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江原生态山歌“胡呐喊”的保护与研究

2017-01-28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411201

大众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桃江文化遗产

赵 琴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 411201)

桃江原生态山歌“胡呐喊”的保护与研究

赵 琴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 411201)

“胡呐喊”是一种流传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大栗港地区的原生态高腔山歌,可以说,“胡呐喊”是了解桃江地区民俗民风以及劳动人民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是值得保护、研究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包括采取措施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对“胡呐喊”相关资料进行详尽的挖掘和整理,并通过学校、舞台等多种途径弘扬民间艺术,并探索非遗保护的产业化之路。

“胡呐喊”;桃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胡呐喊”是流行于湖南省桃江县大栗港地区的一种山歌,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发声方法,用本地方言为演唱语言,曲调高昂激越,能翻山越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所以当地称俗“打胡呐喊”。“胡呐喊”植根于大栗港山区独特的地理和人文风貌,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当地古老民间音乐的延续,具有很高的音乐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不但为本地民众所喜爱,而且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一、“胡呐喊”的内容形式

“胡呐喊”长期以来是由民间艺术家自发创作和传播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每一位歌手在劳动和生活中传唱,形成了多种特征鲜明的唱法。另外“胡呐喊”演唱时对场地、道具、服饰要求不高,两三个人聚集一起张嘴便能唱,多以独唱、小组唱为主,也有自问自答、人声帮腔等形式,人声帮腔又有一领一帮、一人启口众人帮腔等形式。除了清唱,也有锣、鼓、钹、小锣等打击乐伴奏,每一唱段开始和唱句间连接、送腔、结束,均以打击乐贯穿,相当于过门、间奏、结束,为表演渲染气氛,也为唱腔打点节奏。

“胡呐喊”内容丰富,反映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貌。唱词中有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地方传说、喜庆祭祀、表达个人情感与爱情等。大都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乡土气息浓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的正月,当地流行耍花灯、打地花鼓,到各家各户打花灯时,必先由艺人打一曲“胡呐喊”,以此提醒人家打地花鼓的来了。端午划龙船时必唱龙船歌,以增加气氛。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农事极为讲究,春耕之前要开秧门,家家户户要接“胡呐喊”到田头,用鼓、锣间奏打胡呐喊以祈求来年的好收成。插田要唱插田歌,薅草要唱薅草歌。每年的农闲时节,基本上家家要邀请打“胡呐喊”的到家里来,唱上一天或几天等。

二、“胡呐喊”的艺术特色

“胡呐喊”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并广泛传唱的一种艺术样式,始终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汲取了桃江劳动人民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与不同文化形态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地方性

“胡呐喊”的调式调性具有鲜明的湘中民歌特色。桃江属于湘中区,湘中民歌种类多,调式色彩也很丰富,以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四、五声羽、徵调式为主,其中以“6 1 2 3 5 6”音列构成的羽调式民歌最具代表性。而“胡呐喊”大部分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极具湘中民歌色彩。

“胡呐喊”唱词使用地方方言。桃江方言范围很小,十里不同音。大栗港有大栗港方言,“胡呐喊”一定要用大栗港方言演唱。只有用方言发音演唱才能传神,如《六月里太阳如火烧》中的几个字的发音:“苦了情哥在田中把草薅”,“情哥”的“情”读音为“yíng guo”;“田中”的“田”读音为lián(连)。如果用标准语言来唱这首山歌,味道就不同了,地方山歌必须用地方方言,才能显现地方特色。

(二)自由性

“呐喊”就是大声歌唱、大声宣泄,“胡”有“随心所欲”之意,表示可以现编现造,信马由缰,根据情绪要求随时创作。歌词多用比兴手法,多以见景生情,即兴起唱为主。同时,经常变换句子,所以曲调没有严格的定式,节奏比较自由,根据需要自由变化。

“胡呐喊”唱腔自由随性。即在陈述唱词时节奏较密集,在唱词顿逗处则拉宽唱腔、延长腔幅,并常将旋律上扬,形成极具特色的在高音区自由延长的上波音。这种“高腔”演唱形式灵活,它的起调、承接、结尾等环节的旋律不是固定的,需要由领唱者来引领并根据场境与心境的变化肆意变换。

(三)原生性

“胡呐喊”是生产生活中劳动人民表达愿望、释放情绪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胡呐喊”直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反映了百姓的心声,是对当地社会文化情景的折射与映照,很多唱词都是描写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另外“胡呐喊”演唱时对场地、道具、服饰都无特别的要求,简单到只带一张嘴便可以演唱,这更使“胡呐喊”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刻意为之的舞台艺术。经过传承与发展,虽然近些年演出形式上丰富一些了,舞台大一些了,但是唱腔仍保持了其原汁原味,原生性极为明显。

三、“胡呐喊”的保护价值

“胡呐喊”是地道的原生态音乐,它延续着中国古老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脉落。“胡呐喊”演唱时要用窄嗓将声音逼至头腔,一曲开始,不能有半点松懈,要气沉丹田、吸气饱满、气息流畅、声音高亢,才能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这对于研究桃江民间音乐、方言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胡呐喊”也是研究桃江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记录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体验,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歌谣来自于老百姓的劳动、生活和爱情中,平时插田、采茶时要“打胡呐喊”,打地花鼓、划龙船时更少不了“胡呐喊”助兴,“胡呐喊”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中,“胡呐喊”这一艺术形式,反映了当地人崇尚自然的精神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弘扬这一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共同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然而,本人在对“胡呐喊”的实地考察和实际调研中发现,作为重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呐喊”所面临的实际境况不容乐观,面临失传的危险。随着时代变迁、市场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审美方式的改变,这一农耕时代的产物已经很难吸引人们的兴趣,在当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已经很少能吸引年轻人来学习传承,使其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如何保护与弘扬这一艺术形式,已迫在眉睫。

四、“胡呐喊”的保护措施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1”。这为我们抢救、保护、传承“胡呐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鉴于此,应从以下方面对“胡呐喊”进行保护和传承。

(一)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

传承人在“胡呐喊”保护传承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在认定传承人的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评审标准执行,被国家和各级政府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传承人要自觉担负起传承责任,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去推广技艺与教授学徒,在带徒传艺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另外,要扩大传承面,这就需要培养优秀的继承人。充分利用“胡呐喊”的积极宣传作用,扩大传承基础,吸引更多有才华、有热情的年轻人加入到“胡呐喊”的传承中去。在“胡呐喊”传承的过程中,要多关怀这些传承人和继承人,加大投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对继承人进行系统培训,对于传承人的补助要落实到位,增加演出机会,多提供机会为其创收以及为其提供事业编制等,只有其生活福利得到充分保障了,他们才能安心传承。

(二)传承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理念,也为优秀文化的传承搭建了新的桥梁。胡呐喊这一艺术形式,理应顺应潮流,把握机遇,通过传承方式的多样化进一步玩具自身的生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民俗仪式传承。桃江的民俗文化,是“胡呐喊”音乐最为深厚的土壤,“胡呐喊”是在桃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中孕育而生的,鼓励开展民俗活动是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的有力举措。无论丧葬嫁娶、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走亲访友的社会交际活动或是劳动闲暇,随即哼唱几句“胡呐喊”以娱乐身心。另外“胡呐喊”业余爱好者们为传承民间艺术而自发成立演出队,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多做表演,创造爱好者学习交流的机会,也能促进“胡呐喊”艺术的传承。

2.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类、归档、保存,以网站的形式综合利用文字记载、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胡呐喊”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和数字化存留,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3.挖掘“胡呐喊”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胡呐喊”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有效的宣传和包装,完全有可能将其打造成为一块响亮的旅游品牌。桃江的“胡呐喊”、“故事”2、“三棒鼓”、地花鼓、花灯、龙舟活动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可以相互促进,整体包装,形成合力,与桃江的竹乡文化、五道茶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民俗村,打造饮食、娱乐、旅游一体的旅游模式。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有望实现“胡呐喊”的保护性开发。

4.校园传承。学生是文化最敏感的载体,校园传承就是为“胡呐喊”锻造未来。最应当重视的阵地是高校,因为高校有大量的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既可以充当演员又可以当观众和推广,为传统文化提供人才保证,将“胡呐喊”引入高校,不仅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地域文化、欣赏民间艺术,发现民间文化的真正魅力,让大学生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力军。其次在中小学进行普及推广和欣赏,从低龄的群体抓起,形成共同的文化印记。2007年,大栗港政府镇与镇里的3所中学联系,从1000多首歌中精选了10多首写入乡土教材,纳入音乐教学,供学生演唱,并以此为突破口,将其慢慢普及开来,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表演场域的舞台化

表演场域即技艺传承表演过程的场合。传统的“胡呐喊”表演场域是在乡间、地头、河边等各种生活劳动场合,而演艺事业的发展更要求“胡呐喊”以崭新的姿态走上舞台:

1.各级政府单位为保护传承“胡呐喊”进行的各级艺术表演。“胡呐喊”艺人王训元参加湖南省民间艺术汇演,一举获得金奖。2008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希望英语》栏目摄制组来到桃江县大栗港镇,对“胡呐喊”进行了实景拍摄。近年来“胡呐喊”更是加大力度走出田间,走进了音乐厅、电视台、比赛场,但凡桃江重要的庆典节日晚会等,都能听到“胡呐喊”嘹亮的歌声。

2.各级政府单位为开发旅游资源而组织的民俗展示。可以在桃江的几处旅游景点如竹海成立民俗村,搭建正规的舞台,让“胡呐喊”、桃江三棒鼓、马迹塘高台“故事”、花鼓这些特色演出能定期定时定点地在舞台上得以展示。通过舞台艺术更为凝练和精致的展现方式,可以吸引大众的兴趣,扩大“胡呐喊”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四)以严格科学的评估督促传承工作的开展

政府的文化部门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主导,除了要有正确导向外,还应对传承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从中发现问题整改并完善。坚决杜绝民俗文化的庸俗化,也要杜绝注重经济利益而出现伪民俗现象。

保护、发掘“胡呐喊”中蕴含着的大量精神文化资源,就是在保护桃江独特的人文历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政府和民间共识的今天,更好的保护传承“胡呐喊”这样具有浓厚乡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可以记载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让“胡呐喊”继续响彻湘中大地,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注释:

1.梁峰 陆卫 马慧娟 张东海.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经济师.2014(7)

2.盛行于桃江马迹塘地区的一种高台艺术。

[1]桃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桃江县志(1986~2000)[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11.

[2]杨曦帆.《“非遗的视野”》[J].人民音乐,2010.11.

[3]杨晓. 侗族大歌[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6.

[4]徐秀红.侗族河歌的传承与广西民歌的传承保护[J].钦州学院学报,2014(1).

[5]曾冬林.兴国山歌传承人现状调查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2(5).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社科办[2014]20号) 课题编号: 14YBA157

赵琴(1981-),女,湖南桃江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和民间音乐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桃江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桃江凤凰山:屈原发出《天问》绝唱
与文化遗产相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桃江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建议
桃江县玉米新品种展示
Tough Nut to Crack
民俗视野下的桃江山歌“胡呐喊”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