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大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7-01-28杨霜冰郭雄
杨霜冰 郭雄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大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杨霜冰 郭雄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大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肠镜检查患者300例纳入研究,根据检查方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白光内镜检查方法,研究组接受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两组均接受病理学检查并且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对于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清晰度评分低于研究组(χ2=7.025 2,P=0.029 8);对照组对于病变的表面毛细血管形态清晰度评分低于研究组(χ2=9.137 1,P=0.010 4)。对照组的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低于研究组(准确度:χ2=14.204 5,P=0.000 2;敏感性:χ2=11.556 2,P=0.000 7;特异性:χ2=4.573 1,P=0.032 5;阳性预测值:χ2=4.494 7,P=0.034 0;阴性预测值:χ2=13.610 6,P=0.000 2)。结论应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显著。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早期大肠癌;诊断;价值
大肠癌是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威胁。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早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显著,患者仅伴有消化不良症状,排便潜血症状等。随着早期大肠癌病情持续发展,患者会伴有腹痛明显,便血增多,可触及腹部包块,且排便习惯有改善等,部分严重的患者更会出现贫血等临床症状表现。随着疾病持续发展,部分患者肿瘤会出现转移、浸润等情况,导致患者机体多器官受累及而改变,使患者病情加重。结合早期大肠癌疾病特点,采用何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及早给予对症治疗,从而使临床死亡率降低,使患者的疾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大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行肠镜检查患者300例纳入研究。男性210例、女性90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为(55.55±2.33)岁;患病时间:1个~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为(5.45±1.50)个月;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工作并积极配合。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将30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150,行常规白光内镜检查方法)与研究组(n=150,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均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在大肠发现息肉样病变或者新生肿物;操作者均未知本次研究对象的病变病理组织学具体性质;所有病变均接受病理组织学检查;均顺利完成全结肠检查。
排除标准:排除存在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道疾病;肠道未准备好的患者;有家族史大肠腺瘤疾病的患者;伴有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急性肠梗阻患者;不能忍受内镜疼痛,导致内镜未进入回盲部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给予所有患者利宁凝胶润滑肠道[2]。均由两名5年以上年资内镜医生进行操作。
1.2.2 对照组(行常规白光内镜检查方法) 检查者置入内镜于盲肠即退镜观察。退镜时仔细观察患者大肠黏膜情况,发现异常病变应反复冲洗吸净病变表面的黏液、粪便。首先选择普通模式,给予息肉样病变的病变轮廓情况、微血管形态及表面结构进行图像清晰度评分计算。结合息肉样病变大小及不同形态,进行内镜下活检切除后及送病理检查。
1.2.3 研究组(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检查者置入内镜于盲肠即退镜观察,接着切换至内镜窄带成像模式,给予息肉样病变的病变轮廓情况、微血管形态及表面结构进行图像清晰度评分计算并结合息肉样病变表面具体颜色、表面结构、微血管形态进行评价及病理组织学分型。结合息肉样病变大小及不同形态,进行内镜下活检切除后及送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图像清晰度,以及诊断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
1.4 判定标准
图像清晰度判定标准:采用普通内镜以及NBI、染色内镜下观察所得的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黏膜腺管开口具体形态、毛细血管表面形态的图像清晰度分为4度,包括看不清(1分),模糊可见(2分),较清晰(3分),非常清晰(4分)。
窄带成像技术(NBI)内镜诊断标准:应用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方式(NICE分型方式),结合具体病变颜色、具体表面结构以及具体微血管结构,给予大肠息肉病变分为3种类型,包括Ⅰ型(多为非肿瘤性病变)、Ⅱ型(多为肿瘤性病变)、Ⅲ型(多为大肠癌)依据病理类型,可将大肠病变分为肿瘤性病变以及非肿瘤性病变(注:肿瘤性病变即包括癌及肿瘤)。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图像清晰度比较分析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白光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腺管开口形态有90例为1分,有150例为2分,有60例为3分,无4分;表面毛细血管形态有121例为1分,有128例为2分,有51例为3分,无4分;研究组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结果显示腺管开口形态无1分,有9例为2分,有132例为3分,有159例为4分;表面毛细血管形态无1分,无2分,有136例为3分,有164例为4分;对照组对于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清晰度评分低于研究组(χ2=7.025 2,P=0.029 8)。而且对照组对于病变的表面毛细血管形态清晰度评分明显低于研究组(χ2=9.137 1,P=0.010 4)。
2.2 对照组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分析
对照组的预测早期大肠癌诊断准确度为83.00%(249/300),预测敏感度为88.35%(182/206),预测特异性为71.28%(67/94);阳性预测值为86.63%(162/187),阴性预测值为61.06%(69/113)
2.3 研究组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分析
研究组的预测早期大肠癌诊断准确度为93.00%(279/300),预测敏感度为97.07%(199/205),预测特异性为84.21%(80/95);阳性预测值为92.99%(199/214),阴性预测值为84.21%(80/95)
2.4 两组的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对照组的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准确度比较,χ2=14.204 5,P=0.000 2;两组敏感性比较,χ2=11.556 2,P=0.000 7;两组特异性比较,χ2=4.573 1,P=0.0325;两组阳性预测值比较,χ2=4.494 7,P=0.034 0;两组阴性预测值比较,χ2=13.610 6,P=0.000 2。
3 讨论
大肠癌是属于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而且该疾病早期无特殊症状,尽早发现大肠癌及给予及时对症治疗有着重要意义[3]。
常规白光内镜可以直视病变以及取活检组织;但是具体较大的局限性,而且不能清晰有效的显示疾病病变表面的微小结构,检查者在内镜下不能有效判断病变性质等,因此限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4]。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临床早期检查大肠癌方法越来越多,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有着众多优势因而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诊断大肠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属于新型技术,该技术与常规染色内镜成像的操作原理不一,但是均属于诊断及鉴别肿瘤方法[5]。两种诊断鉴别肿瘤方法对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被称为不需染料的染色内镜方法。内镜窄带成像技术采用3个特殊的窄谱滤光器,可有效过滤红光谱宽带光波、绿光谱宽带光波及蓝光谱宽带光波,最终留下的仅有窄带光波。通过3个特殊性光波可以清楚反映不同层次的黏膜结构微小细节[6]。检查者通过蓝光谱宽带光波(中心波长为415 mm)可以清晰了解表层毛细血管,通过绿光谱宽带光波(中心波长为540 mm)可以清晰了解中间层血管网,通过红光谱宽带光波(中心波长为600 mm)可以清晰了解黏膜下血管网,术者可以更清晰观察腺管开口变化、微小病变以及血管变化等[7-8]。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的预测诊断准确度、预测敏感度、预测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别为93.00%、97.07%、84.21%、92.99%、84.21%,均高于常规白光内镜,可以更能够辅助术者准确判断疾病病变具体性质。
综上所述,给予早期大肠癌患者施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提高有效指导意义。
[1]韩益德, 苗娟, 周毅.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大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 21(4): 583-585.
[2]罗文才. 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76): 10-12.
[3]任大宾, 徐萍, 徐凯, 等.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联合高频腔内超声微探头在大肠广基型/侧方发育型病变微创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6, 28(3): 137-140.
[4]张宝刚, 李长锋, 杨蕾, 等. 高清窄带成像内镜联合微型超声探头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9): 1522-1524.
[5]张莹, 李长锋, 初春梅.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大肠息肉的诊治价值 [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9): 1547-1549.
[6]乔秀丽, 张娟, 刘奉, 等.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2): 101-103.
[7]熊甲英, 宋丰前, 邝国兵, 等. 窄带成像技术对诊治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J]. 当代医学, 2012, 18(33): 154-155.
[8]肖子理, 项平. 窄带成像技术对于大肠黏膜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J]. 上海医学, 2011, 34(11): 889-892.
Clinical Value of Endoscopic Narrow-band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Colorectal Cancer
YANG Shuangbing GUO Xiong Digestive Medicine, Akesu People's Hospital, Akesu Xinjiang 8430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scopic narrowband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colorectal cancer.Methods30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at i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white endoscopy, 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endoscopic narrowband imaging. The two groups receive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they were "golden standard".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rticulation score of the gland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study group (χ2=7.025 2,P=0.029 8), and the control group's score of the surface capillary morphology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tudy group (χ2=9.137 1,P=0.010 4). The control group the accuracy,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lower than the study group (accuracy: χ2=14.204 5,P=0.000 2; sensitivity: χ2=11.556 2,P=0.000 7; specificity: χ2=4.573 1,P=0.032 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χ2=4.494 7,P=0.034 0;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χ2=13.610 6,P=0.000 2).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endoscopic narrow-band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colorectal cancer is of signi fi cant value.
endoscopic narrow-band imaging; early colorectal cancer;diagnosis; value
R735
A
1674-9308(2017)30-0042-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7.30.024
新疆阿克苏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新疆 阿克苏 8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