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视角中的孙悟空形象探析

2017-01-28郭可可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100

名作欣赏 2017年2期
关键词:悟空孙悟空西游记

⊙郭可可[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00]

文苑经纬

童话视角中的孙悟空形象探析

⊙郭可可[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00]

《西游记》虽然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却是四大名著中最受孩子欢迎的文学著作。在《西游记》的众多人物之中,大部分儿童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主要是因为他们被孙悟空自由活泼的个性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所吸引。那天真的童心、无处不在的游戏,以及非逻辑的幻想散发着童话的光芒,让儿童为此着迷并深深爱上孙悟空这一形象。孙悟空的形象也具有非一般的价值,不仅丰富了儿童的精神世界,而且作为一种形象素材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悟空 童话精神 儿童 儿童文学

有关《西游记》的童话特质的论述早已有之。20世纪初,胡适先生在其《〈西游记〉考证》中提道:“正如英文的《阿梨思梦游奇遇记》(Aliceinwonderland)虽然含有很有意味的哲学,仍旧是一部极滑稽的童话小说。”由此可见胡适先生是把《西游记》定义为“童话小说”的。新时期的著名学者林庚更是在其《西游记漫话》中对《西游记》的童话精神做了专门的论述,甚至鲁迅先生虽将其归为神魔小说,也不否认此书则实出于游戏。我们虽不能定义《西游记》为童话小说,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间蕴含的童话色彩,而《西游记》中的童话色彩主要是通过其主人公孙悟空来表现的,本文从童话的视角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分析,探寻他身上让孩子痴迷的魅力之源。

一、孙悟空形象的童话色彩

(一)个性的活泼自由 《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从一开始孙悟空就为了追求自由而勇闯地府,再到后面大闹天宫也是希望自由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使在取经过程中悟空仍是保持着其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自始至终都把大闹天宫当作一项光荣事迹加以炫耀,三番五次求菩萨把束缚了他自由的紧箍咒松下来。孙悟空这一形象正是体现了人类无意识中透露的对自由和个性的向往与追求。这种追求在儿童身上还能看到痕迹,所以孩子们都喜欢孙悟空。

孙悟空无疑是活泼的。我们在文章之初就可窥见端倪。比如《西游记》中描写悟空求仙访道途中碰到一群人在海边织网编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学人礼,学人话。”从中我们足见孙悟空的活泼个性,且猴穿人衣的滑稽样立显,让人忍俊不禁。在西天取经的路途中,悟空时不时地捉弄一下八戒,比如怂恿八戒巡山、骗八戒下井捞尸,等等。这些片段轻松幽默,惹人发笑,读之眼前好像出现一个活泼机灵的顽皮孩子捉弄另一个憨厚孩子的场景。

(二)心态的积极乐观 人的童年时期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悲哀,因此面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着新奇与渴望,他们每天沉醉在成长的快乐中,感悟着生命的律动。孙悟空身上也具有童话故事里的乐观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自身本领的自信和对待逆境的乐观态度。

其一,对自身本领的自信。孙悟空的本领高强,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他自己也是引以为傲常常挂在嘴边。如悟空打死强盗,唐僧祝告时让强盗告状单找孙悟空不要找他与八戒沙僧。悟空说道:“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这段悟空自述本领的话,虽不免卖弄,但也所说不虚,恰是证明了本领高强的悟空对自己本事的自信。这种狂放的自信多体现在儿童的世界,儿童多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凡事争先抢做第一,绝不会谦虚隐藏。悟空的这种自信恰是体现了儿童积极乐观的精神。

其二,逆境中的乐观。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轻松自如,化险为夷。我们以收服“独角兕”为例,悟空金箍棒被独角兕大王收走,败下阵来,也只是独自凄惨了一会,就去天宫寻找制伏妖怪的办法。请了诸多救兵仍不能收服妖怪,后来还是请老君帮忙才得以降服。这一难不可谓不困难,历经诸多波折,但悟空面对这些困难却不曾气馁,也没有想到放弃,甚至在其过程中还有心情说笑,更甚者还顾及了诸神的感受,在他们心情不快时出言安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面对逆境时候的积极乐观。童话是极富于乐观精神的,“而孙悟空的乐观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正是得益于童话的”。

二、孙悟空形象内蕴的童话精神

(一)儿童性 儿童喜欢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在于悟空形象讨喜,本领高强,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一颗童心使儿童在他身上找到了身份认同,儿童读之好像是在看自己。文本中有不少描绘悟空童心的片段,比如平顶山捉金角银角大王的片段描写。此段初开始描写悟空与精细鬼伶俐虫换宝贝,双方开始比较各自宝贝哪个厉害,两小妖知晓悟空的瓶子可装天后他们就愿用两个换一个,而且怕反悔双方还赌咒发誓。这段描写极具孩子气,读之好像是孩子之间在交换玩具,而孩子之间在一块夸耀自己心爱的东西,觉得别人好的时候相互交换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场面。后面描写悟空变小妖要跟妖怪的母亲下跪时委屈地哭了起来,而扮作二魔母亲时想到别人要给他下跪时立刻又欢天喜地,这种忽而欢喜忽而忧的心态,恰是儿童心理的写照。

(二)游戏性 首先,即兴随心的游戏态度。文本中曾多次涉及悟空即兴游玩的场面描写。如写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那段,在这种时刻危急性命攸关的时刻,两人你变麻雀儿我变雀鹰……你来我往,来来回回间好似一场儿童捉迷藏的游戏,读来只觉轻松愉快,丝毫没有大战的紧迫凶险的感觉。他俩的变化都露有破绽,恰是这不完美正符合儿童不如成人思虑周全,凡事不能做到尽善尽美的特性。若要没一丝纰漏反倒失去了最本真的乐趣,这才是童话的魅力所在。

这种嬉戏耍闹的描写在文本中多如海中沙砾,不胜枚举。《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中对其批文做了详细的解释:“批‘猴’处,只因行者顽皮,出人意表,亦思别寻一字以模拟之,终不若本色‘猴’字为妙。故只以一‘猴’字赞之。”而笔者做了总结,凡批“猴”处共一百零四处,加之批“趣”处,“妙”处,“顽皮”处,足见行者顽皮之态,更是证明了悟空即兴随心的游戏态度。

其次,乐于模仿。在降妖的过程中悟空善用的手段就是模仿与变化。孙悟空自会七十二般变化,大至庙宇、小到苍蝇、天生飞的飞鸟、水里游的虾蟹莫不手到擒来。变化的基础是模仿,正是悟空的模仿与变化在他除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捉金角银角大王时变作妖精老母除却八戒无人识别,陈家村模仿贡童伏妖,三调芭蕉扇中化作牛魔王骗走芭蕉扇,多次化作小妖刺探妖精实力,等等。从中足见悟空对于模仿的热爱以及模仿能力的高强。这出游戏的笔墨恰是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与模仿天性,处处流露出儿童的兴致与性情。

(三)幻想的非逻辑性 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多是片段性的,还没有形成逻辑性的统一。因此他们的想象只是针对一个特定的情境出现,即便是同一个人物也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完全矛盾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西游记》中尤其是孙悟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一,有关孙悟空的本领。孙悟空本领高强,大闹天宫无人能挡,唯有请来如来佛祖才将其镇压在五指山下。怎么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中需多次请来神佛帮忙才能降服妖怪?尤其是“金兜洞伏独角兕”这一难中,孙悟空请来李天王父子、众多天兵天将、雷公电母、火德星君、水德星君、十八罗汉都不能降服的妖怪竟是太上老君宫中的一个青牛。这种非逻辑处每每读之让人困惑不已,似乎用童话的非逻辑性才能洞察其中的趣味。

其二,对孙悟空惧怕水火的描写也有失其逻辑性。如西天途中每遇到水中妖怪悟空就一身本领无处耍,往往无可奈何。他自己也曾说:“若是山里妖怪全不用你们费力;水中之事,我去不得。”可见悟空确实不擅长水战。但如若孙悟空这么怕水,当初怎么能大闹龙宫夺得如意金箍棒?这是让人费解之处。而且悟空大闹天宫时曾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待了七七四十九天,里面不可谓不热?悟空不但没事反倒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而在“三调芭蕉扇”中悟空变了个铜钱,买了块热糕,“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难吃难吃!’”丹炉里被炼都不怕,怎么一块热糕的热度都禁不起?

三、孙悟空形象对儿童及儿童文学的影响

(一)孙悟空形象对儿童的影响 首先,提升了儿童的想象力。《西游记》主要基调就是“幻”,尤其是关于孙悟空的描写更是极富有想象力。孙悟空具有七十二般变化,能够变鸟、变鱼、变虫子、变屋子,等等,随心所欲变化无穷。这本身的变化就极奇特且富有想象力,更重要的是符合孩子的审美情趣。读之,孩子们如同在想象的世界里徜徉、嬉戏,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就提升了想象力。

其次,成为儿童的精神楷模。孙悟空以他神通的本领,活灵活现的猴子形象赢得大多数孩子的喜欢,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儿童在孙悟空身上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孙悟空身上闪光品质的影响。比如他遇事的乐观,面对困难的一往无畏、坚忍不拔的品格;乐于助人、惩恶扬善的壮举;对师父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儿童在崇拜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同时,虽不明个中深意,但这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会受到孙悟空身上的优秀品质的影响。

(二)孙悟空形象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首先,对儿歌和戏剧的影响。动画版《西游记》的片头曲《猴哥》一经播放便成为大部分孩子都能哼唱的歌曲。孙悟空的形象在戏剧中表现得更加鲜明,如同属傀儡戏的皮影戏和木偶戏有很多关于孙悟空的精彩片段如《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有关孙悟空的精彩片段成为现代各种剧种争先演唱的宠儿,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曾被京剧、豫剧、川剧、评剧、黄梅戏等节选。此外,还有专门表现孙悟空的猴戏。

其次,对儿童影视的影响。其一,《西游记》的电视剧改编。1982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西游记》,最终曾演过猴戏的六小龄童依据自身表演经验,将孙悟空表现得活灵活现,得到大部分孩子的欢迎。之后的各种翻拍包括续拍,孙悟空一直都是主要表现对象。其二,有关孙悟空的动画片比比皆是。《西游记》本身、主要人物,以及里面精彩片段都曾被拍成动画片。孙悟空更是成为动画片拍摄最喜欢的人物,如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大闹天宫》这部纯粹以孙悟空为主角的动画片让很多孩子百看不厌。甚至1985年的《金猴降妖》虽说在视觉艺术上几乎是对《大闹天宫》的继承,却依然喝彩不断。直至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仍旧得到很多好评。由此我们可见儿童的孙悟空这一人物的视觉期待。

最后,对海外儿童文学的影响。《西游记》在1758年就曾被日本小说家西田维动手译成日文,此后陆续译成各种语言传播海外。这对海外儿童文学也产生了影响。以日本为例,日本童话故事《铁臂阿童木》其中就有孙悟空的影子。另外,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创作的漫画《七龙珠》,其间的主角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一直以来就颇得孩子喜欢,这主要是得益于其个性的活泼自由与心态的积极乐观,这些品质与儿童相仿,自然引得儿童注意。让孩子真正爱上孙悟空的则是他身上的童话精神:天真的童心、随性的游戏态度、高超的模仿能力,以及非正常逻辑的幻想,它们散发着让儿童无法拒绝的魅力,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深深爱上他。这种童话精神是儿童喜欢孙悟空的原因,又由于儿童的喜欢,所以孙悟空成为儿童文学诸多体裁中所钟爱的形象素材。凭借儿歌、漫画、电视、动画等媒介,孙悟空形象逐渐渗入到儿童的生活中,而孙悟空的形象又反过来影响了儿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儿童的想象力,而且孙悟空作为孩子的榜样,其优秀的品质也如春雨般细小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注释

① 张庆善、唐风:《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胡适〈西游记〉考证》,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②③⑤⑥⑦ (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8页,第462页,第2页,第397页,第484页。

④ 林庚:《西游记漫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1](明)吴承恩著,(明)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1997.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6] 朱一玄编.《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慧.童话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

[8]黄来明.论《西游记》的童话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 者:郭可可,扬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悟空孙悟空西游记
“帅”悟空来也
悟空戏八戒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缘来缘去
雷伊大战孙悟空
酱爆西游⑤