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宫御书房的文化内涵
2017-01-28侯心羽王一珉北京化工大学100029
侯心羽 王一珉 (北京化工大学 100029)
浅析故宫御书房的文化内涵
侯心羽 王一珉 (北京化工大学 100029)
书房,或称堂、斋,取之清幽淡雅。北京故宫博物院御书房是中国传统书斋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承担着清朝皇家重要的教育文化政治功能。本文以故宫内的三希堂书房为例对御书房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命名、陈列格局、藏书典籍和文化功能及内涵这四个方面,不仅能够体现乾隆皇帝本人的思想情趣,还对促进清代皇家文化形态和特征的研究起到很大的的作用。
故宫;御书房;三希堂;乾隆皇帝;文化内涵
深宫高墙,红砖黄瓦,茂密如林,森幽如海。踏进故宫,面对历代皇家的政治和生活中心,让人感叹这昔日岁月抹不掉的紫禁晨昏。1皇家的巍峨、艺术的神韵、历史的厚重和赫赫帝王之气,代入感骤升。不过,许多人并不知道遍布宫中的40多处书房。
在传统观念中,书房是用来看书、藏书、写书,或修身养性、静心思考的文化空间。相比一般书房,古代御书房被赋予了更为复杂和丰富的文化功用和内涵。故宫内前期的御书房基本上分布在保和殿、乾清宫以及养心殿三个区域,且皆为政寝合一的结构,即皇帝的卧室、客厅、书房与君臣讨论军事政策之处都会集于同一个空间。有清一代,统治者深知巩固统治国家文化的意义,政务之余往往在御书房进行召对,均有儒臣在左右陪侍。宫中设置了一些大规模藏书宏富的书房,是最早以藏书为主的书房。清代皇帝都很重视文化和教育,因此史论是皇子们非常重要的必修课。
一、三希堂的取名由来
“三希堂”是乾隆皇帝设于养心殿内部的御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经典标志。2“三希堂”得名于倾乾隆时期,位于今故宫养心殿西暖阁,其中珍藏着珍贵的三件东晋书法真迹——王羲之的《快雨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3作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较长的君主之一,他为18世纪“康乾盛世”的直接开创者,同时他也是历史上文化艺术修养较高的君主之一。他文韬武略,博学多闻,能诗词,擅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珍迹,尤以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三希堂”的匾额以及《快雨时晴帖》帖前的“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均出自乾隆御笔,同时他还作《三希堂记》并亲自手书,其钟情可见一斑。如今还挂于墙上,匾额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怀抱观古今”,下联是“深心托豪素”,联语平起仄收,天然古朴,彰显作者博学多识。其中“三希”,按其本意有二解,且双层含义并重:一者,寓意“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4,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他希望臣工官员以及自己不断追求自身的修养,勤奋自勉,同时也反映了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的自豪感;二者,“珍惜”,在古文里,“希”同“稀”,稀少高贵之意,故上述三件晋人书法即为三件稀世珍宝。
二、三希堂的陈列格局
三希堂不仅因收藏了乾隆皇帝喜爱的晋人三件手书珍宝而举世闻名,还藏有巨量的书画墨宝和文房器具。狭长的室内空间选用楠木雕花隔扇分隔为南北两间小室,很好地弥补了空间的不足,虽空间狭小,却气氛庄严,窗明几净,优雅简单。殿堂之中凡设宝座之处,必有典籍书案按次摆放。书案左首为玉如意,右首为铜暖炉,依次摆放笔墨纸砚等各色书写用品。同时在窗户下设置有暖炕二面,乾隆皇帝可坐可卧,御座则设置在高炕上,坐东朝西,低炕墙壁上各色陶瓷陈设琳琅满目,其下则陈列着《三希堂法帖》楠木匣,被对面的落地镜子尽收其中,小室立显豁然开朗。此外,小室的墙上装裱的乾隆帝《三希堂记》、金廷标《王羲之学书图》、沈德潜《三希堂歌》以及董邦达的山水画等,使得三希堂韵味悠悠,到处充满着优雅和精致,古香古色。三希堂始于在乾隆时期,之后的清朝各个时期都未曾有任何变动,至今仍然保持原有的外观。
三、三希堂的藏书典籍
受乾隆皇帝直接影响,皇宫中开始大量设置书房。至乾隆十五年时,三希堂集中了晋代以后历代130余名家,墨迹340件以及拓本近500种。乾隆皇帝即位后,兴起了空前的收藏和汇编书籍的事业,所到之处必设书房,并时常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乾隆十二年至十五年,乾隆皇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官员,将皇宫及内务府中历朝的书法精品进行细致筛选,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5,共分32册,500余块石刻,收集汉魏之后百余位书法名家300余件书法精品。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再次从宫内藏品中精心挑选了著名的古籍五卷,摹刻上石。待刻成完璧,于清代末年广为流传。刻石原址现位于北京北海公园园内。
后来“三希”在近代经历颠沛流离,《中秋帖》和《伯远帖》先后流出宫外。1950年,此时距“二希”离开故宫已经整整过去了27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动用巨资购回“二希”,最终藏于北京故宫至今。其中尤以王羲之《快雨时晴帖》经历坎坷,终随故宫文物南迁,半世飘零,最终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堂宝帖》已分藏百年,成为了中华文化团圆的最大遗憾。
四、御书房的文化功用和内涵
1.文化教育
御书房正如其名,供皇帝皇子读书写字是最基本的功用。乾隆帝一生孜孜不倦,博览经史子集,其中尤喜赋诗,宫居宴饮,狩猎出游等均有诗文,他是历史上留存诗文最多的帝王。
2.藏书阅览
御书房还是宫中巨量珍本书籍和文物的贮藏地。宫中除专门用来藏书的藏书阁之外,皇室专用的大小书房内还列架陈设着经史子集善本书籍,供平时御览。除三希堂之外,景阳宫后殿的御书房因藏有宋徽宗赵佶手书《毛诗》、马和之奉命绘制的《毛诗全图》以及乾隆时期在后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等而赫赫有名。
3.词臣顾问
御书房也曾作为皇帝与词臣们的御用顾问之处。最有名的当属康熙皇帝的南书房。南书房坐落在皇帝长居的乾清宫西南方向,月华门以南,遂得名。康熙十六年,南书房始设,选科甲名士及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康熙皇帝常在南书房与词臣们一起吟诗作画,解析经文,传授知识,交流学术及治国理政良策,亦师亦友,常御赐书画精品或食物,以示恩宠。后来,南书房的词臣们代皇帝起草政令谕旨,参与枢机要务,文学侍从不再仅仅是学术上的交流探讨,更是政令军务的最高秘书,多数重要政令均出自南书房。南书房作为皇帝的宫廷御用顾问处,是一个非正式的权力机构。直到雍正时期成立军机处并成为最高权利机构后,南书房才回归正常的学术交流功用。
五、结语
自清入关,北京故宫的御书房就成为了历代皇帝政务之余的修养之地,并且不断的扩大规模和功用。御书房最初只是供帝后、皇子们阅览的藏书编书之处,清代皇帝重视文教,读史论经是皇帝的重要必修课,这里渐渐演变为皇帝读书挥墨之处,从而培养了清朝皇帝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个人的思想情趣。
注释;
1.史鸿轩.紫禁城里的道教神殿——科学大观园,2009(8):45-46.
2.于乐.《三希堂法帖》散记——中国书法,2014(10):24-30.
3.郝志敏.吉林省图书馆馆藏拓本概说——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4(7):61-63.
4.杨帆.周敦颐的幸福观——传承(学术理论版),2008(2):86-87.
5.董建.徽州古今书画公私收藏——书画世界,2014(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