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美术的传入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2017-01-28陈乙源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650500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龟兹石窟莫高窟

陈乙源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650500)

佛教美术的传入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陈乙源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650500)

本文对佛教美术的历史及传入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佛教美术的形式,将新疆龟兹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石窟的主要两大代表,从而探讨中国绘画的特点,对佛教美术的传入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进行论证。自蓝绿色的色调传入我国之后,不断丰富色彩体系,通过色彩晕染增强立体感,完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为我国色彩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佛教美术;色彩;壁画

一、佛教壁画代表——新疆龟兹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

佛教美术的传入对中国画色彩影响主要是以平面绘图绘画的壁画形式。古往今来,随着佛教美术技艺的逐渐传入,其异域性的画风和艳丽的色彩对中国本土绘画影响很大,对其后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石窟壁画逐渐传入我国,对于佛教美术来讲,其绘画风格沿途风景绘画。这种绘画形式逐渐在我国盛行,在我国佛教石窟壁画艺术水平最高的为疆龟兹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

(一)新疆龟兹石窟的壁画类型和色彩的特征

龟兹石窟是在古龟兹国境内建造而起的。龟兹石窟也可以成为龟兹国境内石窟,其包括库木吐拉石窟,克孜尔石窟,克孜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玛扎伯哈,等六处主要石窟和台台儿石窟,托乎拉克店石窟,温巴什石窟亚吐尔石窟等小石窟。新疆是否叫传入中国的最初地点,是我国石窟壁画发展的根源。我国佛教石窟壁画分布情况是从新疆起逐步向西北方向发展。新疆拥有着最大规模、且时间最早的石窟群。因此,我国佛教石窟的研究历史进程中,新疆的石窟艺术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疆的龟兹石窟占新疆石窟总量的60%,其是佛教美术辉煌发展的体现。

(二)敦煌莫高窟石窟的壁画类型和色彩的特征

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曾被誉为最有价值的20世纪文化发现,其位置位于敦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其壁画精美、雕塑精致,闻名于国内外。期在前秦时期开始建造,经历了十六国以及隋唐等历史年代的逐步修建,已经形成了十分巨大的规模。现在莫高窟有735个酷动,其壁画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有2415尊泥质彩塑,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规模最大且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圣地和艺术摇篮。

在壁画、建筑、塑像三者的结合方面是莫高窟最大的艺术特征。莫高窟的形状建造有很多种的形式,如:殿堂窟、神庙、佛教的浮雕以及影塑等等,其壁画主要有以下形式:尊像画、故事画、山水画等,其内容也有所不同,其所反映出的是古代多个朝代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艺术沟通。莫高窟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罕见的历史文化宝藏。除此之外,莫高窟还是一个文物宝库,经过查询文献可知:在藏经洞中曾经出图5万多件历史文物,如:画像、织绣、文书等等,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十分高,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在明清时期,社会动荡,高管腐败,在管理方面又十分欠缺,致使很多的文物宝藏被盗,流传到国外。现在的莫高窟三危山之下,已经建设了敦煌艺术陈列馆,按照原来的大洞窟打造,为游客带来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

二、佛教壁画传入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

(一)丰富了色彩调式

在我国汉代以前,中国的色彩绘画主要是五行色,其主色调为黑色或者红色,在战国和秦汉等时期绘画中体现的十分明显,之后佛教逐渐传入我国,改变了这种情况

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调是青绿色,一般多用装饰性的矿物质色调,如石绿、石青等。色彩运用上主要倾向于冷色调,如:石绿色或宝蓝色,这与印度和西域建筑的色彩有很大的关联。敦煌也如此,在早期主要是以冷色调为主,受到佛教的影响,如北周290窟 “佛传之五”、北魏248窟“供养菩萨”,西魏285窟“五百强盗成佛”、西魏249窟伎乐天是比较典型的例子。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在中国绘画中使用了金银观念,这对北方西域绘画也有所影响,中西方结合,促进了美术色彩的不断发展。

(二)色彩渲染成熟

随着佛教美术的传入,除了色彩调式在逐渐转变之外,在我国逐渐出现色彩立体感渲染画法,这是佛教美术传入的结晶。在我国,张僧繇是运用此方法较早的人物之一,其凹凸花的画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方法融合之后,采用朱青色彩调式,远远望去如凹凸,而近看则平。除此之外,还有隋唐时期的尉迟乙僧也擅长用凹凸的画法,在用色上十分沉着,和中原传统绘画的简易淡雅有所不同。在中国,画家将晕染的画法和传统的线描画法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绘画方式,美术艺术逐渐发展。在此前,我国绘画主要是纯粹涂色,缺少渲染。

(三)淡薄审美情趣促进文人画的不断发展

佛教中道宗和到家的哲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道宗和道家哲学互相作用,从而产生禅宗。而禅宗是道庄佛学,这种哲学思想和色彩文化逐渐促进文人画的产生,对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美术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壁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随着制作石器的方式逐步改进,美术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多年之前,古代人们所掌握的绘画技巧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实例仅限于一些陶器上面的纹饰等。随着中国绘画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多个省份挖掘出很多古代岩画,使史学家将中国绘画起源发展推至到旧石器时代。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随着佛教美术的传入,我国本土绘画色彩体系逐渐丰富,其审美意趣成为了美学思想理论其艺术形式使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必然融合。

[1]徐笑梅. 浅析对中国画色彩的认识[J]. 中华少年,2017(11).

[2]谭晶,刘昌玉. 中国画色彩的演变历程及应用[J]. 学园,2013(36).

[3]朱永锋. 中国画色彩的特点及运用[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6).

[4]萧瀚. 积彩色调水墨画的营造——关于中国画的几点思考[J]. 艺术沙龙,2013(02).

陈乙源(1969.11-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中国画硕士, 副教授, 从事中国画花鸟画方向研究和西南热带雨林植物、花鸟题材绘画研究。

猜你喜欢

龟兹石窟莫高窟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龟兹乐舞
三部龟兹乐考辨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夜宿石窟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龟兹壁画“杀犊取皮”
夜宿石窟
抒海本生及其在吐峪沟壁画中的呈现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