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老子“道”的异同

2017-01-28王丽华新疆师范大学830017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言说大道

王丽华 (新疆师范大学 830017)

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老子“道”的异同

王丽华 (新疆师范大学 830017)

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老子的道存在一定的交融,也存在不同之处。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真正的源始,语言是存在的家,他更多从道自身的特性出发,去分析道、世界万物、人之间的关系;老子则更为关注大道及其特性,主张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自有不变的规律,不可人为改之。老子认为道不可被言说,而海德格尔的道则与语言相统一。

道;老子;海德格尔;语言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是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两位先贤各居世界东西,但关于哲学思想却有着神秘的关联。学界有人说海德格尔的思想有两大源泉,一是古希腊思想,二是老子思想。此说法正确与否一时难下定论,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老子“道”的辩证关系却可通过分析得到。

一、“无”的智慧

在海德格尔的观念中,科学是有际可循的,所以它要从“有”出发去细细探究,而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用规律性的、总结性的、有指导意义的“无”来把握实际存在的一切,“无”居于一切境界的最高层,“无”中生有,把握了“无”,才能看到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为存在的事物及规律进行抽丝剥茧。

海德格尔将存在与存在者进行分别对待,对存在提出诸多提问。要是把存在者看为“有”,那存在作为相对的概念就带上了虚无的概念。因此,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就是“存在作为虚无”。因为有了存在者的存在,“虚无虚无化”才有了可能。在这样的思维导向中,海德格尔思想的规则可以总结为“无”,在“虚无虚无化”的意义中,虚无本身又成了存在。

老子的思想也是以“无”为出发点,他认为道为大道,道法自然,道无法为语言,语言也无法表达道,这就是道虚无的本性。道的存在即道的自身只有自身方可表达,当道被语言表达时,就不再为道,这就是“道隐无名,道不自言”。将“无”定义为道之本。“无”可以存在于逻辑之外,不追逐理性,而将最原始、最纯粹、最初的直观印象作为起点。在这种“超越”的意识中,无生有,有又生万物。

二、原初生成境域

原初的世界才是海德格尔和老子探寻的方向,一切并不是以“是什么”作为最终的问号,被具体描述的对象和客体并不在他们探究的范畴之内,最终,大道之运行只囿于其本身,自然纯粹,无章可循。

海德格尔认为,人对世界的原始体验是最亲近、最直接的,是后生的对象性思维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具体拉远,他一生所探寻追问,就是要重构、恢复原初世界与我们之间的亲近。在这种终极境遇中,大道以最质朴的方式运行,道逐渐显现,生成自然,这是一种“寂静的力量”。在老子的观念中,这就是万物存在的“大道”,是一种摧枯拉朽、重整河山的原始力量,一切都遵循着本性而生成展开。

老子的思维中,道有其势,但不囿于具体的形名。“婴孩”至为柔弱,却充满生机,“水”至为柔弱,却汇集百川。水之道,就是道之道,道势尊低而不就高,所以才能自高而低,顺势而下。终极境遇也是一个临界点,过满则溢,所以最微弱的“小”、“弱”、“柔”反而蕴含大力量,有大道势。

三、自然语言与精神语言

老子道中存在言说之意,但又不是单纯的言说。在老子看来,虚静的道是万物之母,道为无,无生有,有生天地。道的显现需要依赖有,有的显现需要依赖天地万物。道包含天地间的所有事物,更包括语言。

在老子看来,道应是自然的道路而非语言的道路,语言只是连通思想与自然的工具。老子不认为语言是道的主题,自觉语言关从未形成。老子认为道无法直接诉诸与人,必须通过有和无的相互作用显现于天地之间。天地与道相连接,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应顺应天地发展的规律,进而逐步接近大道。圣人是天地间和道最为接近的人,他们知晓天地之间的规则,并效仿天地的发展规律,利用此规律逐步接近大道,指导社会与精神生活。思想是自然的显现,那么思想也就是自然的思想,并不是思想本身。因此,老子用语言将思想、自然、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海德格尔与老子不同,在其生涯后期,他认为纯粹的语言为道的主题。从现在来看,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老子的言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在道的大世界里,老子未曾触及的东西,海德格尔进行了细致的解说。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本,只有语言能表达思想,显现自然,并表达语言本身,纯粹的语言是人们思想的依据。因此,人作为世界万物的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应尊重语言本身,首先学会倾听语言自身的表白,而后再去言说。海德格尔认为,诗的语言是最纯粹的语言,让语言走向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让无走向有的生成过程。

四、海德格尔与老子的生存关切

两位大哲学家的思想存在差异的同时,又相互统一,如两人对人类生存的关切。老子论道、海德格尔的语言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问,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深度的智慧审视人类文明,挖掘文明背后的危机,探寻解决危机的方法,帮助人类以诗的方式返回本真状态,得到最为自然最为纯粹的生活。生活于20世纪的海德格尔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巨大变革,他认为技术扼杀了人的灵性,使人失去了对生存本真的认识,人陷入生存危机,思想上变得迷茫,行动上变得盲目,最终无家可归。而本真状态的人应是何种样子?海德格尔认为,应是充满诗意,与天、地、神相互交融。

老子的《道德经》未直接谈论人性问题,但每一句却都在谈论人性与人的生存。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主张一切回归其本性本真。老子主张“小国寡民”、“见素抱朴”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让人类退回到原始状态,只是强调一种遵循自然的生存境界。同样,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批判也不是拒绝现代文明,而是提醒人们文明的进程应以保护自然为前提。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思想或者说语言,与老子的思想或者说道存在深刻的融合汇通,在相同之中又存在一定差异,这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源于二位哲学伟人在漫长求道求真知道路上选择的研究方式不同。但不论是海德格尔的语言,还是老子的道,都是对人类生存的真诚关切,蕴含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陈鼓应.道德经•老子注译及评价[M].中华书局,1984.

[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全集(德文版)第1卷[M].克罗斯特曼出版社,1975:437 .

[3]海德格尔.什么召唤思想[M].尼迈耶出版社,1984:61.

[4]海德格尔.通往语言的途中[M].内斯克出版社,1993年:198.

[5]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1.

[6]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在心物一体中人成其人成其物[M].商务印书馆,2004.

[7]彭富春.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2000.

[8]张廷国.“道”与“逻各斯”: 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

[9]王树人.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之比较[J].学术研究,2004(10).

[10]王弼.老子注[M].中华书局,1954.

王丽华(1982.12- )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新疆少数民族哲学。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言说大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大道同行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以黄玉顺的三个方面批判为中心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论海德格尔对实在性问题的存在论分析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厚德载物 方成大道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