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质空间中人的生存境遇:沟通的难题
——评《疾病解说者》

2017-01-28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065

大众文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异托邦米娜卡帕

夏 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5)

异质空间中人的生存境遇:沟通的难题
——评《疾病解说者》

夏 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5)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试图用一场家庭旅行来为两对婚姻出现问题的夫妻提供反思和沟通的机会,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事实证明,面对的巨大的文化差异、性别和个体差异,若不能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理解将是一件永远无法达成的事情,有效的沟通也就无从谈起。

异托邦;现代性;婚姻;女性;沟通

裘帕•拉希莉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印度移民家庭,幼年随父母迁居美国罗德岛州,在美国接受教育长大成人。移民身份的尴尬处境——裘帕•拉希莉深有体会——一方面既感受不到纯粹的印度传统,另一方面又很难被当地的主流世界所认同,因此她的作品就格外关注异质空间里个人的生存体验与情感经历。《疾病解说者》是裘帕•拉希莉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有九个故事。本文选取第三篇即标题小说,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来探讨异质空间中人们难以沟通的原因,并说明异质空间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旅行的意义:发现异托邦

故事围绕一场家庭旅行展开,借印度导游卡帕西的视角再现了移民达斯夫妇的日常生活。旅行既是叙事的线索,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又作为一个场景构建出异托邦的世界。“异托邦”是1976年福柯在巴黎的演讲《另一空间》中提出的概念,也被译作“异质空间”。广义的异托邦包含了在一个真实地空间里被文化创造出来,但同时又是虚幻的东西,即它不是你所认为它是的东西1。小说中的旅行,促使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直接发生对话,不断打碎双方的误解和想象,让原本不易察觉地异托邦浮现出来。

裘帕•拉希莉巧妙地用卡帕西的视角进行叙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他者”的目光。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他者”出现了新变化,即从传统的印度人角度来打量现代人的生活,一来造成陌生化的效果,以便更加客观的呈现现代生活的隐疾;其次,注视并非单一的行为,观者往往又处在被观看的位置,双方总在彼此的误解和想象之中。遇到达斯夫妇之前,卡帕西对美国的印象由电视剧《达拉斯》构建而成,该电视剧讲述了美国石油大亨伊文家族的兴衰史,传递着“美国梦”的文化精神,而达斯一家却颠覆了这种想象。在他看来,达斯夫妇的生活尽是平庸琐碎,毫无意义。小说以达斯和米娜为照顾孩子而相互推脱来开端,又在两人因孩子受伤而争吵中结束,卡帕西一眼看破这个家庭的症结——缺乏责任。面对无甚交流的达斯夫妇,他以自身经验判断这对夫妻的婚姻存在问题。当米娜对他的工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开始对米娜充满幻想。得知米娜隐藏的秘密后,卡帕西心目中米娜的形象才顷刻间瓦解。而米娜在卡帕西谈及自己的职业——疾病解说者时,将这份工作浪漫化,以为这份工作也可以解说心理的“疾病”,她被生活所困,找不到烦恼的原因,便把希望寄托在卡帕西身上,希望借其古老的智慧一语道破自己的心病,提供排解之法,却不料卡帕西不但没有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反而从男性的角度发出责难,米娜只好愤然结束这次对话,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显然,小说人物的沟通失败了,他们未能达到相互理解,反倒在沟通过程中因原本的误解和想象不断被事实纠正而失望,某种程度就意味着他们分别是隔离而又封闭的异托邦,对方永远是一个他者,一个异域,无法进入也难以沟通。

二、沟通的难题: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就是异托邦2,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处存在异托邦,是由于文化差异、性别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存在,它们才相互隔离,彼此难以理解。

面对达斯夫妇的行为,卡帕西产生了许多困惑。在印度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中,既是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去照顾孩子;同时孩子也被视为生命的延续,长辈的呵护珍惜便是不证自明的道理。长幼有别,上行下效,只有父母表现出慈爱与关怀,子女才会奉为榜样,兄友弟恭。然而达斯一家既缺乏凝聚力,也没有温情脉脉,父母放任放任小孩的行为,不约束也不管教,甚至连一些必要的照顾都显得极不情愿,似乎孩子反倒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令人头疼的麻烦。卡帕西将此归因为达斯和米娜过于年轻,不懂事,没能给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达斯和米娜皆为二代移民,父母由于工作的缘故从印度前往美国定居。达斯和米娜在高度现代化的环境中生长,学习美国的历史,接受美国的教育,无论对身份认同亦或现代性的感知都与其父辈相差甚远。一方面,他们从长辈那里获取关于“故乡”“故土”的模糊印象,造成对现有身份的混乱,产生一种断裂感。这种断裂感将是双重的:一则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感到陌生;二则那个所谓的“故土”又缥缈如梦境。接连双重的打击只会加重二代移民漂泊无依的意识,导致个体的孤独与不安。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都市生活同样会令人产生冷漠情绪和孤独感3,个体不断从群体中退缩,最终变成原子化的个人。可以说原子化才是对传统家庭结构以及社会关系的强烈冲击,于是达斯一家才会呈现出卡帕西看到的模样——散乱、任性、没有责任。这是移民身份与现代性共同造成的对个体情感结构的毁坏,因而尽管他们是家人,但内心深处依旧是孤独的个体,无法主动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

卡帕西未曾遭遇高度成熟的现代社会,既不了解现代文化的特征,也不清楚个体置身其中的异化,便意识不到彼此差异的真实所在,于是面对这些令其困惑的现象,他只能从自己的文化背景、认知心理出发来进行解释,其结果便往往是词不达意、不着重点。

三、解说的困境:词不达意

小说实际涉及两对婚姻问题,皆源于夫妻双方缺乏沟通。照卡帕西的设想,只要双方重新开始交流,一切都将不治而愈。于是作品便展开了一次以卡帕西为代表的“夫”和米娜为代表的“妻”之间的沟通。

卡帕西渴望一个热情、体贴自己的妻子,受过教育的米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一愿望。可得知米娜跟丈夫的朋友发生过一夜情还产下私生子,卡帕西就像是自己受到了侮辱。其根深蒂固的男权思维要求妻子既忠贞又服从,事实上他的妻子正是一位传统的被男权规范后的女性,含蓄、内敛且保守。出嫁前受到父亲的约束,结婚后由丈夫来管教,她的思维不断地被限制、被塑造,最终对男权产生认同。丧子在印度旧有观念中被认为是平庸暗淡、没有希望的人生,卡帕西的妻子经历了丧子之痛,不得不黯然接受这种观念,在她有限的认知中,生活再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当她陷入悲惨的命运后,早已养成的含蓄内敛性格使她根本无法向丈夫倾诉自己的痛苦,只会越积越深,给人留下冷淡的印象。由此可见,卡帕西的婚姻问题追根溯源是传统文化造成的。

同时,来自现代社会的达斯夫妇也出现了难以沟通的病症。米娜被卡帕西的职业——疾病解说者所吸引,她长期压抑着难以言说的心病,渴望得到帮助。于是,她尝试把秘密告诉卡帕西,对方却按照传统男性观点认为原因在于她隐藏了秘密,对丈夫心存愧疚。卡帕西的解说令米娜感到愤怒,因为实际上她面对的是两性间的巨大差异。婚姻对男性和女性的意义是不同的4,尤其是米娜这样身份特殊的女性,差别就更加明显。作为现代社会受过教育的女性,米娜婚前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她曾是独立的个体,婚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放弃自己的社交圈,把自己变成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却唯独不再是她自己。日常生活的重复单一、照料孩子的辛苦乏味都在消磨米娜,她面临着丧失个体性的焦虑。相比之下,达斯依旧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却拒绝负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只把家庭当做休憩之所,一步步将米娜推向家庭付出者、奉献者和服务者的境地,加剧其不安和恐惧。从某种程度来讲,米娜的私情既是对达斯的报复,也是对自己主体性的一次追寻——以性的方式排解压抑的日常生活,回归原始的自身。不过这仅仅是短暂偶然的事件,不足以触发米娜精神的觉醒。封闭的家庭早已封闭了她的内心,在促狭的家庭空间里:吵闹的孩子、没完没了的打扫、洗衣做饭等等一切事物都在不断限制米娜对生活的可能性的认知,而厌倦、麻木的情绪会扭曲传统对家庭无私奉献的伦理,使米娜产生单方面付出的不平衡感,于是她发现自己在这个家中渐渐变成多余人,或许多余人不足以形容米娜的感受,确切地说她更像是服务家庭的机器。每当她试图寻找主体自觉,封闭的家庭环境便会将其束缚,自我意志在自我压抑里挣扎,才是米娜的病灶之所。米娜期待的是疾病解说者能够解答她苦恼、压抑的原因,并提供一个寻找自我的方法,可得到的却是来自男权的责难。如此一来米娜失败的婚姻便成为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她既不能和移民的丈夫沟通,也无法与传统的卡帕西交流,她只能感到愤怒、失望和无助。

所谓疾病解说者,原本指医生的助理,负责给医生翻译,替那些语言不通的患者解说病情,小说《疾病解说者》则扩大了这份职业的内涵,试图让其化解沟通的难题。于是故事里的人物都在某种程度上患有“难以言说”的病症,他们尝试去交流,却总是词不达意、不着重点,反而证明相互理解的困难——对彼此的真实情况所知甚少,无法进入对方的环境设身处地为其考虑,因此沟通便常常在一种“位移”的状态下进行。这种“位移”现象是一个困境,难以解决,它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与“他者”之间永远隔着一段距离,这也是异质空间中人们普遍遭遇的处境。

注释:

1.尚杰.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24.

2.尚杰.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24.

3.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2.

4.(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200.

[1](美)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M].卢肖慧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尚杰.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8-24.

[3]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异托邦米娜卡帕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我讨厌书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头号玩家》的叙事空间与文化想象
文斯诉上海卡帕商标侵权
再近一些
异托邦中的异托邦:当代美国医生书写中的空间叙事
开放、解放与希望的“异托邦”
海归小伙和他的京城“异托邦”
埋葬豪车
罗伯特.卡帕:失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