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2017-01-28薄晓婧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薄晓婧[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院校平台·北京语言大学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薄晓婧[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王维的山水诗中有着禅意和佛理,具体表现在静、空和无我这三个方面。静是指以一颗清净之心来看待周围的事物;空是指缘起性空,看到的事物是没有定性的;无我是指事物有属于它自身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诗人,诗人置身其外,客观地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
王维禅意无我
唐朝佛教的规模极盛,各大宗派日益发展壮大,佛经的整理、手抄、刻印等工作也兴盛一时。许多崇尚佛经的诗人作品中也渗透着禅意。在“诗佛”王维的山水诗中,禅意佛理意蕴丰富,不仅让人领悟到佛禅的意境,还能从中品读到诗人冲淡的心境。
一、静
王维的山水诗很多都是突出“静”的,无论是本身对静态景物的描写,还是以动态景物衬托静态景物以及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相结合,都是一种“静”的意境。
维摩诘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其名字的含义是净名、无垢尘。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便源于此。《维摩诘所说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亦称《维摩诘经》《维摩经》及《不可思议解脱经》,主要阐发了般若性空、绝思议、无法别的不二法门。“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也就是说,人应该有一颗清净心,心净自然心静,不受外物干扰,以清净的心来观察外物,外物也是清静的。
《鸟鸣涧》这首诗刻画的景物是宁静幽美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以一颗清净心来观察周围的景物,看到的是一幅静夜春山图,这幅图中有飘然而落的桂花,有慢慢移出的月亮,有寂静的春山,有潺潺的山涧。诗人耳中听到的是无声的花落、鸟儿的鸣叫、山涧的流淌之声,四周没有人的嘈杂声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突显了夜的静谧。全诗中“惊”字用得最好,山里的鸟儿们想必是习惯了孤寂,偶然看到月亮的出现,也会受到惊吓,不停地鸣叫出声。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了山间秋天的月夜宁静之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的首联写了晚间的山中景色,正是一场新雨过后,洗刷了无数尘埃,留下的是清新幽静的环境。颔联中既有松间明月,又有石上清泉,月光是皎洁的,被雨水冲刷过的松林也是洁净的,这是因为诗人此时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他看到的景物也是清净的。颈联中写到了采莲女和渔夫,他们是生动的,“竹喧”“莲动”不仅是景物在动,人也在动,这就打破了之前的静谧。虽然这一切是喧嚣的,可是诗人的心依然是清净的,因为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纯洁美好的,所以这个场面依然是“静”的,虽然是在写动,实为写静。尾联是写诗人已经陶醉在静谧的环境中不可自拔,同时也表明了诗人想要长期保持一颗清净之心。
《过香积寺》描写了香积寺的幽深静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并没有详细地描述香积寺是如何的幽静,而是写了香积寺周围的景物是何等的清幽,从而衬托了香积寺的清幽。诗人前往香积寺却不知地点,就来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下,深山老林杳无人迹,他无法寻人问路,这时他听到了钟声。本来已经是静到极致了,这钟声却更加衬托了此地的寂静。旁边有许多危险嶙峋的石头,还有深不可测的潭水,使诗人想到了曾有得道高僧用高深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它离开深潭,不再祸害他人,这令诗人那颗清净之心又领悟到了许多禅意。
二、空
王维的山水诗中有许多“空”字,这其中包含了许多禅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色是指因缘而生的万物,并不是本来就有的,所以它本来就是空。空没有实体,却依附于心的认识,所以空也是色。而心的认识是有所变化的,所以空无定性。要想真正地认识到“空”,必须没有受想行识。
王维开元二十九年曾隐居于终南山,写下了《终南别业》这首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具有“缘起性空”的禅意。缘起的意思是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这是佛陀对世间现象的成住坏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的法则。要怎么才能做到缘起呢?“深入缘起,断诸邪见。”也就是说诗人心中没有邪见,所以能遇到缘,诗人看到了流水并且有了顺着流水的方向走下去的心思就是缘起。诗人的心性是豁达的,虽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却能依靠他所见到的由缘起形成的“色”达到一种“空”的境界,从而到了水的尽头后悠然惬意地坐看云的自在飘荡,并没有因为前方无路而心情郁闷。
《鹿柴》这首诗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的幽静之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空”字,这个“空”字用得极妙。既然是空山,就是很大很冷寂的,诗人却听到了人的话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越发显得山空旷孤寂。最初诗人没有在山中看到人,所以他所看到的是“色”,很快,诗人又听到了人的声音,这说明事物是在变化的,是没有定性的“空”。
王维的《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这首诗中也有一个“空”字。“高处敞招提,虚空讵有倪。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眇眇孤烟起,芊芊远树齐。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所谓心空,指的是心入空境,领悟到“诸法皆空”,认识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都是虚幻的。诗人同王昌龄、王缙、裴迪来到青龙寺,每个人都因昙璧上人的请求题了诗。首联是说从高处看四方,虚空岂是有边际的?诗人与友人登临高处,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景物。以下三联描写了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南陌骑、秦城鸡、孤烟、远树、青山、落日等,可谓数不胜数、应有尽有。尾联赞扬了昙璧上人的“心空”,而非是诗人的“心空”。也就是说诗人自己是凡夫俗子,看到的一切皆是“色”,而昙璧上人看到的皆是“空”。之所以不同,那是因为昙璧上人无欲无求,不受欲念所染,心入空境,自然不受眼前景物所惑。
三、无我
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幅三笑庭联包含的禅意是:花叶自成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诗人,诗人应该置身其外,客观地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要做到“无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也讲:“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王维的许多诗有“无我”的禅意。例如《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绿萍有属于绿萍的世界,小舟行来的时候,绿萍被荡开。当小舟彻底离开之后,绿萍又漂浮到一起。当春风一次又一次拂过垂柳,柳枝又将水面的浮萍一次又一次扫开。诗人并不走入绿萍的世界,深入其中,用自己的感受去看待绿萍,而是像一个旁观者,客观的无我的看待绿萍。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也自成一个世界,诗人客观无我地看待辛夷花的花开花落。“涧户寂无人”更是突出了辛夷花生长的环境清幽,没有人在一旁欣赏它的开落。虽然如此,辛夷花并不受外物的影响,它依然按照自然规律按时花开按时花落。
王维的山水诗中有着浓浓的禅意和佛理,表现在静、空和无我这三个方面。静是指以一颗清净心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如《鸟鸣涧》《山居秋暝》《过香积寺》。空是指缘起性空,看到的事物是没有定性的,如《终南别业》《鹿柴》《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无我是指事物有属于它自身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诗人,诗人置身其外,客观地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如《萍池》《辛夷坞》。
①无著菩萨所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1]王维撰,陈铁民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弘一大师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集注[M].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2001.
[3]陈秋平,尚荣.金刚经·心经·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董国柱.佛教十三经今译维摩诘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薄晓婧,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