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忻城县壮族悲歌初探

2017-01-28赵增芳

北方音乐 2017年9期
关键词:俗字悲歌壮族

赵增芳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广西忻城县壮族悲歌初探

赵增芳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壮族悲歌是以壮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苦难、艰难以及发生的各种悲剧,运用壮族的唱欢腔调来抒发和表达人民的生活现状以及不满,以壮族土俗字记录,以壮欢调为载体的民间山歌。通过对忻城县壮族悲歌在内容、特征、价值和现状四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加深对壮族悲歌这一特殊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为如何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忻城县;壮族悲歌;初探

忻城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壮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忻城县壮族悲歌多是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在忻城壮族地区及其县域周边地区流传的、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现状和苦难以及家庭生活矛盾的山歌。由于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土俗字(亦称土方块字)是借助汉字的形、音、义和六书构字法构成的。大部分的悲歌采用壮欢独具的脚腰韵、头尾韵等韵律结构,通过反复吟唱来表现主题。通过对忻城县壮族悲歌在内容、特征、价值和现状四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加深对壮族悲歌这一特殊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为如何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一、 忻城县壮族悲歌的内容

经调查,在忻城县文化馆中保存的壮族悲歌,最短的一首有数百行字,最长的有上千行,有的每行是5个字,有的是7个字。一首完整的歌本,整首歌本歌词字数都在几千字之间。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和内容:

(一)面对生离死别

此类悲歌反映死者家属对死者生前的感恩与思念。类悲歌大部分内容都是写父母一生生活的不容易,对孩子的养育之恩和教育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

(二)不孝敬老人

此类悲歌反映家庭生活以及晚辈和长辈之间、儿女与婆媳之间的相处关系,因为儿女的不孝敬以及晚辈对待长辈的生活态度,如吃饭、穿衣、以及关心和照顾养老的问题为主要内容,述说自已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家庭生活矛盾问题。

(三)恋爱自由和婚姻悲剧

由于受封建婚姻的思想束缚,许多自由恋爱的年经男女都不能真正的在一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父母有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为子女作婚配,另一种是封建地主对平民百姓的子女进行强取豪夺的做法,把原本相爱的情侣拆散。因此出现了很多相思之苦的爱情悲歌,来表达当时面对情人的离别与无奈,对男女之间相爱的思念痛苦之情。

(四)各种遭遇类的悲歌

由于历史的变迁,壮族民间悲歌的内容很多,如孤寡残年、孤儿悲怨、远古传说、古人战事等,不同遭遇产生了不同的悲歌。

二、忻城县壮族悲歌的特征

(一)传承方式

悲歌主要是祖传和师传的发展方式。家人撰编后,传给下一代人,让后一代人引以为戒、避恶扬善,这就是祖传,祖传的范围一般在本族之内。师传即师者在演唱悲歌的群体中选出优秀歌者加以培养。悲歌发展传成以祖传居多。

(二)演唱形式、场所及基本特征

1.演唱形式

演唱形式多为对唱。两人一组,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唱,也有四人一组的对唱,还有一个人唱和齐唱等。以对唱形式居多。

2.演唱场所

1)在各宗教的仪式中唱,如道教的道公演唱。

2)没有固定的场所或地点,在村边或田间地头、大树底下或河边等等,大家聚集而坐。即兴演唱。

3)婚宴喜庆时,在家中演唱。此类演唱的目的在于通过演唱为客人消磨时间,也是村里的一种娱乐方式。

3.基本特征

忻城县壮族悲歌是以壮族土俗字为记录、以壮族“欢”歌为载体而传承的,不是随便唱的,而是有一定的固定性。演唱通常都是同一个调式, 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主要在壮族地区传唱。句式是五言式,采用壮欢独具的脚腰韵、头尾韵等韵律结构,通过反复吟唱来表现主题。土俗字记载、传承悲歌信息,同时,悲歌的传唱又为土俗字的运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忻城县壮族悲歌的价值

忻城悲歌属于壮族悲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独特性在于它产生的特有环境和特定的历史阶段,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文化现象。再则,悲歌中有赞美、有憎恨、有鞭笞、有揭露,它的指向是积极的,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忻城悲歌内容广泛,从开天辟地、人类繁衍、唐宗宋祖、历代王朝、远古传说、古人战事、爱情悲剧、孤寡残年、孤儿悲怨等等,无所不有。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从它的产生到形成都走过许许多多曲折艰难的道路,都要经受各种各样失败、挫败的考验。因为挫折产生的悲剧,使一个民族在抗争之中有所醒悟、有所追求,面对现实,向着希望的曙光进发。

因此,壮族悲歌的收集和研究,有利于收集整理研究民族古籍,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壮族民间文化精髓,有利于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文化,有利于鞭答丑恶、扬传统美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忻城县壮族悲歌的现状

由于山歌的发展盛行以及会唱会写悲歌的老人和传承者的去世,加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薄弱,如今已有大量的作品失传。忻城县文化馆在收集和整理悲歌的过程中发现,忻城县红水河以北的果遂乡、思练镇一带村屯保存的作品较多,而且收藏作品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实践调查和了解中还发现,忻城悲歌活动的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比较喜欢唱悲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影响,现在的年轻人们很少会唱悲歌而且也不喜欢悲歌。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壮族悲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结语

忻城壮族悲歌传承着忻城人民世代相传的音乐,记载着历史传说以及生活情绪和语言习俗,是忻城壮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忻城县壮族悲歌在内容、特征、价值和现状四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加深对壮族悲歌这一特殊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为如何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1]韦苏文.壮族悲歌论[J].民族艺术,1992(02).

[2]韦苏文.壮族悲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3]覃德清.壮族抒情悲歌群的构成及其价值[J].民族文学研究,1993(04).

[4]覃德清.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J].民族艺术,1996(02).

[5]樊圣林.忻城悲歌浅谈[J].南宁:广西忻城土司文化研讨论文集,2009(03).

[6]樊原朱.广西忻城县壮族民歌研究[J].广西艺术学院,2012.

I207.7

A

赵增芳(1987—),讲师,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音乐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猜你喜欢

俗字悲歌壮族
千古悲歌霸王祠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畅游南极之海豹的悲歌
海豹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