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加强文化自信建设
——“中华美学精神高层论坛”暨上海市美学学会年会会议综述
2017-01-28张永禄
张永禄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加强文化自信建设
——“中华美学精神高层论坛”暨上海市美学学会年会会议综述
张永禄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11月18日,由上海大学中文系承办的“中华美学精神高层论坛”暨2017年上海市美学学会年会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与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伦理学会联合主办,来自3个学会的80多位会员和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
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龚思怡教授指出,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由东西南北中大融合和不断历史积累起来的产物,它的品格和气质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中和心灵深处,其精神和情怀是中华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值得当代美学家、艺术家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发掘、系统研究。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就学会换届以来的工作做了简要回顾。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珉分别致辞。
上海市美学学会顾问陈伯海、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高国希、上海市哲学学会专家代表沈语冰、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李桂奎、上海大学文学院青年学者苗田做了主旨报告。陈伯海研究员高屋建瓴地从4个方面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指出中国古代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源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和艺术活动的运作方式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审美和艺术的表现方式与成果是“立象尽意”“境生象外”,审美的终极目标是“美善相乐”“尽善尽美”,它们共同归结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根本特征。高国希教授则从伦理学角度,依据马克思主义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世界观和辩证法,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论证了美和善的密切关系,以“无美德必孤,无德美必枯”阐释了“道德之美”的概念。李桂奎教授指出,西方文学写人偏重写实,讲究典型塑造,而中国文学写人偏重写意,讲究以形传神。基于此,他提出中国传统写人美学理论是“形—神—态”三位一体的。其中,传神是根本,遗貌取神是关键,介于形神之间的“态”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地位。得形似、尽神韵、丰态流动则是中国文学写人的三重境界。最后,还提出了立足传统文化、以传统写人理论范畴为骨架重构现代中国写人美学体系的初步设想。沈语冰教授考察了英国的罗杰·弗莱对马蒂斯绘画中线条价值的肯定,指出西方传统绘画恰恰是不重视线条的艺术表现价值的,揭示了这种艺术批评中弗莱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理论资源的参考与吸收,特别强调了中国书法的徒手线条不同于西方的结构线条,徒手线条对于艺术家的感受力和心智来说,具有结构线条难以比拟的表现力。苗田副教授以存在论与现象学的观点,对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兴象”范畴做了现代阐释,指出在人的后现代境况与当代文学形态的双重视角下,由传统比兴概念衍申而来的兴象范畴,不仅典型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性状,而且具有先验的诗学形而上学性,对文艺理论的“模仿”“美”“虚构”“想象”等基础范畴结构具有结构上的补充意义;同时,在启蒙主义以来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日益发达,人与土地的关联也愈行愈远。要拯救现代性所造成的这种高度理性化存在的悬空状态,提出兴象范畴可以成为重建人与世界亲密关系的重要机缘。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张宝贵、杨燕迪教授对上述4位学者的主旨报告进行了评议。
与会者围绕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古代美学的当代价值研究、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与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创作问题研究等话题展开自由讨论。
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这个话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重新审视和阐发既是对中国传统美学及其精神的体认,也是对传统美学及其内涵在现实语境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部分学者讨论了诸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情景”“精气神”“意境”“兴象”“天启说”和“神形说”等范畴,一方面试图恢复这些概念的元典内涵和精神魅力,另一方面则力求在新的艺术和美学语境下发展其内涵,彰显新的艺术生命力和价值,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现实阐释力量。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创作问题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与会代表集中对书法和国画等传统中华艺术创作与旅游文化景观设计中的美学精神展开了讨论。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刘旭光教授讨论了中国画之中的色彩运用和对色彩属性的审美表现,提出要在国画和彩墨之间找到一个支点,在视觉的惊艳和视觉的古意之间,建立起一种张力性关系,从而保证中国画色彩的审美品格是高雅的,做到艳雅兼收。张森、蔡国忠和王荣发等书画家则结合自己的书法绘画创作,承接沈语冰教授对中国书法线条的表现力和神韵做了进一步发挥,肯定了中国传统书法中气的重要性,气在书法创作的流动中实现了由势到意再到神的发展深化。艺术家们站在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国美学精神的角度,批评了当前文艺市场和活动的不良与混乱现象。比如书画市场的鱼龙混珠,很多非艺术家打着艺术家的旗号到处开书画展,导致整个书画市场质量下降,对社会艺术素养的培育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有些艺术家提出,要从自身做起,搞好传帮带,不要让传统艺术失去真传。副会长庄志民教授则结合十九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多年从事旅游文化工作经验,提出生态美学建设中不仅要有“看得见青山绿水”的自然美保护,更要有“留得住乡愁”的传统美学之内涵建设。一些来自中小学和传媒领域的会员们则在讨论中呼吁上海市美学学会多开展美学普及工作,在中小学教师中大力发展美学会员,也希望上海的美学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家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多开展美学普及活动,在现实中引领中华美学精神之魂。
闭幕式上,祁志祥会长做简要小结,并就论坛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对于“中华美学精神”,我们可作多种多样的研究和理解。从宏观的角度看,早在200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美学精神》中曾经提出,中国古代对美的最基本的看法不是一维的,而是“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和“以文为美”的复合互补系统。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他又提炼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样一个更集中、明晰的命题。这对于进一步深刻认识和领会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