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的发展
2017-01-28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810000
拉 旦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 810000)
浅谈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的发展
拉 旦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 810000)
文中试从通过藏族原始的生活方式、环境、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来探讨关于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的来源、用途、发展和特点。
宗教;绘画颜料;审美观
一、藏族原始宗教中的色彩审美
苯教作为西藏原始宗教,具有本土原始文化特色,原始时期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流传很多不同苯教文化,对不同原始宗教文化画了相应的不同简单的图案,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对一个文化传承的概念,但是颜料都取自自然界的矿物质,盛行绘画和雕刻人或动物的技术并且后来在阿里地区的崖石上雕刻日月,雍仲符号,人体和动物的图案,发现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崖画艺术。《王统世系明鉴》里记载“以上七位赞普被称为天赤七王,据说他们在自己的儿子长到能骑马时,父王们就沿着登天绳上天,在空中像彩虹一样流逝,天赤七王的陵墓建在天上虚空之中,天神之身不存遗骸,像彩虹一样流逝”。
祖师兴绕米沃的世族也从天上降临等说法表明苯教徒很喜欢天和天空的颜色,所以笨教徒在展禳灾的曼茶罗时降佛的梯子和绳子是必不可少的,在苯教的一些史书里,在后弘期早起,喇钦·贡巴绕色为了盛兴佛法给他的学生们赠送一个蓝帽子,这些都说明苯教徒特别注重天蓝色,在苯教里天蓝色最为普遍使用,苯教寺院的供器和僧人的法衣都基本改变了,但书皮依然是天蓝色的,蓝色表示天空,苯教的教义像天空一样广阔且很深奥,另外在兴族穿的无袖上衣,莲花帽,副裙,净瓶等的边上必须绣一条象征苯波的蓝线,莲花帽里层和藏族原始房屋的天板,衣服的环绕都是天蓝色的,这些都是藏族原始传统的生活习俗。
在原始的雪域高原上政权是苯教统治实行,苯教流传的时间久远所以对藏民族的很多风俗习惯和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影响,至今还能见到,尤其信仰苯教的人和苯教寺院中天蓝色视为所有颜色中最为宝贵的现象显而易见。
二、藏传佛教文化的色彩观与颜料的关系
“在西藏高原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形成的原始艺术,从其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审美心理、制作材料、沿袭传统及制作工艺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与所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特点”,藏民族共有的一种本土化的审美心理反映,由于环境和思想状况等原因把白色视为很神圣的,人的心要比雪白,表示人远离诡计,行善事的心,哈达表示心地纯正,白色佛像表示没有受到“五毒”的污染,白业是善业,白果是行很多善业而得来的结果,白路()是指走解脱和佛国道的象征,而不是指恶趣道(),另外平常人们喜欢把颜色比海螺白,脸庞像秋月一样白等比喻的习惯。
黑颜色却相反,通常黑色的心表示给某人心怀恶意,恶业是走恶趣道平常叫做罪恶道,黑颜色象征罪孽和罪恶,通常有“辨明黑白”的说法,还有表示凶暴、威猛、恐怖、远离光明的黑暗,雷雨云的色彩是用深蓝色,通常诅咒敌人会说头上蒙盖黑布等说法。
对藏族传统色彩观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例如:表示四周的颜色用东面用白色,南面用黄色,西面用红色,北面用绿色表示,白黄红绿四色表示四业(),白色象征善业,黄色象征繁业,红色象征政业,绿色象征暴业,例如:龙树怙主开示的五度母画法里记载“白佛像特别温和,希望温和的一切善业圆满,白色还象征悲心和没有受到轮回的 影响”,
黄色象征的是兴盛一切事业的吉兆,黄色表示福寿长生,物资兴盛,毗沙门的国王夜叉王和瞻巴拉,增禄天女等的都是黄色身,红色象征的是权利,极乐世界怙主无量光佛,大威势力的佛马头明王和大梵天等多数观音都是红色身,能让一切势业做好。
在藏传佛教关于大圆满的教义书籍为蓝色,蓝色是天空之色,天有多广众生就随它布满,不管在哪里,佛永远与你相伴,终究祈愿众生也能得到佛果,在画释迦摩尼讲经说法图时在空闲的地方都用天蓝色是因为祈求在这些地方也讲经说法,还有佛、龙和人的珠宝有黄蓝红三种颜色,其中佛的蓝色珠宝是所有宝石中的精品,除了笨波喜欢天蓝色外,在藏传佛教中也有注重蓝色的,另外,藏族本身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固有的颜色,例如:佛之白,魔之黑,妖之红,所有善业和善果都是用白色表示,恶业恶果是黑。
“对红色和白色的特殊爱好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单纯色彩的追求,他们不仅在史前时期用红色涂在石器上以表现对生命、对力量的赞美,还用红色颜料绘在坚硬的岩石上留下了色相明快的各类图像,而对白色的崇尚则更是一种高原本土文化的标志,人们用白色石块构筑具有原始宗教意义和审美意义的大石建筑,表现了高原先民崇尚“白事”、“白道”,忌讳“黑事”、“黑道”的审美心理,以致在流传至今的一些民间故事中多是以白人、白马、白云、白鹤象征正义、善良和高尚”。
三、藏族传统颜料的调配方法和特点
青藏高原生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提取自雪域高原比较罕见的花、草、树叶等,如蓝靛、藏花草、黄花、野菊花、桦树花、报春花、大黄、高山蓼、牛膀草、飞燕草等等,这些植物大多还可入药治病具有药用价值,制作的颜料色泽纯净,耐光耐热,具有可和矿物颜料相媲美的色彩寿命。
有关藏族颜料的调色方法,黄蓝红绿是色中之“父”,白色是色中之“母”,复合色均由她而生,这五个色统称为“最基本色”,黄蓝红绿四色和白色相调配而来的浅色是色中之“子”,从中发出的色彩是色中之“侄子”,再次地把颜料相互调配而来的是色中之“侄孙”,没有跟垩土(白土)相配的红黄,翠绿,暗红色等称为“混合色”,颜料的色彩有一百五十八色之说,西方画派以黄蓝红三色作为基本色,白色是所有颜色都可调配的所以不把它列入基本色,与藏族风格完全不同的独特的调配风格。工珠·云登嘉措则把基本色分为五种,他在《知识的总汇》()中称:“白、黄、红、蓝、绿为基本色,黄丹(桔黄色)、肉色、淡胭脂色、黑色、烟色、土黄色、深暗色、骨头色、绿松石色为副色,以上副色又可分为三十二种公认的配色,配色种类是无边无际的”。
颜色还有有“朋友”和“敌友”之分,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表示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例如:黑红颜色中最凶暴的,两色相调产生很威严的效果,适合用在怒相神类身色,故两色能成为好朋友,白黄是颜料的“死人”,因为两色相调没有凶狠和光泽和效果,相似“尸体”大显浅灰色,如果颜色不和谐如仇敌相遇,“所谓颜色互相不和谐就会出现一种颜色遮盖另一种颜色的现象,还会影响画面的光色度。黄白相遇如“盲人”,蓝绿相遇如“窃贼”,蓝黑相遇如“睁瞎眼”,绿黄相遇似“病人”,绿黑相遇似“死人”,浅蓝和浅绿相遇是“灰土一堆”,红黑相遇是“黑暗”红紫相遇是“阴影”,玉绿和翠绿是“一对”,玉绿和蓝色相遇如“豹狼”相遇,紫色和黑色相遇如“敌人”或“强盗”内哄,金色和黄色相遇则“彼此彼此”,毫无作用。
藏族唐卡画师们能绘制出色彩精美的绘画作品与他们所用的材料有着密切的联系,艺人们在作画时, 所使用的颜色的确非常丰富而且很独特。 在制作、加工颜料方面也已形成自己特有的方式。 其绘画颜料具有材料广泛、多样、制作过程复杂、精细的特点,当我们打开几百年前的唐卡时, 就会发现画面的色彩依旧很艳丽, 历数百年仍保持如新, 这些唐卡具有色彩鲜艳而色相持久的特点.
四、结语
藏族原始的审美观是通过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原始宗教文化等因素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特色,尤其这种地理环境培育了高原先民们的崇尚自然、崇尚壮美、崇尚单纯的审美意识和心理特征。尤其到了佛教传入以后,人们开始借助绘制壁画、唐卡、藏民族满足了挥金铺玉,敖红设绿,富丽堂皇的内在渴望,实现了现实与理想巨大反差的平衡。对浓重艳丽的色彩涌出无比热爱,是藏民族自然而然形成的精神需求。
[1]根秋登子.《藏族传统美术概论》[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2]扎雅-诺丹西饶《西藏宗教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3]藏传颜料研究课题组.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的历史及工艺研究[J].中国藏学,1994(4).
[4]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5]宗者拉杰.《藏画艺术概论》[M].民族出版社,2002.
[6]王文章主编.《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总编委会,2010.
[7]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