐节活动中,“跳蚂拐舞”最为热闹,也是民众百姓最集中的时候[3]。

4 蚂拐舞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文艺形式

蚂拐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壮族一种土生土长的舞蹈形式,千百年来,不断地传递着壮族民俗的原始文化,积淀着丰厚的壮族原始文化信息。蚂拐舞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和艺术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村邻和谐共处,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等多种社会功能。蚂拐舞以蚂拐拟人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为舞蹈语言,表达人们在水稻种植生产中,祭祀蚂拐,祈求吉祥、平安和丰收的景象,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生动再现。

蚂拐舞就是较多地模仿蚂拐的跳跃、舞动动作的一种民俗舞蹈。基本动作大都采用蛙行状和蛙步跳状。运行路线一般为“之”字形前进。蚂拐舞的内容涉及跳蚂拐舞、皮鼓舞、蚂拐出世舞、拜铜鼓舞、毛人舞、耙田和犁田舞、播秧插秧舞和耘秧舞、打鱼捞虾舞、驱邪灭瘟舞等等,生动再现一年四季劳动场景。在每年的正月末二月初的农事开始之前,当地的壮族青年男女便自发地组织跳起欢快的蚂拐舞,以求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现在流传于红水河畔壮族村寨的《蚂拐舞》,是壮族图腾文化的遗风,经过人民长期的加工改造之后,已经不再是一般模仿膏蛙形态的拟兽舞,而是泛指在“埋蚂拐”仪式(即埋藏蛙神的祭典仪式)之后,由群众表演的一整套反映农业生产劳动和生活情趣的大型组舞。它一般是在一块大田上表演的,围观者成千上万。表演者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穿着各式生活服饰,在铜鼓、皮鼓和唢呐的伴奏下,严格地按照传统程序进行表演。在传统节目表演结束之后,群众还自发地开展民间趣味竞技比赛和表演活动,活动涉及挑米、包粽子、磨豆腐、双背人、抛绣球等比赛内容,另外还有纺纱织布,对唱山歌等表演活动。整个活动形式自由活泼,舞姿健美奇特,风格古朴,生活气息浓郁,带有一定原始图腾舞蹈色彩[4]。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出台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包括静态层面的,还包括动态层面的保护,使壮族蚂拐舞获得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天峨县纳洞村村民每年都在农历正月期间自发举办蚂拐民俗文化节,每年的活动都引来各地媒体和专家关注,成为当地一大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广西壮族蚂拐节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蚂拐舞已经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专家建议,把文化资源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使壮族蚂拐舞适应今天变化了的时代,具有时代气息,并在新的时代里获得新生。

[1]周作明.永远的朝阳:民族旅游研究[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3]广西统计年鉴2001[M].南宁:广西南宁统计出版社,2002.

[4]苏裕芬.八桂边寨的少数风情习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of the Culture in the Zhuang Nationality

NING Changhong
(The Tian'e County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Office, Hechi Guangxi 547000, China)

G122

A

宁昌洪(1972-),男,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研究。E- mail:1315984609@qq.com.

猜你喜欢

铜鼓壮族广西
广西贵港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