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综述
2017-01-28欧海艳广西民族师范学院532200
欧海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532200)
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综述
欧海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532200)
基于对国内外民族文化经进与产业化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已有的研究还没有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及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外延有统一、权威的界定,不同国家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不同的关注点。西方学者的研究偏重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城市发展、改善就业的关系及创新在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学者比较关注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估及在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非经济层面的问题等。这些研究对深入、合理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研究中存在着学科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因此,今后要加强实证性与比较研究,注重研究中的学科交叉性。
民族文化;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综述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日益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已经变为一种诱人的“软实力”。因此,对于文化经济的运作及发展便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通过文献分析,对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将为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和创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催热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相关研究
1.亚当•斯密和穆勒等人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早有论述,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有自爱、怜悯、自由等文化伦理和道德基础才可良性运行,他建立了自由主义经济观,强调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建立强调个人利益的人文精神1。亚当•斯密在阐述“经济人”理论时,认为“经济人”是当时“市民阶级”的替身,这些市民阶级本身蕴含着自由行动和利己心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可以说,亚当•斯密所阐述的“经济人”是一种“经济与道德”的统一体。
穆勒也从道德和社会科学的范畴来探讨政治经济学2。他认为道德和心理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依赖于各种制度和社会关系,与人的本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歇尔也注意到了诸如宗教、道德等文化因素和经济动机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认为宗教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马克斯•韦伯、缪尔•亨廷顿等人的观点
马克思•韦伯在分析东西方宗教的过程中发现,新教加尔文精神是现代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基督教和禁欲主义。他所指的新教伦理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不劳而获,提倡勤劳致富,反对不务正业,提倡取财有道。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没在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产生,而在西欧国家诞生的原因,便是由于新教伦理中所蕴含的光荣风险的精神。他认为,新教伦理鼓励人们在获取财富的同时,也应该有一种光荣奉献的精神,这样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正当的原则和勤俭风险的精神3。韦伯还比较了世界各大宗教的经济伦理,认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认为文化理性有着自身独立性,在客观条件的配合下,文化和理性精神可以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在缺乏理性精神支持的情况下,即使是具有最优的制度性设计也难以有效的推动经济的长久发展,难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
萨缪尔•亨廷顿认为,不同民族的人们用本民族的宗教、语言、文字等文化因素来界定本民族区别与他民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亨廷顿根据文化的差异性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文明区域,并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因文化因素所引起,并且会产生在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极易产生碰撞的“不同文化的边界地区”。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和韦恩•贝克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的结果描绘了“全球文化地图”,并发现文化和宗教传统、社会信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3.新制度学派的观点
新制度学派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与动物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可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和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相关活动。这种特殊的约束条件便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非正式的和正式的制度安排。而作为人类社会的结晶—文化,凭借着自身所具有的“传导”和“渗透”的机制,可以影响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因而,新制度学派认为作为国家和民族公共物品的文化,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通过影响制度安排来影响经济生活,缺乏文化的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便会被打乱,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交易便不会正常运行。
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文化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多构成的传统,文化的这种规则最早是在一个小群体中产生,当这个小群体为了与更大群体相融和的时候,为了维护群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将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相调试进而维持自身的协调发展,因而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规则,这种更新便是群体内部对于文化的一种优胜略汰的进化过程。哈耶克认为正是这些规则约束了人类的先天的动物本性,使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有了可能。
新制度主义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有两种形态5。一是正式制度。如法规、法律等。二是非正式制度。如习俗、文化和传统等。诺斯认为,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容易受到人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而人们的主观信念又多是教义、神话传统的大杂烩。经济绩效是受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其中,意识形态是一种个人选择,个人如何看待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绩效。意识形态可以减少因衡量合约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另外,诺斯认为文化作为不用知识的混合物,包含着人们行为标准的价值判定,而这种价值判定便是一种非正式的框架,文化为这个非正式的框架提供了表达讯息的工具。因此文化不仅可以塑造正式制度,而且也对非正式制度进行改造。
(二)国内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主要观点
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并无一致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文化与经济是在独立基础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作用中协同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大文化”,既包括教育、技术等专业的文化知识,也包括道德观念、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有的学者认为,从不同视角看有不同的观点。从横向视野审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会发现,文化对经济起着决定作用。如若好好地利用文化资源便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从纵向看,经济则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会影响着该地区的文化氛围,进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变迁。
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和经济是对有着表层和深层二维关系的主体。表层关系是指文化和经济两者间显而易见的关联,显现出文化与经济的一致性。深层关系是指经济和文化两者间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关联,两者间间接地发生着作用,深层关系来自于构成文化的人文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诺斯所称的非正式制度。
综上所述,无论学者们从何种角度来阐述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发现,从本质上看,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文化则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说,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螺旋式发展。
二、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
当前,国内外对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学界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必要性研究
文化产业明显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它与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文化价值观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在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与培育这一问题上,学术界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必要性有以下看法。
有些学者们认为,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消极作用。它将会破坏民族文化的本质,将会带来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发展,将会跟随着开发者的意愿发展,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本真,将导致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化减少。但另一些学者们认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将会对民族文化资源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可以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动态效应。可以有效地将市场资本和资源引入到民族文化发展和保护的队伍中,将有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长久发展。有利于利用产业化的渠道整理搜集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成民族文化资本,进行市场流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是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新途径,同时可以有效地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趋向平衡。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处于有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阶段,将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有助于地区经济转型。对于我国而言,积极地将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不但有助于壮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资本提升地区竞争力,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也有助于消减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城乡间距离正在缩小。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各地城镇化和经济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类似,各地区城镇建设无异,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千城一面,缺乏本民族建筑特色,这种没有文化的经济发展将阻碍民族文化的长久发展。
(二)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我国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总体上只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管理,另一种是间接管理。属于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项目是非营利性的文化项目,其中既包括有大众性的,也包括有非大众性的(例如不易为大众所接受或所鉴赏的雅文化项目)。其次,政府非直接管理的文化项目总是营利性的,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运动获得自我增殖。但是,如同非营利性文化项目并不非要政府直接管理一样,营利性文化项目也并不排斥政府的直接管理。6
第二阶段是对国外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引入及探讨。在国外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多数集中在对英国、美国、法国三个国家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研究。首先,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一种间接管理、分权而治的“一臂间隔”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垂直”和“水平”两种分权向度。其次,美国政府的“无为而治”。美国政府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微观无为,宏观调控。最后,法国政府的“文化例外”,或称中央集权制。7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朗提出“文化例外”的概念,明确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不同,提倡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特别照顾。在“文化例外”理念驱动下,法国政府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8
第三阶段是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研究。这方面研究偏重宏观,忽视微观。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重要工作中心,我国各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目前,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研究虽然不多,但也形成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在对我国“一元型”文化产业管理模式(中央集权型管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一元型”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难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等缺点,提出了“三元型”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即“政府-企业-行业”三元互动的管理模式是以企业为中心,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都以企业为中心来开展活动,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服务。9李晓燕对北京、上海、广州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北京模式:政府-市场共同规制型;上海模式:市场拉动型;广州模式:政府推进型。10另外,倪登峰对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管理模式进行了绩效评估。11刘英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多元文化产业管理模式。12这些研究,丰富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研究内容,也为我国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已有研究成果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1.学科视角不平衡。已有的研究多数是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发展问题,而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进行探讨的较少,相关的研究文献也不多。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问题涉及众多学科,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性综合研究,但目前这种学科交叉的研究非常少,亟待各学科的共同努力。
2.研究内容不够全面、深入。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主要是对民族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的政策建议,民族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区域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但国外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偏重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关注较少;我国的研究缺少对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和系统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是对现象的描述,对策分析偏重转变政府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渠道等,缺乏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不少研究成果是重复选题,缺乏新意。
3.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在研究方法的取向上,一是多数是以微观为主的非实证性研究,缺乏全局性的实证性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尽管研究成果不少,但我们至今仍缺乏对民族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等,也就影响了研究的深度。二是比较研究较少。不同国家、地区及民族的文化资源特性不一样,其文化经济与产业化发展的策略与措施也就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好的认识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规律。
(二)进一步研究建议
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的研究涉及多方面,需要发挥多学科研究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加强实证性与比较研究,注重研究中的学科交叉性。目前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的研究还缺乏宏观性与整体性,定量研究比较薄弱,这在我国尤其明显。因为我国研究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的大多来自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他们不太熟悉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不太会运用统计分析。实证主义研究具有精确性、全面性的特点,能对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针对学科的单一性,应广泛吸纳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参与,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以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注释: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樊冰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2.季陶达.约•斯•穆勒及其<政治经济学原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诺斯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黄辛猗.论文化产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J].社会科学,1989(5):39-42.
7.王钦鸿.论转型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2-16.
8.孙志英.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河北学刊,2006(6):229-231.
9.杨亚争.“三元型”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10.李晓燕.我国“北上广”地区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1.倪登峰.我国“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及其绩效评估[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2.刘英.山东省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欧海艳,女,1985年1月出生,壮族,广西大新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文学硕士,讲师职称,主要研究女性文学、中越跨境婚姻、民族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