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审美意蕴

2017-01-2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朱 辉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2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审美意蕴

朱 辉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2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活化石”,作为大众智慧、民间习俗、生存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凝练形态,其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故事” 和艺术元素,成为人们探寻文化基因、品读生活之美的重要形式与内容。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3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文脉精华,旨在为确保非遗保护的深入推进奠定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意蕴;当代价值

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living fossil" that carrying the human civilization history, As 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folk customs, life emotion and national spirit concise form,the rich people's livelihood "story" and the artistic elements, become people exploring the cultural gene, read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beauty of life. This article from the sour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beauty of the 3 aspect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essence, lays a foundation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promote in-depth.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esthetic implic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崭新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进入公众视野,并日益受到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的关注,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民所认知。截至2016年,中国共31项入选《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不是一个成熟的、本土化的概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这个概念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经过了从无形文化财→非物质遗产→民间创作→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专有名词,尽管一直存在着争议,但经过10多年的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简称“非遗”)已经得以广泛流传。在《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依据上述界定,每个国家从各自的语言、国情和文化出发,分别给出了更为直观确切的定义。2005年8月,为了履行我国加入《公约》之义务,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明确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物、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2]。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历经了几个重要节点:①2001年,中国昆曲在世界首批非遗代表作名录中位居第一;②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③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④从2005年起,持续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查,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⑤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标志着非遗保护步入法治保障的轨道;⑦2014年,中国民俗学会成功竞选为联合国非遗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脉的精华。为了确保非遗保护的深入推进,在实践基础上,我国定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战略,并将其具体划分为10个类别,分别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民俗、曲艺和传统戏剧[3]。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方式有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而其中对非遗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进行活态的整体性保护是最好的方式,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实现非遗整体性保护的有益探索。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用人类的生存行为和情感构筑的文化史。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几乎涵盖了人们对于宇宙知识实践探求的方方面面,充满着野性的生命风采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中,地域性、民族性、活态性、流变性这4个特点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显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

2.1 地域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般来说,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生活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历史发展等原因,逐渐形成了不一样的宗教、礼仪、习俗、生产、歌舞、语言等方式,进而形成了该民族相对鲜明的文化特征。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是我国非遗资源宝库中最著名的3大叙事史诗,它们都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北的游牧民族地区。

2.2 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为某一民族所独有,打上了该民族的生活文化烙印,体现了特定民族的独特的生存智慧、审美意识、思维方式、情感取向、价值判断等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种民族性的生动表达和传承产物。如京剧、蒙古长调、侗族大歌等表演艺术,是典型的中国式民族文化传统。

2.3 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依附于一定区域的生活形态而存在,被这个区域的民众群体认同,以表演、技艺、习俗等为表现手段,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延续,在现代生活中依然使用,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如有着3 000年历史的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又如在历史上曾经中断且已终止的“泰山封禅”,正因失去了活态性而不能纳入非遗的范畴。

2.4 流变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区域的历史、人文、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呈现继承与发展并存的状况,进而在本质上保留基本一致性的基础上,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流变,从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中,以不同的面目呈现。从历代陶瓷烧制技艺及风格的多彩演变,便可见一斑。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4种境界:欲求境界、未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吴冠中说,“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4]。“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5]。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它不仅维系着相关群体和个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在精神匮乏的当代展现出日益绚烂的岁月风采。

3.1 手作之美

现代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它也忽略了人真正的内在文化诉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丧失个性、趋功逐利、精神空虚、情感淡漠等。工业设计以先进的技术为根本,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以批量化生产为手段,忽略了风格上的多样性,忽略了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忽略了人对自然与生俱来的家园般的眷念,把世界推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文化黯沉的危险境地,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前工业时代的怀念,人们怀念那些传统手作工艺中传递出来的素朴力量和真挚温情,怀念那些与人类本性相伴生的自然与和谐。例如,并称为中国4大名绣的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一针一线,皆手绣而成,华贵清雅,形神兼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当代国际文化生活中传递着东方的古典、灵动与婉约。

3.2 匠心之美

“匠人”通常是指专门从事某一职业、经验丰富、技艺熟练的人。“匠心”一词源自唐代《孟浩然集序》中的“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即匠人拥有的巧妙心思,多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自然力量与人类智慧的凝结,它之所以能够流传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关键在于: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以精工细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生活、劳作、工艺和产品,可谓是每一个创作者的心灵写照。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的辛勤与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维系、绵延、发展之根基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的生命线,“匠心”存在于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具魅力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散发出浓郁的岁月风采,充满了理性与温情的力量。

3.3 设计之美

设计实际上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是人创造智慧和潜能的一种自然表达,是人在自觉地运用各种媒介与外界的对话。当然设计是有优劣之分的,只不过优秀的设计师更加善于选择和造型,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层面更加独到而已。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传统设计之精髓即在于它是手作文化。因为在人类进化中,导致人与动物最终区分的事件是直立行走,这样就解放了双手,进而创造了纷繁的文明。虽然非遗的生态基础已经发生根本改变,但辨识发掘其文化价值,探索其现代设计的风格与形式,必然更加耐人品读和回味,从而实现传承与创新、形式与功能、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4 科学之美

最新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春秋,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的运动,体悟认知一年当中的天象、气候、时令、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以指导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是中国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是农耕文明的瑰宝,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几乎没有任何气象观测仪器的时代,古人仅凭肉眼观察、身体感知和思考领悟,就归纳出了如此优美适用的时间指南,指点寒来暑往,道尽四季更迭。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等富有诗意的名称:更是意境悠远,彰显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之书”,汇聚着光阴之美,虽然对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但其对宇宙、自然、生命、人生的感受认知,仍然是现代生活应当遵循的节律框架,仍然闪烁着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理性之光。

4 结束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逐步建立,特别是我国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级名录,全社会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历史悠远、种类繁多,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趣味、文化心理和艺术创造力,具有极高的的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发现,不仅大大的拓展了当代人对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狭隘理解,更高度的给当代艺术以极大的启示。

[1]温日琨,应小宇.城市更新中的非物质文化更新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2009,4(12):54-56.

[2]熊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8(5):3-38.

[3]陈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

[4]吴冠中.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EB/OL].[2016-12-14].http://www.learning.sohu.com.

[5]席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4-08(B05).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

ZHU Hui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217, China)

G122

A

朱辉(1965-),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研究。E- mail:704310247@qq.com.

长沙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长沙“非遗”创意产业走出去对策研究(2017csskktzc)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