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销瓷器上的金属加装装饰研究
2017-01-28景德镇陶瓷大学333000
曹 星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000)
中国外销瓷器上的金属加装装饰研究
曹 星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000)
外销瓷器是中国瓷器中的重要的生产品类,深受欧洲人们的喜爱。而在这些外销瓷器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是将金银附件镶嵌在瓷器上,这既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瓷器,同时也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异国的适应性转变,此类瓷器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西方美学同中国传统的交融。
外销瓷器;金属;加装装饰
当异国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中国瓷器时,他们感慨着它细润雅致的质地,光洁莹白的釉面,充满意韵的造型,甚至水晶和金银器都相形失色,令人叹为观止。并且由于它们清洁、致密、耐热易于洗涤等优良的特点,相比于在此之前欧洲长期使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器皿,是一种特别卫生的器具。尽管中国瓷器行销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早晚有所差异,但无论在何处瓷器都是当时最尊贵的厚礼。正如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在写给首相坎特•弗莱明的信中说的1,“我没有任何疾病,如果硬要说有,那只有一种,就是太爱瓷器。”表明自己已经陷入了对“中国景德镇瓷器的狂热追求”并且“正毫无节制、不谙世事地进行购买和收藏”。
在流传于国外的众多外销瓷器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类特殊的器具,它们将金银附件镶嵌在瓷器的成品或半成品上,甚至把一些破损或切割过的瓷器部件用金银镶嵌组装在一起。最初很多国人并不理解,以为这种行为仅仅只是在遮掩瑕疵。但事实上,这是欧洲人对中国瓷器刻意而为的再装饰,也可以看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异国的适应性转变。根据记载,欧洲人在14世纪初已经开始为进口的器物如水晶,象牙等镶嵌上金属附件以突出它们的珍贵和美感。在16世纪晚期对欧洲的贸易初期阶段,瓷器被视为来自东方遥远国度的珍品。皇室或贵族极其推崇进口物品的稀有性并期望提升珍品的价值,瓷器镶嵌金属附件的做法也是应允在欧洲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2。而且瓷器作为易碎品,口沿,壶流,把手等部位不论在漫长的运输中或是日常使用上都极其易损,因此售卖瓷器的商人往往对略有破损的瓷器加装金属附件进行修补或者修饰。而那些完好的瓷器同样在口、足、流、柄等突出部位镶嵌金属饰物,有的在原来的器物上附加了金属器盖,有的在转角弯折处也包嵌上金属物进行保护。瓷器的温润如玉与贵金属的华丽光彩相得益彰,东方与欧洲风韵俱在。这类器物也以实用与美观并存的独特风格使其成为宫廷皇室间相互馈赠的礼物。至 17世纪末期,宫廷和民间瓷器收藏都初具规模时,瓷器橱柜作为一种新的装饰器具,贵族们将这类镶嵌瓷器同名画和雕塑展示在橱柜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更有甚者还在自己的厅室里特制了满是中国瓷器的“中国橱柜”。
18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大量的中国瓷器作为餐具或室内装饰品售卖到欧洲,掀起了欧洲对中国风崇尚的二次狂潮,中国瓷器依旧珍贵却更贴近生活,皇室贵族们对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产生了更多的诉求。他们希望能定制西洋样式的瓷器用来取代金属,琉璃等器具,甚至派遣人员来中国制瓷业中心景德镇以探寻瓷器制作的秘密。法国传教士殷弘绪便是其中一人。他在致耶稣会教父书信中曾写道,由于购买的欧洲人不知道瓷器是如何制作而成,因此有时定制的样式很难,甚至不可能制造出来。尽管当时已经可以定制一部分欧洲风情的装饰图案。但造型上的未能如愿使得他们奇思妙想,通过加装、改装的方式将几个或一组中国瓷器的成品和半成品通过镶嵌金属附件,获得一种与原型作品截然不同,更具实用性,更加贴合欧洲室内装饰的新面容,甚至获得了新的功能。比如,军持或花瓶可能被改造成执壶;人像雕像装上贵金属后变成烛台;罐可能和其他瓷器的零部件改制成香薰等。这些加装的金属配件中,普通的可能仅仅只是铜片或镀金银器,而最昂贵的几乎是纯金银。但就装饰配件本身而言几乎算得上是精致的艺术品。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被视为室内装饰和审美的标准,作家迪福甚至断言:“如果没有中国的瓷器就没有一流的住宅” 。在欧洲各国中尤以法国热衷于为瓷器添加金属附件,甚至因此产生了一种新兴行业—marchand merciers,作为东印度公司和个体户之间的中间商,直接与银匠,装饰工匠交往将拍卖会上购得的瓷器加工改造成奢华璀璨的风格,以满足巴黎皇室宫廷流行的法式“中国风”。在这些金属装饰中,可以很愉悦的体会法式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魅力,流畅的C形、S形和旋涡状的线条蜿蜒而富有动感,锯齿状的叶子,婉转延伸的枝叶及芦苇状的金属装饰,刻画细致繁琐且华丽,给予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极其夺人眼球。而从这些经过“改良”,或者说是入乡随俗镶嵌金属附件的瓷器档案中可以看到最精致的镶嵌一般还有签名和日期,可以补充每件瓷器到达欧洲后的历史。而最为人乐道的是威廉碧福(William Beckford)收藏的一件元代青白釉玉壶春瓶挥,他挥金如土,买进的艺术品不计其数,但独这件不仅有纪录可查,还有图像可以对号,是件流传有序的中国文物。由于碧福居住的府第叫“丰山别墅”,艺术史家便叫这青白瓷为“丰山瓶”。在1713年前后,一位叫盖尼亚的法国贵族请画师绘制了水彩画,上面有金属配件上的章纹和法文铭文放大的细图。表明14世纪时丰山瓶被1241年对峙蒙古帝国拔都入侵的匈牙利王国所拥有。1338年,在中国元代景教与教皇本笃十二世互通的使节过境时,匈牙利王室得到了这只玉壶春瓶。继而在1381年,加装了华贵的金属(有可能是银)流、柄、托、盖,改造青白釉玉壶春瓶为执壶后,匈牙利国王路易一世将之作为礼物赠予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三世,此后在欧洲各王室、贵族互相的外交、联姻活动中不断辗转易主。至1882年6月,一批柏克福德的旧藏在汉密尔顿宫被委托给佳士得拍卖,拍卖持续了三周之久,丰山瓶轰动一时。除此之外古董收藏家赫伯特hebertd(1724年)的目录也显示几件镶嵌金属附件的器物是藏品中最为贵重的,一件镶嵌镀金附件的储水容器,价值120里弗,而一般的瓷杯和碟子仅仅值几里弗。
中国瓷器在进入欧洲之初,尽管作为一种奢华的艺术品出现的。但随着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审美和艺术的不断追求,国际贸易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使我们看到了瓷器上创造性的加工和不同寻常的艺术表现力,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仿佛我们已近置身于那个古老而鲜活的时代。
注释:
1.黄忠杰.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英)柯玫瑰,(英)孟露夏.艺术与鉴赏——中国外销瓷[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16.
曹星(1991.08- ),女,籍贯:江西都昌,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陶瓷考古,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