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齐白石篆书“三变”

2017-01-28杨艺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610207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三变篆书白石

杨艺璇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 610207)

浅谈齐白石篆书“三变”

杨艺璇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 610207)

齐白石以国画著称,其书法也是他整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篆书和篆刻造诣颇深,在近代书法史上的地位极高,齐白石篆书用笔利落、古劲苍茫,博诸家所长,最终自成一派。本文试就齐白石篆书风格形成过程中三次大的变化作简要分析。

齐白石;书法;篆书

齐白石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等。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书法家。齐白石自二十六岁时,因受到师门和周围朋友的影响,开始学习书法。在《白石老人自序》中称:“我起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到了韶塘胡家读书以后看到了沁园、少蕃两位老师,写的都是道光间我们湖南道州何绍基一体的字,我也跟着他们学了。又因诗友们有几位会写钟鼎篆隶兼会刻印章的,我想,学刻印章,必须先会写字,因之我在闲暇时候也常常写些钟鼎篆隶了。”可见其从一开始学写篆书的目的是其治印而为,尔后,齐白石学篆书专攻汉篆,以古为新,不断从中探索进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篆书风格。

上文提到齐白石学书先学馆阁体,后学习何绍基和钟鼎文字直至四十岁左右,而在其三十多岁时,齐白石又得印谱,由印风影响其书风,故变之。他在《白石印草•自序》中有言:“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后,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后齐白石又学习赵之谦印,多次临摹,渐渐形成了早期融合丁、黄、赵三家的篆刻风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齐白石篆书风格形成奠定了基础,透露出齐白石甚喜结体方整的篆书,不仅局限于何氏书法与钟鼎文字,而是从篆刻中汲取养分,“以印入书”,此乃“一变”也。

1902年,齐白石在西安结识樊樊山,并从其收藏的画作中看到金农册页上的题款,此后,齐白石题画款、抄录诗词多仿金农书,齐白石自称其“写金冬心的古拙”。1903年四十一岁的齐白石在出游至北京时,结识李瑞荃,受其指点学习魏碑,改学《爨龙颜碑》,其碑文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碑文古雅,结体茂密,虽为楷书,却饶有隶意,笔力遒劲,意态奇逸,结体多变,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他在《广艺舟双楫•碑品》中将《爨龙颜碑》列为“神品第一”,赞其曰:“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齐白石学此碑,字体上取其奇巧而显异态,字体上不拘于形,用笔质朴,颇具“碑派”意味。齐白石言:“书法得力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可见其对书法学习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取诸家所长矣。齐白石还曾说:“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祀)三公山碑》,篆法一变。”

《天发神谶碑》成碑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67年),结体是用篆书的字法,但其字形取方,且多杂隶书体势;用笔纯用方笔,其书起笔方重,有隶书笔意,转折处则外方内圆,下垂处呈悬针状,后世诸多篆刻家受到此碑影响并得到启迪,多取其之笔意入印。齐白石则吸取此碑中上粗下细的“倒韭”笔法,后又将这种隶书方折的笔法运用的写篆书上,使自己的篆书字形架构为纵长的方形,笔划尾部出尖。《三公山碑》则为东汉碑刻,立于汉光和四年(181年),杨守敬曾在《平碑记》中评价此碑云:“字已细瘦,笔意不复可寻,而劲健之气自在。”此碑似篆非篆、似隶非隶,字形或方或长,极为自然,其用笔似乎是追求一种横平竖直的书写效果,而长横和捺划则多有波挑,笔势极为飘逸。齐白石十分推崇“秦汉人有过人处,全不在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齐氏故学《天发神谶碑》和《三公山碑》中平直方正之结构及恣意随性之意,不断探索自己书法风格,根据所书字的的笔画多少,整体布局的安排也打破常规;有长有扁,却和谐统一。同时在结字上完善了齐白石篆书长方或扁方的特色,以及在章法布局上则体现其重竖行排列,而横排无行气的特点,此乃齐白石篆书“二变”也。

“后喜《(祀)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齐白石自70岁后学习秦权,秦权其风格迥异,有较为严肃工整的,笔画方劲健挺,而大多数纵有行,横无格,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生动自然。因多数秦诏版为凿刻而成,多成方笔,节奏短促,笔画瘦硬;又因部分出于工匠手中,或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虽不合法度,却给人们以天真、稚拙的美感。使得齐白石的篆书用笔在纵横平直中增添了许多率真纵放之志。齐白石九十三岁时,他又对隋朝《曹子建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齐良迟在《父亲齐白石和我的艺术生涯》一文称,齐白石临隋代《曹子建碑》,且“日日临帖不倦”,吸收其中楷、隶、篆混合的笔法,将楷书的折勾,隶书的波挑混入到篆书之中。齐白石篆书吸收秦权的稚气自然与《曹子建碑》的笔法,此乃“三变”也。

齐白石篆书主要取法自汉印中的文字,以及《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秦权等,在不断探索学习中,通过“三变”,融诸家之长;篆书用笔大胆犀利,结构若篆若隶、体方势圆。齐氏还曾言曰:“余行年六十,学书不成,以为书不必工,但能雅足矣。尝见人摹写汉碑,其用笔摆舞做成古状,以愚世人,尝居海上,时人称为书中之圣、书中之王,深知书中三昧者耻之。”可见其摒弃刻意为之,故作姿态的书风,以此齐氏篆书笔画灵动新奇而不失古意,颇具天真烂漫之趣。同时其篆刻造诣颇深,也影响了齐白石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正可谓“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而其篆刻中的线条刚健,下刀果敢,充满了金石味,同时也在其篆书线条之中有所展现。齐氏书、画、印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最终融为一炉。齐白石从多方面吸取字法、笔法,以李邕“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为座右铭,本着创新求变的精神,通过“三变”,最终形成了气象雄浑、自然洒脱的“齐派”篆书风格。

齐白石留给我们无限的艺术启迪:“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考量白石老人的艺术生涯,他以其终生学习的态度,与其不断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和独创精神,成为近现代书画篆刻史上的一代宗师。

[1]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2]朱天曙.沈伊默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3]刘振涛.齐白石研究大全[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凡.齐白石诗文篆刻集[M].香港:香港上海书局,1961.

杨艺璇(1995.12- ),女,河南三门峡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

猜你喜欢

三变篆书白石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广东中山市白石猪场有限公司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白石塔
红砖白石五店市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