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昌孟戏研究分类

2017-01-28吴雅玲江西财经大学330013

大众文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广昌海盐声腔

吴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 330013)

广昌孟戏研究分类

吴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 330013)

孟戏是流传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的一种演出孟姜女故事的戏曲,本文对孟戏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概括和分类,将孟戏研究分为综合性研究、曲牌和音乐研究、文化功能研究、田野调查记录、保护和传承研究、剧本研究。

孟戏;研究;曾家;刘家

本文是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广昌孟戏的文本源流与声腔归属考辨”(项目批准号YG2012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艺术作品中,如民歌小调、民间歌舞音乐、各种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这种戏曲因专演孟姜女故事而得名孟戏,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孟戏流行于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原有三路,现存两路,包括赤溪曾家和大路背刘家两个家族班社于每年正月期间演出的祭祖酬神戏曲。曾、刘两家的孟戏虽然都以孟姜女的故事为题材故事,但具体的情节并不相同,两家的曲牌数量丰富,在演出上也有固定的仪式,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承载了重要的礼俗功能和文化意义。

孟戏在剧本、音乐、仪式、文化功能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吸引了从官方、学院到民间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广昌县文化部门开展抢救性的整理和挖掘至今,孟戏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数量颇丰的学术成果。本文对孟戏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概括和分类,根据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主要包括综合性研究、曲牌和音乐研究、文化功能研究、田野调查记录、保护和传承研究和剧本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对孟戏展开综合性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当属毛礼镁的奠基之作《江西广昌孟戏研究》1,作者将自己半个多世纪研究孟戏心得和收获凝结成书,该书对孟戏的源流、剧本、音乐、行当、表演、关目、祭祀和传承等进行了了深入全面地研究。综合性著作还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孟戏》2。这部专论分上篇和下篇,上篇分析了孟戏的民俗心理与文化内涵。下篇从孟戏的角色行当与科白方言、戏神考略、曲牌与音乐特色、海盐腔遗存问题、关目与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发表于2009年第10期《中国戏剧》的论文《广昌“孟戏”的考察与研究》3,从源流、传说、剧目、曲牌、面具与表演、曾刘孟戏异同和生存现状等多方面对孟戏进行了概括和梳理。《江西古镇中的戏曲活化石——江西广昌“孟戏”研究初探》4作为2005年中国音乐学院专家专程考察孟戏后的一篇考察总结,从孟戏由来的传说、曾刘两家的比较和孟戏的研究状况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今后研究的思路。

二、 曲牌和音乐研究

流沙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孟戏的曲牌与失传已久的明代南戏海盐腔有重要关系的推论,由此广昌孟戏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关注,并深入展开了对其曲牌和音乐的分析。

学者们主要从孟戏的曲牌、演唱、和声腔特征两方面入手,将孟戏的音乐特征和文献资料记载中海盐腔风格进行比对。如论文《孟戏曲牌与声腔初探》5、《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6和《江西广昌“孟戏”声腔中的海盐腔遗音研究》7等。

傅利民和戴和冰撰文的《孟戏的声腔及其行腔研究》8则是更进一步,通过对现存孟戏曲牌和音乐的研究分析来探索海盐腔的音乐特点。李忠诚撰写的《略谈江西现存海盐腔的音乐特点》9也是从江西广昌孟戏的音乐特点来谈海盐腔的音乐特点。

《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10是从音乐本体出发,分析孟戏唱腔的旋律形态,将刘家孟戏归为三种核腔形态并分别分析其结构特点。《从孟戏高腔同海盐骚子书的演唱风格中试探海盐腔的演唱风格》11通过横向比照海盐骚子书和孟戏高腔的基本特征和演唱风格,试图厘清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而探索海盐腔的风格特征。

三、 文化功能研究

孟戏演出是曾刘两家年度家族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演戏酬神,“三元将军”既是戏中的人物角色,也是当地人民信仰和英雄崇拜的神,长期以来,孟戏在当地乡村公共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祭祀、宗教信仰和民俗仪式的多重文化功能。因此,从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祭祀仪式等方面对孟戏进行文化解读和阐释的研究成果也数量颇丰。

如《行走在对话与狂欢中的守望——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孟戏”祭祀仪式之功能探析》12运用了音乐人类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孟戏”仪式的形式和符号象征进行分析,对祭祀仪式的功能进行了阐释;《江西广昌孟戏祭祀本质论:以甘竹曾村孟戏为例》13通过对赤溪曾家孟戏的田野调查和分析,对广昌孟戏的祭祀功能和本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孟戏的民俗心理沉淀与嬗变——以江西广昌甘竹刘家、曾家村族〈孟姜女〉戏曲为例》14通过孟戏的文本和声腔源流思考民俗心理的变化和沉淀。《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阐释》15梳理了孟戏起源的传说,分析了曾、刘两家孟戏的文本和音乐风格异同,探讨了孟戏起源传说中的“信史”,并对孟戏的祭祀谢神功能进行了文化解读;《江西广昌“孟戏”的英雄崇拜与宗教信仰》16则分析和阐释了孟戏对三元将军的崇拜和信仰。

四、 田野调查记录

文化人类学“用直观的方法观察人类行为,通过介入式的经历以及不同社会人们的深入交往来研究一种文化。”17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标志性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了获得特定资料亲自到被考察文化事项发生的环境实地考察,身临其境,田野调查是获取信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研究方法。《孟戏》18、《来自甘竹的虔诚——对江西广昌县两个孟戏剧团的田野调查》19和《民间礼俗中的孟戏―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刘家孟戏田野调查的纪实与研究》20等论文都是通过对广昌孟戏的田野调查的记录,反映其生存状态,在此基础上阐发和分析。

五、保护和传承研究

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每一个非遗文化品类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文化功能不同生存状态的文化事项,与之相适应的保护、传承或者发展的对策也不同。

江西广昌孟戏于2006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毫无疑问,它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也早已纳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广昌孟戏保护与传承的反思》21重新审视了对孟戏保护的法规制度、主要措施和观念;《地方民间音乐传承新路探索——临川戏曲音乐引入视唱练耳课堂教学》22提出将孟戏等临川戏曲的唱腔和伴奏音乐引入视唱练耳的课堂,以达到传承民间音乐的目的;《数字化技术在“广昌孟戏”保护中的运用》23探讨了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广昌孟戏保护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即“利用先进的二维扫描、三维立体扫描、三维建模与图像处理、数字摄影、数字录音等技术,将‘广昌孟戏’的剧本、表演、演员及其演出习俗活动等信息进行高精度、全方位、整体的收集”。24

六、剧本研究

剧本是戏曲演出使用的文本,剧本作为“一剧之本”,对于戏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过去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中国戏曲历史进程里,剧本大多是耗费很长时间抄写而成的手抄本,梨园弟子以拥有剧本为荣,戏班的剧本常常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私有财产”。

曾家孟戏的起源传说与获得剧本有关,据传说,甘竹村民曾紫华为避匪乱,背母逃入深山,获三员天神相助击退匪兵,并在山洞拾得装有剧本和三员天神面具的木箱。从此与村民按此剧本和面具排练演出戏曲,每年正月必演以祭祀酬神。

曾刘两家孟戏虽然都是演出孟姜女的故事,但两家的剧本却并不相同,曾家孟戏为两夜本,刘家孟戏为三夜本。曾家孟戏唱的的《孟姜女送寒衣》、刘家唱的是《长城记》,故事的结局、剧本的场次数量、音乐曲牌数量和曲词风格等都不相同。

对孟戏剧本的研究有对剧本的编印整理、对剧本故事源流的梳理、曾刘两家剧本的横向对比、剧本与明清其他戏曲声腔的比照分析等,如著作《中国傩戏剧本集成——广昌孟戏》25、论文《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26和论文《江西广昌客家〈孟戏〉剧本及其演出》等27。

注释:

1.毛礼镁.江西广昌孟戏研究[M].台北:财团法人施舍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5:62.

2.章军华,刘昌衍.孟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31.

3.李启福李上.广昌“孟戏”的考察与研究[J].中国戏剧,2009(10):58-60.

4.张天彤.江西古镇中的戏曲活化石——江西广昌“孟戏”研究初探[J].中国音乐,2006(1):68-74.

5.张维刚.孟戏曲牌与声腔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9(1):62-65.

6.傅利民,夏侯玲玲.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J].中国音乐,2006(3):76-81.

7.高赟.江西广昌“孟戏”声腔中的海盐腔遗音研究[J].黄河之声,2011(5):86-88.

8.傅利民,戴和冰.孟戏的声腔及其行腔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76-87.

9.海盐腔艺术馆.海盐腔研究论文集[M].学林出版社,2004:109-114.

10.傅利民,戴和冰.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214-220.

11.聂蔚.从孟戏高腔同海盐骚子书的演唱风格中试探海盐腔的演唱风格[J].戏剧文学,2007(7):89-90.

12.傅利民,刘沐粟.行走在对话与狂欢中的守望——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孟戏”祭祀仪式之功能探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4):14-18.

13.陈利利.江西广昌孟戏祭祀本质论:以甘竹曾村孟戏为例[J].大家,2010(16):67-68.

14.章军华.孟戏的民俗心理沉淀与嬗变[J].艺术百家,2007(3):39-49.

15.张芳霖,吴承游.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240-245.

16.廖婷.江西广昌“孟戏”的英雄崇拜与宗教信仰[J].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51-256.

17.周大鸣编著.人类学导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5):51.18.吴若峰.孟戏[J].中国民族博览,2004(5):80-87.

19.傅利民,刘沐粟.来自甘竹的虔诚——对江西广昌县两个孟戏剧团的田野调查[J].音乐探索,2008(4):6-15.

20.夏侯玲玲.民间礼俗中的孟戏―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刘家孟戏田野调查的纪实与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2):15-26.

21.赵红宝,黄美龄,吴媛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广昌孟戏保护与传承的反思[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226-227.

22.杨菁.地方民间音乐传承新路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4):380-382.

23.王东,程渊,罗建平.数字化技术在“广昌孟戏”保护中的运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113-115.

24.王东,程渊,罗建平.数字化技术在“广昌孟戏”保护中的运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113.

25.朱恒夫.中国傩戏剧本集成—广昌孟戏[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01

26.张芳霖,吴承游.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93-101.

27.毛礼镁.江西广昌客家[孟戏]剧本及其演出[M].广昌县档案馆,2001.17-18.

猜你喜欢

广昌海盐声腔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海盐可可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广昌的今昔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郭广昌回应辞任风波: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