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向及特点研究

2017-01-28朱文凤中国人民大学

消费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经济

朱文凤 中国人民大学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向及特点研究

朱文凤 中国人民大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各省市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明确各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区域经济 协调经济 发展趋势 路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形成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先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入手,帮助中部地区崛起后,为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提供支持,进而形成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发展策略。在实际实施中,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区域经济战略规划,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并在地方形成新的发展共识,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向及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复杂,并在大体上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现阶段,我国总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超过0.9的省区已有23个,占全国的74.29%,超过0.7而小于0.9的省区包括天津、云南、福建,占全国的9.7%,在0.3-0.6之间的省区有湖北、内蒙、安徽、黑龙江,占全国的12.9%[1]。

(二)总体发展上升空间较大

根据大量数据调查显示,大约有25个省区总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占全国总数的80.6%,其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幅度已高于08,包括辽宁、山东、浙江、广东、山西等区域,而协调发展度呈逐渐下降的省区包括广西、安徽、天津等地区,其中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下降幅度较大,即为0.729,第二下降的是湖北,下降幅度为0.546。

(三)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较大

由于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持续下降的省区包括北京、黑龙江、天津、新疆、福建、山东等15个省市区,占全国总数的4804%,其中,北京、广西以及黑龙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为0.46、0.602、0.618,而在金融危机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迅速回升的省市区有16个,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西藏与河北,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为0.591、0.409。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城镇化水平不高

城镇化属于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动态化过程,以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为主要表现,以我国河南省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人口增长量为上升趋势,形成这一原因是农村人口每年的增长量有所增加,生产力的释放与计划生育的漏洞。但是在从近些年来的调查数据来看,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一方面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吸收了较大的农村剩余劳动量。单看河南省调查数据而言,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省区的这种弱势严重制约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进程[2]。

(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从产业结构演变而言,各个省市区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区域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在GDP中占50%以上,而第三产业还不到30%,虽然第二产业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其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过慢,至今无法超过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的河南省之外,还有广西、新疆、福建等地也面临着这一问题,全国产业结构优化任务较为急切,急需借助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工业化发展中,进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从工业结构演变而言,我国工业发展总体态势较为可观,河南省工业对全国GSP贡献水平逐渐增长,现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从工业内部结构而言,全国各个省市工业企业规模整体不大,工业增加值中小型企业占比最高,平均每年都在40%以上;第二为大型企业,占比平均约为35.6%,而中型企业占比最低,约为27%左右。单从企业规模而言,小型企业占据我国工业结构的主体地位,工业企业小型化发展趋势较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限制,急需调整。

(三)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

从核心区域经济竞争情况而言,我国核心区域经济竞争情况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在2013年到2016年区间,以河南省为例,其经济结构竞争力变化幅度较大,2014年为竞争上游区,而到了2015年经济实力竞争力与经济外向度竞争直接下降到下游区。正是由于我国核心区域经济实力竞争指标排名变化幅度较大,使得个别核心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综合上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要将改革重心落在产业结构的改善与优化方面,强化各个区域内的关键因素流动速度,消除区域重复建设问题,形成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化分工网络,发挥出核心区域的经济优势,保持本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联动反应,进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保证农业安全,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整体农业占比较高,农业人口巨大,形成较为显著的“三农”问题。在保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改革进程,推进城镇化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保障。针对这一现象,国务院提出“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在保证国家粮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大经济建设力度。在这一指标下,各个省市区域要着手于农村土地流转、资金投入、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得农村力量成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3]。对此,农村综合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利用有效手段,提高农村第一产业生产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第二,重视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产业与城镇就业领域,为城镇化提供拉力;第三,重视农民文化知识和人均收入的双重提升,强化农民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第四,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减少城镇化阻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强化产业转移,促发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各区域间经济竞争和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合作的密切提高了竞争程度。纵观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格局,要求各区域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有效合作,积极参与到区域竞争中,形成产业转移浪潮,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对此,各个区域要积极参与到国内外产业转移浪潮中,并作出以下举措,调整产业解结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凸显优势

在进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区域要发挥出自身的产业优势,在承接发展中形成特色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业加工产业、能源矿产开发产业等方面入手,借助承接产业的转移实现本地产业结构的完善与优化。

2.技术转移

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重视技术转移和资本转移,将经济发展快区域的资金与技术转移到经济发展较慢的区域,为该区域的投资和实业提供必备条件,引导资金和技术的走向,将其应用到区域经济薄弱产业结构中,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3.科学筹划

在成绩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对产业转移结构布局进行科学筹划,将其纳入到区域经济长期发展战略中,将功能规划、产业总体布局以及经济技术发展等规划内容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凝聚力,发挥出区域经济中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市场建设,促进一体化发展

由于我国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加大,在经济建设发展中,要调整和优化各个区域内部的失衡产业结构与产品市场分布,打破区域内部关键要素流动限制局面,延伸各区域产业链,促进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进而解决我国核心区域基础产业占比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区域产业关联性与产业链延伸效果的分析,将改革重点落在改善市场环境方面,加大制造业发展建设,降低能源和材料产业的占比,促进核心区域产业结构的有效优化与升级。同时,要加大核心区域内部分工的详细程度,构建以终端产品为主的研究院、大型企业,形成中间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格局,完善终端企业和农户的沟通渠道,引入相关金融工具,使得我国初级原料产品制造企业的高效运行,完善市场建设,促进核心区域经济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进而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寻求新的路径。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向及特点的研究,得出:

1.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向具备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上升空间较大、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等特点,在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要考虑到这一点特征,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等制约因素,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急需解决。

3.在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农业安全,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产业转移,促产业升级;完善市场建设,促进一体化发展,进而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寻求新的路径。

[1]孟骞.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

[3]皮建才.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J].经济学家,2011,(12):15-22.

朱文凤(1990.8-),女,汉族,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区域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