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博物馆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17-01-28吴瀚汀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吴瀚汀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州 510000)

浅析博物馆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吴瀚汀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州 510000)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怎样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和有效保护是一项值得深究的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有很多形式,其中就有开展乡土教育,举办各种民族文化培训班,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培训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教育和着力培养继承人,以及建立社会教育体系等。通过这些途径的实施,能够将博物馆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真正落到实处。

博物馆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Abstract:Today,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radually become the social focus problem, how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is a question.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tradition has many forms, including carrying out the local education, organize various national culture trainings, establish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rts training, carrying out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fessionals education 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successors, and establish social education system, etc. Through these pathways, we can do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ll.

Key words:museum educ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教育

在世界多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日积月累得到了发展,逐渐成为我们丰富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多种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其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能够影响下一代年轻人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方面。非物质文化教育和传承,不但能够让学生对我国五千年优秀民族文化有更加鲜明的了解,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学会更爱自己的祖国[1]。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包含历史文化知识和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极富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精品,值得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第二,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途径之一,如果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列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作用将是巨大的。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很多专业人才。博物馆怎样才能找到一条传承“非遗”的正确道路,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值得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博物馆的“非遗”传承模式主要有:工作室传承、师徒传承、馆校共建基地传承等。本文接下来对这些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

2.1 工作室传承

在很多博物馆中,有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的踪影,这些手工技艺是非常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例如,某民俗博物馆通过工作室来展现他们的设计创作和成果,为非遗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设立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犹如一个“作坊”。因此,这些传承人就能够安心做好设计创作和传承培训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大量的观众参与感受,充分体验这种传承过程。

2.2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方式在很久以前的农业社会比较普遍,其发展历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了。在传统手工技艺中,这是比较重要的传承方式。师傅挑选徒弟,当师徒关系确定后,就由师傅传授徒弟手艺。在博物馆内,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不干扰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学习。在非遗传承人才的选择方面,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该群体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去博物馆跟非遗手工艺人拜师学艺。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中,有多个非遗项目,如剪纸、泥塑等,通过面向众多大中小学招生,招收了大量的学徒。

2.3 馆校共建基地传承

所谓馆校共建基地传承,就是博物馆跟大学和中小学双边合作,这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模式之一。当前,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和中小学跟博物馆签订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共建协议。在这些协议的制约下,学校和博物馆双方都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就跟多所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的活动形式,就包括了校园展览、志愿讲解等等。这种传承模式的开展,不但能够提升当代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3 “非遗”传承的意见与建议

3.1 导入市场

笔者认为,非遗传承工作不仅仅需要政府主导,还需要导入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非遗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市场导向作用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大量的文化产业公司,如果能够借助文化产业公司对非遗成果进行市场调研,并进行批量生产和包装,博物馆在协助文化公司考察、宣传、推广当地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充分汲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优质包装、整合本博物馆的资源。博物馆可以要求非遗传承人提供原真性产品,将非遗项目规模化地展开。博物馆将非遗成果导入市场的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其在实践中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3.2 培养社会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不能过于局限,可以面向全社会来招传承人。同样,非遗传承工作也应当不断学习和进步。可借助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非遗传承进一步开展下去尤其是很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和传统戏曲、舞蹈等项目。博物馆在调查研究之后,可以分别依据各个项目的传承特征,有差别地去培养社会传承人。博物馆应为非遗的社会传承积极作为,如报请拨付非遗传承资金、产业运作、扶持非遗教学课程开设、培育非遗传承人才等举措,全方位地促进社会传承。

3.3 宣传与普及“非遗”知识

宣传与普及非遗知识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前提条件。博物馆加强相关知识宣传与普及,可以增强社会影响力。在非遗宣传与普及工作中,应充分在各个学校、企业、文化馆中做好推广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可将重点放在非遗的内在精华思想、艺术表现手法学习方面,努力打造一套精品课程体系;对于中小学而言,可使用展览形式,将娱乐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加强社科普及、旅游宣传、“文化遗产日”等活动的举办。

4 结束语

在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实践中,应当寻求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理念,坚持科学求实的保护原则的道路,争取获得更多成果。为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寻找更有效率的传承非遗项目的新道路。

[1]本书编写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56-58.

[2]郑孝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34-35.

The Museum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WU Hanting
(The Memorial Museum of Generalissimo Sun Yat-sen's Mansion,Guangzhou 510000,China)

G262

A

吴瀚汀(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教育。E- mail:wuhanting1987@163.com.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非遗传承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