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农民为本、艺术化”的新农村公共空间策略研究
2017-01-28宋晓青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310023
宋晓青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310023)
构建“以农民为本、艺术化”的新农村公共空间策略研究
宋晓青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310023)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乡村空间建设逐渐被得到重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正逐步开展起来。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贴近大众的艺术载体,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提升村民的精神涵养和人文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本文研究和探讨了“以农民为本、艺术化”新农村社区空间公共艺术的发展策略。
新农村;公共艺术;社区;公共空间
课题名称:构建“以农民为本、艺术化”的新农村公共空间策略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转变,传统的农村正在向新农村社区形式迈进,新农村社区的村民也对精神诉求越来越多。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贴近大众的艺术载体,以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重构空间,让更多的村民去关注艺术、享受艺术,提高大众的精神涵养、人文素质、审美意识,这对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公共艺术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基本上都以城市为中心,而对农村视觉形态关注甚少。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项目的发展,新型乡村的建设与日俱进,但乡村建设的重心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而对于乡村艺术的关注度较低,对于公共文化的发展仍停留在初步阶段,农村公共空间很少有公共艺术作品存在,具有明确的反映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更是甚少。虽然,部分艺术家和学者也已经开始发起艺术介入乡村的运动,但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相对比较局限,我国乡村空间公共艺术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农村公共艺术的价值研究
1.改善和美化农村环境
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社区建设能有效地改善和美化农村环境,为村民创造了整洁、干净、美丽舒适的环境。通过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提升社区环境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吸引了居民的聚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满足人们情感的交流,提高居民生活的品质。
2.传承农村历史地域文化
公共艺术关注地域文化保护,在尊重文脉、尊重原住民、保护民俗、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对农村地域文化进行发掘、凝练、艺术重构,作品本身对民俗文化、人文资源和乡村特有的历史文脉及传统民俗等具有一定的传承的意义。通过不同公共艺术形式为年轻一代或外来的游客讲述乡村过去的历史,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自豪感。
3.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能改变农村原有陈旧、落后的面貌,还能通过自身独特的活动形式,吸引各地游客,推进乡村旅游的综合开发, 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给农村社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加村民收入。通过公共艺术的良性互动,提升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力。
三、构建“以农民为本、艺术化”的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策略
1.地域文化的挖掘、凝练与再生,提高村民的归属感
基于对乡村地域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对文化加以再创造、创新,文化不仅要传承更在于创新,这是保存新农村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应该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让新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具备独特的文化符号,从而增强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墙绘是农村公共艺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如浙江舟山市嵊泗田岙村随处可见的“渔民画”壁画,它们自然地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过去,风暴的灾难,依稀的童年,海底的精灵,将记忆、生活、想象和情绪完美地融合在画面中。这些壁画创作植根于本土海洋文化,以村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嵊泗“渔民画”作为题材,充分体现了一直以来渔村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期盼,作品构图大胆,色彩绚烂,想象力丰富。通过这种艺术形式, 提高了村民对当地悠久“渔文化”历史、独特的民风民俗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了社区村民的凝聚力。
2.以村民为本,提高社区村民的参与性,增强村民的认同感
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公共艺术设计重要环节是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激发新农村社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村民自己去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而非某一艺术家个体的意志体现。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公共艺术实践中,提高社区村民的参与性,增强村民的认同感。比如,浙江省武义县俞源村稻田中的稻草艺术品展,都是由当地村民利用收割后废弃的稻草和茅草亲手制作的,这些栩栩如生的公共艺术品,如粮仓、稻筒、风谷车、抢收稻谷的农人等都出自村民之手,这些稻草艺术呼唤着村民内心的乡土情怀,充分地调动了村民们积极性,同时也发挥了村民的创造性。这些艺术品将记忆中的农耕场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深深的引发了老农们内心的共鸣,回忆到年壮时耕作的艰苦劳作的情景。
3.因地制宜,寻找特色乡村肌理
农村有着不同于城市的生产景观、土地利用景观、特色的农作物景观等都可以作为特色的农村肌理,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村特色的乡村肌理,创作出体现出与环境协调、共生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是新农村公共艺术创作的一个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近几年,在浙江省多个农村出现了体现本土文化图案的气势宏大的彩色水稻地景艺术,如宁海南岭、里山季、平园、团结等村和海宁袁花镇长啸村等。水稻专家、艺术家携手当地村民,通过运用不同颜色的水稻将创意和设计引入农田里,打造农村独特的大地艺术。同时,给乡村注入发展的希望,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4.创新思想和形式,可持续发展
公共艺术形式多样,题材不拘一格,它可以是存在空间的实物,也可以是一个活动过程,如网络、游行、节庆或民俗活动等。公共艺术的设计思想和形式日趋多元化,借助新的创作思想和新兴艺术形式,创作出适于我国当代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公共生活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增强新农村社区活力。浙江台州龙溪山里村是国内较早以公共艺术形式介入乡村建设的乡村,以公共艺术活动的丰富化,提升了农民生活美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2012年村里成功策划了民间艺术、手工艺传承展示,美丽乡村摄影节、手机随手拍、微博大赛、慈善商店自创玩具义卖、帐篷涂鸦、农民泥塑、生态雕塑创作营等活动,2013年又举办了美丽乡村嘉年华活动,让公共艺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常态方法,以艺术为平台,与村民共同进行农村公共空间的提升与改造。
四、结论
在乡村建设向城市化格局迈进的过程中,利用公共艺术的形式树立新农村﹑新社区﹑新农民的整体风貌,将对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建设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中的视觉文化相对匮乏,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较少。因此,我们在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创作模式上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去创作更多更好植根农村文化,以农民为本,与环境协调共生的公共艺术作品,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施明强,丁忠超.转型视野下公共艺术的乡村实践[J].新农村,2015.3.
[3]来洁:寻踪诸野之美——浙江省玉环县龙溪乡“美丽乡村”公共艺术项目纪实[J.公共艺术,2012(4):22-27.
浙江省文化厅2016年度厅级文化科研项目课题成果,项目编号:ZW201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