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2017-01-28兰州师范附属小学73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梁惠王齐宣王气势

何 芳 (兰州师范附属小学 730000)

试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何 芳 (兰州师范附属小学 730000)

《孟子》散文,长于论辩。历来被教育界视为学习范本,其论辩性主要体现在:雄辩滔滔、咄咄逼人的气势,论证方法丰富多样,行文结构灵活多变,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语气和口吻因人异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习作训练大有裨益。

论辩艺术;文气;论辩方法;论辩逻辑;论辩语气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章,感觉他犹如在弦之箭,时刻准备用锋利的言辞射中对方,而且一旦出击,对方似乎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那么孟子散文论辩的艺术魅力何在?这种魅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雄辩滔滔,咄咄逼人的气势

读孟子散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浩浩荡荡的气势扑面而来。古人说“文以气为先。”“文气”即文章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精神气质、气韵性情。孟子散文磅礴的气势首先来自于孟子本人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孟子在“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章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试图用一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描述这种无形无影却又无处不在的“浩然之气”,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作为气,跟义和道相配。据此,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自主的道德修为,自古以来,屈原有这种道德自觉,他自觉地倾向真善美,自动地远离低级趣味。体现在孟子身上,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自信。他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道义的使者;他自信邪不压正,公道自在人心。正是这种高度的道德自信和道德自觉,使孟子文章气势充沛,气脉中贯。

这种气势是时代特征在孟子身上的折射。孟子曰:“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孟子此言,让人感受到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迫感和无奈感。孟子生活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动乱时代,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改变惨烈现实的使命感于是变得分外强烈而迫切,他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以在与诸侯交锋时,言辞激烈,语气急迫,步步紧逼,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句式上,孟子文章多选用整饬的对偶句、排比句和表达强烈感情的反问句来增强文章气势。如:“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一章,连用四个“无……非……”和“……也”并列排比句,强调其性善论思想。“王好战,请以战喻”一章中,用三个“不可胜食,不可胜食,不可胜用”“可以食肉矣,可以衣帛矣,可以无饥矣”句式,阐述其王道主张。“王何必言利”“何待来年”“沛然谁能抵御之”等反问句式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读来气势磅礴,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论证方法丰富多样

在“王好战,请以战比喻”一章中,孟子用战场上“五十步笑百步”的一个小场景打比方,向梁惠王阐释其“其民不加多”的疑问;“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孟子巧用寓言故事,讽刺世人为求富贵利达而丧失人格尊严的行为;孟子见梁惠王时,用禾苗久旱逢雨来比喻民众对于仁政的渴望之情;用攘鸡这样的世俗故事来说明明知行为不合乎道义,就应该立即停手的道理。这种取譬设喻的论辩技巧在孟子散文中尤为突出,它将抽象深奥的道理具象化,避免了单纯说理的乏味空洞,使己方的观点更易于被人所理会和接受。

正反对比的论辩方法也是孟子广泛使用的论辩技巧之一。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章中,齐宣王不与民同乐的情形,与与民同乐的情形,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比,结尾“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孟子见梁惠王时,引用《诗》中文王营建苑囿,百姓乐为其用和《汤誓》中夏人诅咒夏桀要与之同归于尽,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来论证开头提出的“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观点。正反对比论辩的方法使孟子文章主旨鲜明,充满极强的思辨色彩。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章,孟子用齐景公问晏子的典型事例,向齐宣王阐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令人信服。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中,一连用举用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于困厄中坚持操守担当大任的事例来论证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使结果易为人们所知,结论也就易于为人们接受。

此外,孟子散文中道理论证,引证法,类比论证,等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比比皆是,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孟子文章既明畅通达,又曲折有致,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三、行文结构灵活多变

议论文常用结构,分——总结构(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章),总——分结构(如“孟子见梁惠王”章),总——分——总结构(如“天时不如地利”章),孟子应用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或先描述现象,后得出结论,由现象到本质。如“庄暴见孟子”章中“臣请为王言乐”一段;或先开宗明义,摆出观点,再描述现象,如“民为贵”开头一段。或首尾呼应,如“王何必曰利”章中,首句就亮出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末句遂得出“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的结论,首尾呼应,章法严谨。

四、严密的逻辑性

孟子散文在论述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性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表面上顺着齐宣王的思路,实际上在对话过程中,不知不觉将对方引入自己所要说的的话题范围之内,紧接着由远及近,由小到大,步步紧逼,环环相: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前提是要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要不断发扬推广,即善于推恩;推恩的具体表现是摈弃武力征伐,重视富民、教民。孟子在论辩过程中,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层层推进,最终说得齐宣王心服口服。确实不愧为论辩高手。

当然,这种只顾逻辑推理而不顾实际情况的弊端亦显而易见。如“王何必曰利”章中,针对梁惠王唯利是图的行为,孟子提出与之截然相反的言论:“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梁惠王只图利,不讲义,而孟子只讲义,不谈利,双方都走入“非此即彼”的极端。孟子主张只讲义,不图利,显然既违背人性,又不合时宜。像“为善者,舜之徒也,为利者,跖之徒也”之类的言论,失之偏颇,有迂阔武断之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士游说诸侯成功的案例,恰恰是以利相诱,如烛之武陈说利弊,说退秦师,张仪以六百里土地利诱楚王等,这也就难怪孟子会四处碰壁了。

五、论辩语气和口吻因人而异

孟子面对齐宣王这种有纳谏美名的君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其入彀。多用问句表达委婉劝谏的语气。面对像梁惠王、梁襄王这种目光短浅的君王,时而义正词严,咄咄逼人,时而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多用肯定句或反问句表达强烈的反诘语气,保持他“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豪迈气概。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魅力无穷,无论思想内容或说理方法,都值得细心体味和借鉴。

[1]鲍鹏山著.先秦诸子十二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2]鲍鹏山著.说孟子[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3]杨伯峻著.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何芳,女,现任职于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师范附属小学,小教一级,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及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梁惠王齐宣王气势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古代音乐典故
齐宣王好射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齐宣王好射
咏鸡
让句子有气势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滥竽充数
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