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美化”运动浅见
2017-01-28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510663
刘 勤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510663)
中国“城市美化”运动浅见
刘 勤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510663)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城市改造”或“城市美化”。这类“城市美化”工程一般都是为打造城市名片、招商引资等目的而大规模进行。在此类运动中,国际化、城市名片、吸引资本的功能被过分强调,但是其对城市空间中城市区域的联系、人文历史的传承、和对社会各阶层的融合作用却被严重忽视。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美化运动”其后的经济和社会动因,探寻中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弊端——浮于表面化的“城市美化运动”,及其必将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城市美化运动;城市人文历史
一、城市美化运动概述及原因
1.“城市美化”起源
城市美化运动发端于100多年前的美国,一场以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席卷美国。城市的视觉美和和谐在城市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消失,这场运动想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秩序和形象的改变,来创造或改进城市秩序。可是,在不久之后,这场运动受到了越来越明显示的质疑,不少批评的声音随之而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作为曾经美国记者的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她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对这场城市规划运动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以此来表示她对这场城市规划的对抗!她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被视为美国城市规划的转折点,开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反思时代。
2.关于“城市美化”运动与人文关怀
我们总是在探寻,什么才是好的城市规划,希望有一个完美的模版,有个统一的标准,能快速地复印出一座座美丽的城市,但不可忽视的是:每座城市的地理环境不同,世代生活的居民不同,风俗不同,传统文化历史传承都不同,但不管每座城市面临的问题多么不尽相同。有一个必须遵循的共同点是:一个好的能带给人温情和感染力的城市规划肯定是充满人文关怀的。 所以每个城市都不相同,一定没有谁可以成为标杆,生搬硬套的复制只能导致格格不入和失败。唯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是共通的,是每个城市规划所必须重视的。
一场以人文关怀为改造核心的城市运动,首先要满足生活的各种各样的需求,给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安全感和归属感,不能无视历史的延续性,也不能抹杀传统文化的痕迹。传统的建筑必须保护,人与文明的血脉不能断层,必须联系。一座好城市的标准还离不开大自然的气息,只有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让城市更具有生机和温度。这个在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所有的城市规划都不应该忘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3.“城市美化”运动的弊端
正在进行中的城市美化运动往往把人作为看客,而不是生活在其中的主人,忽视人们的切实需求,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没有真正放在规划和美化的首要;而生硬的、机械的、外表看似华丽的模仿的形式,使原有的城市传统文化精华被无情的放弃,慢慢丧失;时间累积的温度慢慢消息,随之替换的是高端冰冷的距离感!这种短期的肤浅的化妆带来的只有虚势浮躁以及无法弥补的破坏,给后来的城市改造带来更大的困难,人心也会变得更加浮躁。夫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精神财富。
基本上所有的城市改造都会开辟出的大量闲置土地,更有甚者会铲平毁灭成片的自然森林,换上其认为更有欣赏价值的古树和新时代的草坪;砍掉马路两边在时间见证下成长的珍贵的林荫树木,显露出城市美化模版中应有的宽敞、阳光和矮花洋草,而这种表面性的绿化行为带来的往往是单一的审美疲劳。
二、关于中国的 “城市美化”运动
1.中国“城市美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俞孔坚说:“80年代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与100年前发生在美国及随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有惊人的相似,尽管社会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行为与症结都如出一辙。”
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都让社会的中下阶层时时处于一种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慌张状态,并容易产生身份焦虑感。因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变得尤为重要,当然也成为城市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任务,而这时,城市改造和美化便成为一味灵丹妙药,通过对美好图景的构建,引发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希望以场所感来弥补人们失落的身份感。但是,过份注重形式,加上攀比、效仿之风使得公共空间沦为大同小异的形式化空间,唯独忽视了居民主人身份的参与以及地方特色,那些标杆似的纪念性的城市广场、景观大道,往往成为了城市的死寂地带。
2.浮于表面的中国“城市美化”运动
从一线大都市,到二、三线中小城市,从新规划的小城镇,到有千年文化的古都,都为了建设景观大道、城市广场和整饰立面大兴土木。这类大道和广场以所谓成功的城市美化为模板,无一例外的强调宽广、气派和浮于表面的装饰,笔直的道路粗鲁地隔断道路原有两侧的交通,破坏了原有城市的交流网络和肌理;而具有集中性的城市广场也不再以市民的交流为目的,而把它建设成为冷冰的,供人观瞻仰望的城市标志。真正的人与人的聚焦和交流却举步维艰。城市总处于拆迁和建设中,成千上万人被迁离世代生活的故土,被圈住在另一个规划地带,社会结构遭到打乱和破坏。
另外,尤为令人痛心的是对老城区毫无保留的拆除,然后通过表面肤浅的生搬硬套实行重建传统。大量的老建筑和文化遗产被灾难性毁坏,历史传承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的文化脉络和文化生态失去生气。
对自身民族建筑文化的不自信,人为移植欧陆风情的城镇景观开始出现。例如,上海的一城九镇,硬是将中国几千年不曾出现的景观风貌搬进上海,历史累积下来的韵律被生硬地割裂开,不再保持连贯统一。城市的特色空间正在逐渐失落,空间的破碎、尺度的失调和本土风貌的断代最终导致了城市精神的丧失。
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在城市环境改造和建设中应该得到重视。再壮丽奢华的物质离开了人的使用,也就没有了意义,成为孤立的场所。
三、中国“城市美化”运动带来的思考
多年的城市改造和美化,我们生活的城市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靠近国际化都市。富丽堂皇却也一步步失去了温度。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成为了城市改造的目的。人和城市被分离对等,城市不再是人与物有机结合的有活力有温度的有机体,而成为被粗暴规划、改造的对象,民生、历史、风俗、文化传承等不再是城市改造考虑的重要因素。因而,那些带着人味的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老字号、名人故居一个个要不被消灭,要不接受全新的改造,成为不伦不类的新物件。
宜看城市不等于宜居城市,如果有一天,我们生活的城市成为供人观瞻的窗口,成为一部分人显示成就的绚丽舞台,成为了虚荣心的容器,那么他将离生活越来越远,那也就失去了城市原本的意义
四、结语
城市美化,归根结底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更好的生活的!而不是供外人所观赏的,城市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人文,人气盎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这才是一个城市存在最大的意义,也是一个城市改造应该放在首位的基础。
刘勤(1985.01- ),女,湖南益阳人,本科,单位: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讲,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