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赤水大同苗族传统舞蹈文化初探
2017-01-28安华文王继子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563000
谭 玺 安华文 王继子 (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563000)
赤水河流域赤水大同苗族传统舞蹈文化初探
谭 玺 安华文 王继子 (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563000)
赤水河流域特有的地理地貌赋予了大同苗族特有的传统舞蹈文化,形成了具有自己不同于贵州黔东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舞蹈文化及生活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符号。作者主要探索大同苗寨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及动律动作。
赤水河流域;大同苗族;舞蹈
本文系2016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赤水河流域赤水大同苗族传统舞蹈文化初探,(立项编号:2016JD116)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具有世界性的古老民族,内部支系繁多。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苗人盘瓠……尽夜郎境多有之,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苗部所衣个别以色,散处山谷,聚而成寨。”黄元治《黔中杂记》云:“饮食起居,诸苗亦相若,惟衣裳颜色则各从其类。如白苗衣白,黑苗衣青是也。”从服饰特点来看 “白苗”妇女则头包盘形帕,节日盛装时还上饰彩珠银铃,穿紧袖花边衣,系麻布百褶裙。从方言特点上分“白苗”主要属于川黔滇次方言,根据苗族传唱的古歌内容,川滇黔方言区苗族则分布在古巴 蜀的南部,并拥有盐井,与西北的青藏高原有频繁贸易交流。在民俗上白苗有别于其他支系,主要体现在丧葬习俗上。“白苗”则要戴孝,作道场;“白苗”则是死人时吹芦笙。
根据以上文献赤水大同苗族应该属于“白苗”支系。曾有文献记载“白苗”,原聚居于黔北遵义地区和川南叙永一带。
一、赤水河流域大同镇苗族文化概述
赤水大同镇地属遵义地区境内,地理位置跨越了云、贵、川三省,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赤水河中下游,峡谷幽深,西北部丘陵起伏,河谷开阔平缓,最高处海拔1730米。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有苗族、仡佬族、彝族、布依族等。
大同镇苗族女性服饰以圆盘帽、麻质白底布上有刺绣、蜡染、色彩鲜艳,上衣花饰较黔东型为少,多层衣脚、披带、背牌等。蜡染的图案极为丰富,有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几何图形等。这里的苗人说的是川滇黔次方言,筵席着丧葬仪式上吹芦笙打大鼓跳苗舞和正月初二过采山节的习俗。
二、赤水大同镇苗族传统舞蹈探索
从舞蹈形式上大同镇苗族主传统舞蹈分为三种舞蹈形式,祭祀舞蹈、交流舞蹈、节日舞蹈。而与之相邻的川南苗族与大同苗族在舞蹈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据记载滇东南邱北、砚山等地的‘白苗’,是明初由贵州前来的,但至今仍能同川南、滇东北、贵州遵义地区的“白苗”通话,这说明“白苗”支系和作为这一支系主要标志之一的川滇黔次方言,是在唐宋以后元明之际在贵州北部、中部和四川南部形成的,谈后再迁入滇东南等地。由此可见川南苗族与赤水大同苗族同属“白苗”,所以在习俗和传统舞蹈文化上都有着相似的地方。
(一)祭祀舞蹈
1.跳花竿
“花山节”又名“踩花山”“跳花场”“跳花坡”“踩场”等,主要盛行在贵州黔西北地区。从祭祀祀词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希望祖先能保佑子孙平安,风调雨顺,生产顺畅等。赤水大同镇的苗寨在每年正月初二开始踩山节,附近的苗寨都要聚在一起欢歌跳舞庆祝。由于赤水盛产竹子,大同苗族就用竹竿做舞蹈道具,这一特色有别于其他苗族支系。
跳花竿的活动中以芦笙为主要乐器。川南苗族的跳花竿主要是男人们持芦笙边吹边舞蹈,或对跳,或围圈。吹奏芦笙的男子基本步伐以半蹲跳和矮子步为主。赤水大同镇苗族在跳花竿舞蹈中也是男人吹芦笙,但是在舞蹈过程却有所不同,是有点游戏性的舞蹈。
跳花竿舞蹈多以一组或多组进行。首先由两人蹲地手持2米左右的竹竿做有节奏的开合动作,参与跳杆的人统一站在竹竿两侧准备。动作步骤:第1拍竹竿打开,右单脚点两根竹竿中间位置,第2拍竹竿合拢右脚收回并拢,1-4拍反复1-2拍的动作共2遍;第5拍当竹竿打开的时候右单脚踏入竹竿内,第6拍 右脚跳起抬高同时左脚跳入竹竿内;第7拍右脚跳出;第8拍 左脚跳出,并脚。换脚反面重复1-8拍动作。一组动作不断重复进行,跳杆节奏由慢到快,逐渐加快。队形可以平行几排,也可以组合成四方形等队形。
2.丧葬仪式
赤水大同镇苗族属白苗,白苗历代都有丧葬仪式,在仪式中要吹芦笙,要敲打大鼓。祭祀一般在家中大堂或祠堂进行,由长者主持。祭祀物件放置大堂中央,侧面有吊着一个铜鼓和大片猪肉,由壮年男子敲打鼓点,中间由祭祀者面向被祭祀人牌位方向,一边吹奏芦笙一边做垫脚颤膝动作,左右脚前后交替运动。芦笙与鼓点交融和谐,祭祀者即兴的随着节奏不停移动着,直到整首音乐演奏完成而结束。
川南苗族“对子”舞蹈主要在家中的大堂里进行,由年长者主持仪式,堂中立一大鼓,女人们低头站在边上,鼓的前面有两个男人手持芦笙对跳进行舞蹈,步伐主要为一前一后不断屈膝跳动,通过吹奏的曲调和打鼓的人相互协调,在完成一段曲调之后跳舞的两人对转一圈再重复屈膝的步伐。
3.年枪舞
年枪舞是赤水大同苗族特有的祭祀舞蹈。年枪的制作是用3尺长的竹杆,在竹杆两侧穿入12枚铜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在竹竿两端系上彩带代表一家人的心团结在一起,并用年枪在身体上不停地敲打代表驱赶邪恶驱除病魔。以下是年枪舞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基本舞步。
幸福安康。第一拍:右手手持年枪,双手做上下摆动动作,同时左脚向7方向小腿外旋上踢,脚掌向上,用年枪敲打脚掌处;第二拍:双手向右摆动,同时右脚向3方向小腿外旋上踢,脚掌向上,用年枪敲打脚掌处。循环反复。
万事如意。第一拍:右手持年枪,双手抬到肩膀的高度再由后向前摆动;同时右脚向1点上一步,左脚小腿向外旋踢起画圆;第二拍:左脚向外踢起后落在右脚前方;同时双手在胃前位交叉,划8字。换脚做反方向动作。
万事兴。第一拍:左脚原地踏步,同时右脚脚内侧屈膝向上踢,右手持年枪用年枪一头敲打右脚内侧;第二拍:右脚原地踏步,同时左脚脚内侧屈膝向上踢,右手持年枪用年枪一头敲打左脚内侧;第三拍:左脚原地踏步,右腿小腿向6方向后踢,脚掌向上,右手年枪方向敲打右脚掌处;第四拍:右脚原地踏步,左腿小腿向4方向后踢,脚掌向上,右手年枪方向敲打左脚掌处。循环反复。
(二)交流舞蹈
苗寨之间有用于相互交流情感的舞蹈,用这种舞步增进村与村,寨与寨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主要模拟斗蹄动作,跳时参加者排成双数,两排对舞。面对面手拉手,相互向前踢出用脚尖内侧与对方脚尖内侧相碰,并交替一次;腿后向后弯曲对侧后踢,同时45度侧身用脚后跟与对方后跟相碰。一共是4拍动作,双方动作相同,动作可不停反复。在舞蹈过程中鼓点节奏明快,动作活跃,舞步频率快。
川南苗族有“碰脚”舞,参加舞蹈的人一般都是几户人家聚在一起,舞蹈时男女各分成两条竖线,男人们吹着芦笙,女人们手压着裙摆,脚下动作讲究单脚支撑,两条竖线分开时另外一只脚保持抬起并且带动身体旋转一圈,而当两条竖线合拢时,抬起的这只脚需要用脚背来碰击对方抬脚的脚背,之后再分开换脚,舞步需要在不断的顿颤和脚背的碰撞中完成。
三、结语
赤水河流域特有的地理地貌赋予了大同苗族特有的传统舞蹈文化。形成了具有不同于贵州黔东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支系的传统舞蹈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符号。这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资源,只有深入了解,加强保护和传承,才能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1]谭厚锋.中国境外苗族的分布与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1997,(3):112-118.
[2]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M].上海着易堂铅印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第八帙
[3]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M].上海着易堂铅印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第七帙
[4]伍新福.略论苗族支系.[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
[5]伍新福.略论苗族支系.[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
[6]曹端波.苗族古歌中的苗族祖居地与民族迁徙[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0(2):1-9
[7]伍新福.略论苗族支系.[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
[8]伍新福.略论苗族支系.[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
[9]周善菊.浅析赤水河流域少数民族蜡染文化的历史及演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10]伍新福.略论苗族支系.[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
[11]王光召,王兴扬.贵州苗家“花山节”的起源及文化传承[J]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12]王光召,王兴扬.贵州苗家“花山节”的起源及文化传承[J]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13]叶果.赤水河流域鸦雀苗族传统舞蹈文化初探[J],《华人时刊旬刊》, 2015(8)
[14]叶果.赤水河流域鸦雀苗族传统舞蹈文化初探[J],《华人时刊旬刊》, 2015(8)
[15]叶果.赤水河流域鸦雀苗族传统舞蹈文化初探[J],《华人时刊旬刊》, 2015(8)
谭玺(1981.12- ),女,贵州遵义人,讲师,主要从事舞蹈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