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研究

2017-01-28王小梅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8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规则法治

王小梅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研究

王小梅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规则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石,规则意识则是规则得以运行的助推器。无规则社会无秩序,无规则意识社会秩序难以建立。安定和谐有序的校园需要科学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更需要一批对这些规则遵守的大学生。要使大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就需要其养成规则意识。树立规则意识、奉行规则要求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和学校管理制度中,体现在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中,是大学生科学自由观的理性反映,也是规则意识的最高境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带了新机遇,也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提供机会。

规则意识;大学生;养成;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其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治理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塑造全民法治精神,关键是要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1]规则是法治的重要元素,规则意识是法治意识的核心,也是其重要内涵,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使大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让其成为法治建设的中流砥柱,也是全面推进实现依法治国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

一、规则意识内涵和特征

规则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专家、思想家、教育家对规则内涵、范畴、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春秋时期的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管子曾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唐朝诗人李群玉在《湘中别成威闍黎》中写道“至哉彼上人,冰霜凛规则”说明在中国古代,规则不仅是一种标准,而且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个人修养高低的尺度。

在西方规则使用了”rule”,不仅代表直尺,表明规则也是一种判断标准,同时”rule”还具有“管理、支配、统治”的含义,就是国家在治理过程中要按照一定标准和尺度进行。当今的中国要建立法治社会,即就是建立人人按规则办事的社会。这些规则是不是潜规则,是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的规则:一是规范性。通过制定公开透明的规则,告知民众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积极主动的完成,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能做的事情,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就会承担不利后果,要受到惩罚。二是具有普遍性。

一项规则制度,要具有普遍适用力,采用生命力,不能是针对特定人和特殊的事件。三是公开性。一项规则和制度在制定后,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公开,让能参与到此种场景中的人尽可能的了解相关的规定,既能让行为人自觉的遵守规定,又便于其他人监督。如果一项规定,没有公开,就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则不能作为行为标准让进入这种情景当中的人来遵守。四是体现公平性。一项规则制定的目的,在于规范某种秩序,解决某种纠纷,或平衡某种利益,要得到普遍的遵守,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否则达不到制定规则的目的,也不易被遵守。[2]

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对于规则意识的内涵等进行了不同的界定。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中这样界定:规则意识是在服从命令的时候,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这些规则的感情和思想。”我国对于规则意识的界定。规则意识是指从内心认可的并在行为上遵守规则的意识。比如说人们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奥运会比赛自觉遵守运动规则的意识,在学校遵守学校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规则意识应当包含三个要素,规则知识,遵守规则的意愿与习惯,遵守规则成为个人需求。规则意识的养成,首先需要个人具备相依的规则知识,也就是对规则内容要充分了解,在了解规则内容之后,通过各类措施使个人遵守规则成为习惯并愿意遵守规则,最后当遵守规则已经成为习惯,成为一个人素质的标志时,遵守规则就成为个人的内在需求。曾经看到这样一个事例,有个在联合国任职的中国人,他的孩子在瑞士长大。有次这位中国人带着自己的同事在日内瓦湖上划船,有个同事喝完水后就把水瓶顺手扔到了湖里,这在国内比较常见,可是这位在瑞士长大的孩子当时脸都白了,并且告诉了他的母亲,好像这位同事犯了十恶不赦的罪行。那么这个这位在瑞士长大的小孩为什么反映如此之大呢?习性使然,他从小受到的社会、学校教育,养成了保护环境不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并升华为一种价值理念,成为一种内在人格需求。

二、大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的重要意义

目前,大学生规则意识基本情况主要分为三类。一部分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比较强。这一群主要法律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对违反相应的规则惩罚性的后果有预判,因此具备扎实的理论,也接触或阅读了解相当多的案例,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第二种大学生是不具备规则意识。受家庭、社会、学院不良风气较大的学生,对各项规则视而不见,上课睡觉,到处插队、在图书馆等地方大声喧哗,考试作弊,甚至欺凌同学,并自视洒脱,为人豪爽,不拘小节。第三种是对各项规则制度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也总是要求被人遵守规则,自己也想遵守规则,但是因为利益等因素的驱动,往往没有遵守各项规则。那么,大学生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一)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有助于提高其的法治素养。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一次的交易的产生与履行,都需要规则遵守,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我们更应当培育其规则意识。因为只有具备规则意识,大学生才有可能遵守规则。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公平、公正、自由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在学习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尊重法律权威,做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合格大学生。例如如果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那么考试作弊,替考这类事件就会大量减少,也避免一些学生以为考试被处分,从而影响个人的长远发展。

(二)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建立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规则意识是大学生遵守规则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能够促使大学生自觉的遵守各项公共规则,良好履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构建良好有序的环境具有重大作用。例如:学生具备了规则意识,也很好的遵守了规则,那么在大学校园的饭堂是井井有条的排队买饭;在大学的图书馆是安静有序阅读和学习;在校园是师生之间彬彬有礼的相互问候,是垃圾不落地的美丽干净的校园;在堂课是聚精会神的停课,有理有据的辩论;在宿舍是每个同学严格遵守宿舍的管理制度,舍友之间的帮助礼让。

(三)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一方面大学生因为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又是国家发展希望的寄托,被国家和社会、家庭都基于厚望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认为大学生应当对社会规则,尤其是法律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规则理论知识,认同规则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年轻人,其思想不够成熟、行为不够自律,往往对大学生形成知行不一的印象。基于此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其将遵守规则成为习惯,并上升为内在需求。那么作为半个社会人的大学生,如果在学校能够遵守校级校规,在社会中能够遵守法律,践行法律法规,在与人交往中能够以核心价值道德规范要求自己,那么不仅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会提高,一旦他们走向社会,也会提升整个社会的规则素养和道德素养。

三、如何大学生养成规则意识

(一)加强对大学生规则内容的教育

建立规则意识,首先是对规则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规则内容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白什么事情能做,国家社会鼓励大学生去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学校社会禁止去做。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期接触最为普遍和频繁的规则形态。普遍学校都会在学生入学之初发给学生《学生守则》,要求院系、班级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学生守则上相关内容,并且随着教学管理的推进,会按照学生守则进行评优等等。所以高校对大学生在学校的管理,基本上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来进行管理,并且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对社会公德学习,对于法律规则教育相对比较少,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规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及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了解和学习法律规则的机会和时间有很少,所以应当开展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关系相对密切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例如《劳动法》、《合同法》、《刑法》、《民法》、《网络安全》、《国家安全保障法》等等,通过讲解,模拟法庭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对学习法律法规产生兴趣,并使之慢慢使学生主动学习规则成为习惯。[3]

(二)严格惩戒是养成规则意识必要条件

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不仅是通过宣传、讲授使其知道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让其遵守规定。实际中一方面我们在制定法律、宣传法律规定上下了很大功夫,而在执行中却是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一些人免除了制裁和惩罚。尤其是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学校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学校违纪违规的严肃处理结果,但是当一些学生真正违法了校级校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来处理的却是凤毛菱角。因此就好像通过一件件鲜活的案例向我们学生表明,校级校规也是可以不被准守的,违反了它也没什么严重后果,因此它的权威性无法树立,甚至学生慢慢忘了它的存在。学生对待法律也是一样,当法律在执行中,不被准守也不会受到处罚,甚至可以因人而有不同的处罚结果,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往往可以被具体的个案以特殊的理由突破,那么学生对法律的敬畏难以形成。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像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是一个公民规则意识比较强的国家,那么是不是他们都是素质高自觉的遵守呢?经研究发现,其实是他们惩罚措施非常严厉,而且法律被严格的执行,久而久之严格遵守规则就成为一种习惯。例如法国规定旅游大巴司机必须两小时休息一次,并且每天开车不能超过十小时。有人觉得这没人监督,旅游公司为了盈利,完全可以不遵守此规定,交警也无法全天监督,那么法国是怎么做的呢,每辆旅游汽车都有自动记录仪,警察只需要看记录仪,如果有司机违反这项规定,直接丢掉饭碗。可见,并不是外国人的规则意识天生有多么强,它也需要制度的约束,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因此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制度的约束,也还需要制度的严格执行,并对违反规则的人相应的处罚。[4]

(三)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推动大学生规则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有效借助校园活动这一载体,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履行规则,并体会规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规则意识培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融入其中,策划、开展各类激发学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体育活动、文化竞赛中增强大学生对规则的制定、实施等过程的了解和参与,推动规则外化于行。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可以在活动中对规则产生敬畏之心,从而能够自觉了解规则,并且能够遵守规则,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例如在运动会中,几点开始比赛,顺序安排的规定,以及犯规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这些都有明确的规定,因为透明度非常的强,往往裁判也会严格的执行规定,因此学生在参加运动会过程能够严格遵守各项游戏规则。[5]

(四)建立校园、家庭、社会的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

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做出努力,还需要社会与家庭的配合。家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是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最大的变量,对大学生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掌握正确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在行为上为子女树立榜样,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生活的空间,除了校园与家庭,还有社会。及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成功,使其养成规则意识,但是如果社会环境恶劣,每一次的遵纪守法,都会带来利益的损失,久而久之就会打击或者颠覆以前形成的价值理念。因此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还需要一个法治的社会环境。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作为我们的国家的治国方略。这样的法治环境大背景,是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的良好土壤。

[1]唐晓阳.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D]郑州大学,2016.05

[2]规则意识缺失,症结在哪里[J].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学习与答疑)

[3]马伟霞.中国传统“礼法合治”思想及其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5.05

[4]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5]童世骏.周武.现代社会与规则意识[J].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课题号:MYZX201637。

王小梅(1979-),女,陕西大荔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与法律。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规则法治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