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看洋务运动
——从甲午战争结局回看中日“洋务”运动的差异
2017-01-28韦子扬
韦子扬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高2015级3班
高中学生看洋务运动
——从甲午战争结局回看中日“洋务”运动的差异
韦子扬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高2015级3班
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朝政府宣战,甲午战争开始了。但是战前慈禧太后的60大寿,李鸿章的避战政策,都显示出中国方面对洋务运动的轻视。经过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1895年4月《马关条约》一签,中日两国洋务变革的差异显露无疑。
学生;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甲午战争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向当时西方学习的变革,这两个运动可以说是中日两个邻国在近代史上较为典型的变革事件,其影响之深远,在今天也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我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抛开其对军国主义的滋生作用,可以说是成功的。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我也不认为是该完全否定的,毕竟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变革的序幕,只不过比起邻居总是在节奏上慢半拍。但这半拍已经足以影响两个国家百年的发展。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无论是为了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还是从“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角度来吸取前人的教训,我都认为有必要对这段历史进行推敲。下面我从一个高中学生的角度,谈谈自己对中日两国“洋务运动”不成熟的看法。
一、起点基础并不同步
有人认为,在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中国未能快速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而日本则“仅仅十五年之内,就完成了推翻统治的工作”,从而使得日本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这个我是不太认同的,如果我们的目光突破明治维新的时间节点局限,可以发现,日本“洋务运动”大张旗鼓的开始,其实要比中国早了上百年,而其西化的开端则可追溯到更早的400多年前。大家都知道,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政局是相对稳定的,“西化”很难渗透进来,就算进来了,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影响。
而日本就不同了,他们表面虽说有天皇的“统一”统治,但天皇在日本仅仅作为一个符号而没有实权这一事实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大家都知道“聪明的一休”吧,“足利义满”将军们,才是日本的实际控制者。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就是将军和将军不停地打架争地盘,织田信长也好、丰臣秀吉也罢,谁打鸁了谁做主,谁最能打谁就是天皇之下的幕府将军,那才是实权派。
据说,有个领地在海边的将军被荷兰人欺负了,他不怒而喜,倒觉得“这真不错,我可以买他们的枪炮来打其他的将军”,于是他一时间成了日本最牛的将军……而那时,我们还沉浸在大明盛世的美好中。所以,日本的洋务开端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战国”时期。
而中国开始觉得应该向西方学点什么时,已经是几百年后的事了。因此日本洋务的源动力其实是“内战”之需,而一直在“内片”比较牛的中国,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这种动力。
通常认为,中日两国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时开始向西方学习,是从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这是这个观点的依据,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割裂了历史的。
二、领导力量不尽相同
虽然两国在洋务的目的上看是基本相同的。都是要富国、强兵和挽救危亡,内容上也才是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及新式教育为主体,但二者的领导力量却是不同的。
中国洋务运动是由上而下的,无论是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还是左右徘徊的慈禧太后,从根上说,洋务真是自己给自己刮骨疗毒,当然下手要缓,就是再温和的改良,也会触痛自身。
而日本,我们前文已经说过,天皇的权利说小吧,他不说话还就办不成事,说大吧,他确实“不做大哥”很多辈了。天皇是个精神符号,跟官印的意思差不多,幕府那商量好了,你这给批准一下就OK了。所以,日本的革命是由下而上的,革幕府及旧地主的命,让自己过好日子,动力自然不一样。而且立宪对天皇也没有什么实质损失,甚至比以往有了那么更多一点的存在感。
可以看出,中国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这些“睁眼看世界”的洋务运动发起者和领导者,既是改革者,又是满清贵族或地主阶级,维护清朝统治和自身利益的理念和行为是天然的。而日本的“洋务运动”(明治维新),领导力量则是新式地主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效果就自然不同。
由此,也必然在变革方式、理念、目标、策略上出现差异,在经济改革、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在现代企业上,中国大多都有着“官办”的影子,而日本则主要是民办,甚至完成的国转民;在文教方面,中国是办一些“西式学校”,力量花在点上,而日本是全民现代义务教育,力量花在面上。
总之,从甲午战争结局来回看洋务运动的破产,中日两国变革的成败有其历史的渊源,也有其领导阶层的原因,变革不彻底是结果。二战之后,中日两国又同是百废待兴,日本再次走到了我们的前面,无论怎样强调他沾了朝鲜战争的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好,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而且已经迎头赶上,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超越。盯住,只要我们“以史为鉴”并勇于改革,必然能够实现“中国梦”。
[1]章云峰.试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12):13-15
[2]袁辉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新高考:政治历史地理,201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