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艺术品与复制品

2017-01-28夏韬钦景德镇陶瓷大学333000

大众文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复制品珍品艺术作品

夏韬钦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000)

试论艺术品与复制品

夏韬钦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000)

在当今社会,随着数字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艺术品已经不再是什么难得一见的东西,我们可以在网上,书籍画册上看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到梵高的《星空》,看到蒙克的《呐喊》,罗中立的《父亲》这些在中外美术史上彪炳千古的艺术巨作。甚至可以在任何一家艺术用品店买到不同尺寸大小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诚然,这些艺术珍品的复制品极大的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求,也对艺术交流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复制品和艺术珍品真的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吗?本文试图从复制品和艺术品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出发,谈谈艺术品和复制品的审美差异。

艺术品;复制品;审美;灵韵

一、复制品的社会功能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世界的享受,而对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已经越来越强烈。换而言之,就是对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美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也是很多人一生所追求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会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甚至是心灵上的震撼和感动。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会有数以千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赶往卢浮宫等艺术圣地膜拜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甚至在作品前被感动的痛哭流涕的也不再少数,我们应该带着对生活的热爱来欣赏每一件艺术品,感受他们的美。

欣赏艺术作品,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当然是去艺术馆,博物馆,画廊,亲身感受作品的气息,甚至你也可以买回家独自欣赏。历史上大多数的艺术珍品也确实都藏于各大艺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普通人难以一睹其真面目。这些伟大的艺术品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时间沉淀,留存至今还能让我们看到着实不易,然而,人们还来不及感受他们,它们也许就已经被束之高阁,冷冰冰的躺在深宫禁院之中。虽然每天仍有很多人来观赏和膜拜,但那毕竟属于少数人,大多数人受制于各种原因而难得一见其真面目,更别说能够拥有它们了。比如,断臂的维纳斯是美和爱的象征,这件公元前两百前的艺术珍品现藏于法国卢浮宫,残缺的断臂不仅没有折损它的美,反而增添了它的残缺之美,让人我见犹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真品我们大多数人无缘得见,但是我们都想要拥有美的事物,所以,复制品出现了。复制品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味,至少在视觉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难道不正是艺术所想要带给人们的吗?随着当今摄影技术,印刷技术的发展,复制品的质量越来越高,有的甚至能做到和真品一般无二,好的复制品能在材质,尺寸,工艺上尽可能的还原原作。

然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复制品并不等同于赝品,赝品是为了谋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的。与造假者单纯的为了获得暴利而对原作的复制不同,复制品是为了满足普罗大众对美的需求而通过正规渠道制作的。目的性和功能性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好的复制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本雅明认为,复制品失去了其高贵的出身,平民化的走向了大众,变成了一种公共财富,从而成为一种具有全新功能的创造物。

二、 艺术品的审美价值

随着现在复制技术的发展,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艺术品原作都可以转移,再现在书刊,网络等纸质载体上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目前,我们的审美活动绝大程度都是借助复制品来完成的。在此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艺术品原作与复制图像在审美中是否存在差异,两种途径是不是可以达到同样的审美效果,是否是可以相互取代的?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首先,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改变,既由以往独一无二的真品变成了可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载体由美术馆,博物馆变成了书籍报刊和网页。其次,审美主体由小规模的精英阶层到普罗大众,艺术欣赏不再是经过艺术训练和有钱人的小众行为。存在方式和审美主体的改变造成了一连串深远的影响,重新塑造了我们整个的审美形态。而且,艺术品在被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会造成不可避免的信息流失。复制品会受到尺寸,色彩等的约制,不能重现真品的神韵。一些巨大尺幅的艺术作品,比如西斯廷壁画,等等,必要身临其境观赏真迹时,才能体会到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这种气势是绝不可能在小小的图片中能体会得到的。还有一些注重细节的油画作品和注重手法力度的版画作品,也是唯有看真迹才能感受的到的,而艺术珍品的这种磅礴的气势会带给观众超越视觉之外的感官体验,达到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而这正是艺术品的价值所在,这是复制品所无法比拟的。

瓦尔特.本雅明在他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灵韵”这个概念。首先,灵韵具有本真性,即独一无二性。他说:“即使最为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品的此时此地性——它独一无二的诞生之所。体现着历史的恰恰是这独一无二性,而非其他方面,现代复制技术用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从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来看,“灵韵”指的是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艺术品的膜拜价值与艺术的起源有关,最早的艺术作品起源于巫术礼仪,到后来的宗教礼仪。人类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自身无法理解的力量的崇拜,所以,艺术最初的产生是作为一种崇拜形象而存在的。具有新意和充满神秘灵韵的艺术作品才会受到人们的尊崇和膜拜。而现代的复制品不具备这种膜拜价值,而充其量是作为一种展示价值,而不能引起人们的膜拜心理。本雅明还认为,“灵韵”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抚慰感,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观赏者会得到一种抚慰感,心灵得到一种完满,一种和谐。而人们在观看复制品时,观者和艺术作品之间存在一层隔膜,很难象面对原作那样充分想象当时作者的创作情景和状态。

还有艺术品和复制品的审美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人们在欣赏艺术珍品时通常是凝神静观,欣赏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升华的过程,是主动地探索过程,每个人观看方式不一样得到的信息也不一样,从不同的视角,角度会有不同的效果,欣赏变成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而复制品只是一个浏览的过程,只停留在在浅层的感官刺激,无法深入到达理性的思考过程。

三、结语

艺术必须为其所处的社会服务,每个时代对艺术的功能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在功能方面,由古代的膜拜功能到现在展示功能。由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改变,复制技术导致了人们对艺术作品所感知的部分发生了变化,人们不能从复制品中感受到艺术品的那种真实的“灵韵”。复制品在审美价值上是无法取代艺术品的,支撑我们文明进步的还是艺术品。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复制品一方面吞噬了原作的灵韵,另一方面又将原作带到了可能永远都到不了的地方,作品通过大批量复制由单一的传播变成更广的受众传播,使更多的人知晓它,明白它,艺术也越来越大众化。

[1][德]沃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城市出版社,2002.

[2]刘凡.艺术品原作与复制图像在审美中的差异[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

[3]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J].华夏出版社,1987.

夏韬钦(1990- ),男,汉族,籍贯:江西吉安,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学、古陶瓷鉴定,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猜你喜欢

复制品珍品艺术作品
复制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艺术复制品何以存在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珍品阁
珍品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果实
关于文物复制、仿制行业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