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语境下时尚文体
——戏仿体的传播
2017-01-28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新闻系教研室讲师441000
蔡 青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新闻系教研室讲师 441000)
浅谈新媒体语境下时尚文体
——戏仿体的传播
蔡 青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新闻系教研室讲师 441000)
在当今新媒体的语境下,各种流行文本迅速流传。来自网络、手机、数字电视、微博等渠道的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时尚文体和潮流话语,成为大众消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形式的戏仿体,如来自网购的“淘宝体”、“凡客体”,出自影视剧台词的“元芳体“、“甄嬛体”,源于明星微博的“文章体”、“马伊琍体”,这些文体紧追时下最为火爆的广告、影视、博文,其传播速度之快,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纷纷效仿和拼贴,以达到消遣娱乐的效果。
新媒体;文体;戏仿
【课题】:该文章为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媒介语境下的文体泛化文体研究》的课题论文。项目编号16Q225
新媒体已成为本世纪的时髦用语,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呈现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文字、以及短信、彩信、微博,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文学文体正以新的形式延伸开来。所谓文体,“是文章体裁或文章体式、文章样式的简称,是文章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王国维曾经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文体也不断地进行着革新。文学媒介的进步,使得各式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文体向着自由与开放的维度发展。新媒体传播技术和形态的改变,引领了时尚文体——戏仿体的火爆态势。
一、源于网购的营销文本
戏仿体的流行最早来自于淘宝网购,在紧随阿里巴巴之后,淘宝掀起了网上购物的新浪潮。淘宝的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体样式,新媒体语境下最原始的戏仿体——“淘宝体”孕育而生。淘宝卖家对买家描述自己的商品、核对其数量、价格、收货地址、联系方式或者解决咨询者的疑问时,会不厌其烦地耐心沟通,他们会使用“亲”字作为亲切的称呼,搭配“哦”字以显示良好的服务态度。例如,“亲!已经没货了哦!不包邮的哦!不抹零的哦!”等等。淘宝体在网上迅速疯传,以致大众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这样的问候语。好友之间聊天打招呼,也会冠以“亲”,用上可爱的字眼“哦”。
在2010年7月,凡客诚品公司启用青年作家韩寒作为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并配上图片和文字,一种“凡客体”出现了。凡客公司主要经营服装,“凡客”的本意就是“凡人皆是客”,体现了商家对顾客的诚意。其广告语为:
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块的T-shirt∕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
我们可以看出,“凡客体”是以“爱……,不爱……,也爱……,我不是……,也不是……,我是……”这样的基本叙述方式呈现的。大众对于“凡客体”的戏仿已经达到了极致,随后在网络上就有了凡客体生成器。网民只需要提供一张图片和句子的主干内容,就能点击进入并生成新的凡客体文本。这种戏仿体不久便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广告词中,例如年2011年5月4日的《扬州晚报》上刊登了这样的“凡客体”:
爱撬门,爱翻窗,爱戴头盔,爱戴手套,也爱说我是您儿子的同事、是你爸爸的朋友、是推销员……我不是神马,也不是浮云,我是小偷,我一直在找你家,若你看见我,就马上拨打110。
二、从影视剧台词派生而出的戏仿文体
戏仿体中有一部分源自于当下热播影视剧的台词,例如“元芳体”和“甄嬛体”。“元芳体”是指叙述完一件事后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李元芳是古装侦探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的副手,狄公在断案时,通常会征求李元芳的意见。二人以对答的方式推动案情的发展。2008年,“元芳体”就出现在网易的新闻中,其标题为《北京高速路边发现女尸臂上怪字无人能解》,报道的是泉州的一位女子疑似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判断为自杀。在这则新闻的评论中,一名网友以“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的留言对此进行暗讽,寓指案情背后有蹊跷。2012年10月,《神探狄仁杰》的这一片段被网友吐槽,并“截图总结”出《神探狄仁杰》系列一脉相承,“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被视为狄仁杰的口头禅,而副手李元芳的回答也一尘不变:“大人,此事定有蹊跷。”
这两句话随后成为了网上常用的提问句式,人们经常把它放在句尾,用来表示怀疑、反讽或者征求他人的意见。这种问答方式迅速在网上疯传,网民们争相模仿,“元芳体”便走红了。“元芳体”的流行,反映了受众的一种普遍心态,即希望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征求他人的意见,寻求知音和共鸣。“元芳体”的传播引起了人们的深度关注,一时大事小事皆问“元芳”。在网络上,元芳一天之内被提问240万余次,元芳体似乎成为一种万能文体。2012年12月30日,“元芳体”被《咬文嚼字》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2013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总结了2012年度字、词和流行语,并搭配相应的漫画、图片和视频,“元芳体”列入其中。
“甄嬛体”出自于网络上对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台词模仿,这部女人宫斗戏于2012年4月在全国热播。戏中的人物对话是这部影视作品的一大特色,其古典韵味,极具雅致。编剧吴雪岚大量运用诗词典籍,古风十足,很多语句带有红楼体的风格,潜移默化之中体现了作者对《红楼梦》的钟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甄嬛体”也是对“红楼体”的一种戏仿。“甄嬛体”语风典雅,文艺范十足,“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不惊不乍”,娓娓道来,尽显从容和大气。在遣词造句上,人物称谓为“哀家、本宫、嫔妾、臣妾、朕”,评价事件时多用“真真、极好、方才、罢了、想来、左右”,北京方言如“巴巴的、身子,猴儿崽子”也时常出现,常用句式有“若是……想必是极好的,但……倒也不负……”。这些表意方式都带有明显的复古之风,谓之“古香古色”,引来了网民的疯狂效仿。一时之间,“甄嬛体”红遍网络,例如:
今儿个是小长假最后一日,赶着回家虽是要紧,却也不能忘了安全二字。如今的路虽是越发的宽广了,但今日不比往昔,路上必是车水马龙,热闹得紧。若是超了速,碰了车,人没事倒也罢了,便是耽搁了回家的行程,明日误了早班,也是要挨罚的。总之你们且记住了:舒心出门,平安到家。
三、明星微博上的走红文体
2014年4月,文章体和马伊琍体走红。在2014年3月28日,多家媒体曝光了演员文章出轨与姚笛恋爱的证据,并声称下周一公布其图片和视频。这一事件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周一见”也随即成为微博热词。3月31日,文章首次回应“出轨门”事件,并且承认了“劈腿”传闻。文章发布一则标题为“致周一见”的长微博公开道歉,言辞恳切、态度诚恳。被网友们称之为文章体,格式为:
“时至今日都是我咎由自取,___就是___与任何人无关。___的___造就了我___,导致今日___的___,我今天愿意承担一切。
其实,我很感谢们让我___,而不是在___,我必须______,______并______!我辜负了___和___,辜负了___,辜负了___和___的称呼,辜负了所有对我寄予期望的人。
对不起,请能接受我发自深心的歉意和愧悔,_________本来可以有一个温暖和美生活,可这一切被我打破了,我的___行为不配得到原谅,我造成的___也难以弥补,但我想弥补,必须去弥补,这是我今日之后的生活。至于我自己,已咎由自取,愿日后不再______。”
对文章体的戏仿有多个版本,网络上传的最多的是酒驾版:
“时至今日都是我咎由自取,错就是错,与任何人无关。酒桌上的推杯换盏,造就了我酒后驾驶,肇事伤人的成因,导致今日岌岌可危的地步,我今天愿意承担一切后果。其实,我很感谢你们让我跌倒在今天,而不是在我造成更多危害的将来,我必须重新梳理自己,坦然面对并诚恳道歉!我,在生活中写就了一篇大错的我。我辜负了老婆和孩子,辜负了家庭,辜负了丈夫和父亲的称呼,辜负了所有对我寄予期望的人。对不起,请接受我发自内心的歉意和愧悔。老婆和孩子本来可以有一个温暖和美的生活,可这一切被我打破了,我的错误行为不配得到原谅,我造成的伤害也难以弥补,但我想弥补,必须去弥补,这是我今日之后的生活。至于我自己,已咎由自取,愿日后天下无酒驾。”
在文章发表道歉3分钟后,马伊琍回应了一条微博,说“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被网友们认为已经原谅了文章。随即这短短的13个字变成了时下最流行的马伊琍体,网民跟风效仿。各种版本的马伊琍体蜂拥而至、铺天盖地。格式为“xx虽易,xx不易,且x且珍惜。”例如,“相爱虽易,相守不易,且爱且珍惜”,“微小说虽易,京都生活记不易,且读且珍惜”,“看博容易,发博不易,且看且珍惜”等等。从批评文体的角度来看,文章体和马伊琍体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里斯曼所指:“流行文化实质上是消费的导师,民众是购买者、游玩者或者业余的观察者。”2它仅仅成为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是当今人们在现实生活压力下的心情释放。
综上所述的三大类戏仿文体,在传播速度上可谓是史无前例,网络的快捷使这些时尚文体来的快消逝的也快。新媒体语境下的戏仿文体体现了文体的演变正走向一种解放与自由,无论是集体恶搞,还是复古回归或是模仿热帖,都是一种“速生速灭”的“全民造句”。新媒体时代的批评文体是流行语,在短时期内反映了受众的真情实感,是情绪的直接宣泄和释放。无数次的拼贴、效仿、挪用、恶搞,消解着文本原始的意义,越来越走向媚俗与低级。明人徐师曾说:“文章必先体裁,而后可论工拙;苟失其体,吾何以观?”3新媒体语境下的文体传播期待着生命力的持久,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经典文体的青春永续。
注释:
1.庄涛等,《写作大辞典》,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50.
2.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94.
3.【明】徐师曾,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